《红色利剑》导演王伟民:要收视率也要情怀

2012/2/16 11:33:15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见到王伟民,是在电视剧《红色利剑》北京台开播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严格意义上,我们这个戏不是谍战剧,因为故事发生在延安,猫捉老鼠,猫在明面上,是反着的‘潜伏’”。

导演王伟民工作照

导演王伟民工作照

  女物娱乐讯 见到王伟民,是在电视剧《红色利剑》北京台开播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严格意义上,我们这个戏不是谍战剧,因为故事发生在延安,猫捉老鼠,猫在明面上,是反着的‘潜伏’”。他的一番解说,让大家对这部戏有了大致了解,也对这个青年导演印象颇深。的确,《红色利剑》以其独有的视角展现了我党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当下类型剧充斥电视剧市场的境况中,以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反特内容为题材的悬疑剧让人看来眼前一亮。

  导演王伟民历时近3年打造该剧,为确保故事、场景乃至细节的历史真实性,他翻阅了大量历史档案和有关资料。值得一提的是,王伟民身兼该剧导演、编剧为一身,整个剧本由他一人耗时3个月创作完成,而他这样做早已不是头一回,“现在基本上所有自己指导的戏,都会自己写剧本。”

  导演兼任编剧是一种趋势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王伟民,1988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一年后,作为学校的优等生被公派至前苏联学习,后毕业于莫斯科国立文化学院。1995年,王伟民回国,跟随著名电影导演夏钢学习,做过场记、导演助理、副导演还写过两三年的剧本。自己独立拍戏后,“一开始拍了些青春偶像剧”,对于那段时期的作品,王伟民坦言“很不成熟”,渐渐地,他意识到在题材和演员阵容相当的情况下,鲜明的个性和较高的艺术水准才是电视剧创作的关键。

  在王伟民看来,中国的电视剧早已不是以前的那种“找个题材,几人一凑,加上俩明星”拍完就能卖了的情况。“中国的电视剧是编剧先完成剧本的创作,再集中进行拍摄,而不像国外的制作模式,拥有优秀的策划与编剧团队,随着拍摄的进行,不断完成创作。所以作为中国电视剧的创作者,若不在剧本的创作上牢牢地把握住,在拍摄时就很容易失去控制。”因此,一个好导演要“善于挖题材,有自己的风格,前期工作需要很长的时间,比如著名导演郭宝昌当年拍摄《大宅门》时,光剧本就创作了10年”。

  当今,中国电视剧由于拍摄门槛低、投资无序,因此市场处于较为混乱的投机状态,作品良莠不齐,导演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也难以得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坚持自己的风格,保持对题材的敏锐度,参与文学剧本创作,把控作品的走向,是我们这一批导演对自己的要求”,王伟民的话中透着一股子韧劲,“导演兼任编剧是现在中国电视剧发展的一种趋势,现在国内比较年轻的,40岁左右的优秀电视剧导演,基本上都是自己写自己拍。”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导演开始走上创作型的道路。

  “临危授命”《远东第一监狱》

  从2000年的《蓝色较量》开始,王伟民就开始进行前期的创作,后来在《好人李成功》、《目击者》、《远东第一监狱》等剧中都参与了剧本的创作,直到日前的《红色利剑》自己独立完成了整个剧本。然而,王伟民也有过许多年轻导演的痛苦经历,“当创作者的能力、话语权没有到达一定程度,但他所要抒发的欲望却非常高涨”时,那是一种“扭曲”的状态,“你不知道劲儿该往哪使”,而拍摄《远东第一监狱》则让他品尝到了“作为导演,同时能够参与剧本创作的甜头”。

  最初,《远东第一监狱》的导演并不是王伟民,就在该剧拍摄了一个星期后,一天,王伟民接到了制片方的电话,因为原导演的一些原因,该剧的拍摄出现了瓶颈,无法继续。制片方希望王伟民接拍。了解情况后,王伟民果断地更换人马,调整思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一切带上正轨。

  对王伟民来说那是一次历练,“每天只睡1小时,在极端疲惫的情况下,必须向前冲,对任何事的反应和判断不能有丝毫偏差。”但也是那一次,让王伟民体会到自己能够参与创作的优势,“那种情况下,再找一个编剧来不及,我只能一边拍一边大幅度修改剧本,同时综合考虑场景、演职员、道具、经费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最后电视剧按期完成,没超预算,在不少地区放映也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王伟民坦言,“编剧导演一人扛,这是很艰苦的,然而只有当能够把握剧本之后,才有资格去谈导演电视剧”。

  搜寻历史成为一种习惯

  王伟民喜欢创作有关军事历史题材的作品,他说自己不是个高产的导演,“最多一年一部,因为大部分时间在做案头工作”。对于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已经成为他日常的重要工作,不拍戏的时候,或在剧本写作的过程中,这些历史资料都不离手,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王伟民也曾觉得枯燥,站在庞杂的浩如烟海的史料面前甚至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他形容揭开历史资料的过程,特别像考古,“随着对于历史资料的研究,会发现这些资料可以带给你很多东西,那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当历史的大门在你面前展开,随时都会产生灵感,沉浸其中便会很享受。”

  王伟民很坦诚,他给自己定位是商业片导演,而非文艺片。“创作的目标第一是收视率,第二是赚钱,因为毕竟时代是这样的。但在制造商业片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创作者,应该在注重商业片娱乐性的同时,需要有历史的厚重感,要有创作者的情怀”。王伟民一直认为,导演的工作没有高低之分,但是需要有专业的训练和独立的思考,需要长期的生活积淀和个人的情感代入。“这样的作品才能留下来,才能走的更远,这样才是一个称职的导演”。

  把和演员的探讨当作秘密

  曾经听到有的演员评价“演王伟民导演的戏很享受”——因为他的谦和。王伟民是圈里非常有涵养的一位导演,拍戏时从不会大声嚷嚷,不管是大牌明星还是年轻演员甚至群众演员,有任何问题,他会走到演员身边,小声地说出自己的要求和建议,如果一句话说不清楚,两句话谈不明白,则所有人全部停下来休息,将演员请到现场外,点支烟大家慢慢谈。

  关于这点,王伟民透露缘于学生时代的专业训练。在前苏联上学时,师从电影大师别拉乌索夫,“从他身上我受益匪浅,大师有一句话,我会记一辈子:在现场和演员工作时,一定要把和演员的探讨当作私人秘密来进行。”因为演员是脆弱的,他们需要用自己的身体、表情、心理和情绪来工作,一旦受到干扰,就会在画面上马上表现出来,因此在现场的大声叱责对演员的刺激是非常不好的。

  拍摄《红色利剑》时,扮演潜伏在延安的国统区特务周树林的,是剧组从当地临时找来的一位戏曲演员。拍摄前,虽然王伟民亲自确认了那位演员的表演,各方面都符合要求,可是没想到,一开机,只要面对镜头,那位演员就开始浑身冒汗,台词、表演全忘了。王伟民依旧不动声色,他把演员带到现场外,一番短暂的交流,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再次开机后,“那位演员表现得相当出色,很快就过了”。

  问他都跟演员说了什么,怎么那么神?“其实没什么,他本就演得很好,我只是让他放松并找到自信”,王伟民说导演与演员之间的默契,是别人享受不了的,这种工作上的氛围和默契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导演可以去判断去决策,去肯定去否定,但不能去打击演员,演员需要尊重。如果没有了良好的创作氛围,很难工作”。而作为演员,如果有了好的想法,也会和导演商量,形成导演和演员之间的良性循环。这是王伟民的工作方式。

  “十年也许只有八九部戏”

  说到平时生活,王伟民笑道可能在家里人看来自己有点“无趣”、“木讷”,不喜欢饭局,不喜欢有事没事地联络感情,得空就在家看书:沙发上、茶几上、床头、卫生间……不同的地方摆着不同的书,“有时候写东西累了,靠在哪,随手抓过来就看一会儿。”

  在某些方面,王伟民简单随意,拍了好几部戏,在现场他永远都是那么几件衣服。可对于艺术创作,他又非常执着较真,美术、布景、道具……任何细节他都十分非常看重。就拿《红色利剑》来说,为了达到服装造型的准确性,戏中每一个人物衣服上的补丁都不一样,“每个补丁都是设计”,为了主人公鲁平的那件皮夹克,王伟民三番五次找服装师商量,款式不对,颜色不对,质地不对……惹的服装师连连叫苦:“我真没见过这么较劲的导演”。

  日复一日的创作中,王伟民体验着人情冷暖,喜怒哀乐,他的内心十分丰富和强大,所以他的片子既存在厚重与张力,也不乏细腻的情感。眼下,王伟民“正在做一部标准的美剧风格的悬疑谍战剧,剧本已经写了一年,还有一个是现代都市喜剧。”他说自己现在都是以作品来计算年龄的,“十年也许只有八九部戏”,危机感和压力与日俱增,“三十岁以前没戏拍,三十到四十打基础。四十岁之后有机会了,但时间少了,所以得抓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