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落败
《一次别离》
没有华语影片获奖,甚至连入围都没有,奥斯卡的热闹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多少有些“距离感”。被众人寄予厚望的华语片《金陵十三钗》《桃姐》《赛德克·巴莱》,今年全都倒在了奥斯卡的门口……自从2001年李安的《卧虎藏龙》拿下最佳外语片,2003年张艺谋的《英雄》获得最佳外语片提名之后,华语片已有9年没有入围最佳外语片。尽管,年年有华语片打出“冲击奥斯卡”的大旗,但评奖结果揭晓时,所有人都偃旗息鼓。难道华语电影得个奥斯卡真就这么难吗?
“十三钗”为何没戏?
中国影片的“美誉度”还需长期积累
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早早被奥斯卡拒之门外,影片发行方提供的说法是“英语对白超标”。记者从电影圈业内人士那里得到一些其他的答案。
专栏作家韩松落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华语片在奥斯卡评委眼里是“一间只有一颗红心的淘宝店”,“偶然有价廉物美的好货,但在它那凄惨的信誉值面前,再购买心切的顾客,也会望而却步。若想冲钻冲冠,要靠一件件货品的口碑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就。”韩松落指出,华语片之所以距离奥斯卡越来越远,是因为我们做的,不是积累信誉、口碑建设,而是对信誉值的无休止破坏,是努力树立质量很低的自我满足。少部分影人努力,抵不过更多影人的信誉破坏。
影评人章杰则认为:“中国观众和电影人应该把心态放平缓一些,想要从世界影坛中脱颖而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比例很小。”章杰表示,不仅是竞争激烈,而且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是影响中国影片获奖的重要原因。“拿《金陵十三钗》来说,它本身是一个好故事,也是一个大制作,甚至刻意迎合奥斯卡口味,请了国际团队,请了奥斯卡得主贝尔出演,但是却忽略了文化上的差异。13位秦淮女子舍身救人的情节很感人,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却并非都是如此,甚至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人性是一种扭曲。”
江苏省影视学会副会长张永祎表示,“关注与肯定,都需要日积月累。我们不要一味去迎合,也不要因为一次两次没有获得奥斯卡,就放弃自己的风格。我们把电影做好了,肯定会得到认可。”
此外有人分析说,很少有国家在这十年里得到过两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最近3年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国家中,丹麦上次获得奥斯卡是22年前,阿根廷是23年前,日本距离上次获得奥斯卡更是52年前的事了。照此看来,华语片的落败也在情理之中。
“一次别离”凭啥得奖?
84岁奥斯卡回归生活,偏爱起小人物
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终选择了讲述当代伊朗现实生活故事的《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这恐怕与84岁的奥斯卡的口味有一些关系。今年,奥斯卡从对跌宕起伏的史诗片、传记片的追捧回归平常,偏爱起了生活中的小人物。纵观最佳影片的提名者,《艺术家》中的失业默片演员,“一次别离”中的中产阶层夫妇,《帮助》中的黑人女佣,《后人》中的失落父亲,都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员。
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只有3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一些评论人士认为,该片之所以获奖,是因为它在多个方面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独到之处。电影通过一个面临婚姻危机的家庭的经历,折射出当代伊朗社会的不同层面:中产阶层人士在婚姻、移民等问题上的价值观,贫困家庭面临的问题,阶层差异,亲情、道德和金钱、法律的冲突,父权社会两性地位的反差……
导演曾说,他的电影就是让观众通过旁观一个故事的发生、发展来感受伊朗的社会生活。影片中,导演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将个人层面的亲情伦理与社会层面的阶层差异纵横交织,表现出当代伊朗社会相对富有、西化的中产阶层与教育程度不高、依然严守宗教条规的劳工阶层之间的隔阂与冲突。
此外,影片朴素、细腻的叙事风格和人物刻画,以及借助留白、隐喻等方式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判断的手法,也是触动人心的原因。新华社 快报记者 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