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家子女原班人马15年后登央视

2012/3/26 9:33:22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儿女情长》剧照,奚美娟(左一)饰演的童建菊与妹妹、妯娌在一起。”  三年前李云良考虑为《儿女情长》写续集:流行的家庭剧多以“战争”为关键词,他觉得“真实的生活不是火药桶”。

《儿女情长》剧照,奚美娟(左一)饰演的童建菊与妹妹、妯娌在一起。

《儿女情长》剧照,奚美娟(左一)饰演的童建菊与妹妹、妯娌在一起。

童家子女原班人马15年后登央视

  《儿女情更长》剧照中的三人,他们所处的居住环境已经与15年前有了明显的不同,“在这个由欠发达到发达的物质转化过程,人们的心灵追求求有什么样变化,是转型期的重大课题。”

  《儿女情长》以童家老父的意外病倒为线索,由此展现童家六个子女的生活百态。童家二老善良仁慈、含辛茹苦,演绎了中国最普通也是最伟大的父母形象;大儿子童建国(何麟饰)宽厚稳重却忠孝难两全;大女儿童建菊(奚美娟饰)经历坎坷、与高士达(王诗槐饰)相爱多年又无缘牵手;性格内向、饱受感情折磨的小弟童建设(何政军饰)与飞扬跋扈、搅得一家人不得安宁的胡巾娣(余娅饰)之间纠葛不断;二女儿童建梅(张芝华饰)与三女儿童建兰(吴冕饰)虽为姊妹,又处处针锋相对……

  《儿女情更长》则以母亲忌日起始,童建菊召集兄弟姐妹们拜祭,结果只到了大哥童建国。如何做到父母遗训“家不能散”,长姊如母的童建菊付出许多努力。同时,童家第三代渐渐长大成人,“大家庭”观念在小字辈的心目中似乎渐行渐远,但尝遍生活百味后,他们渐渐体会到“大家”的重要性,明晰了“家”对个人意味着什么。

  “关注现实一直是上海影视创作的传统,但它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温情现实主义,而不是批判现实主义。《儿女情更长》和《儿女情长》一样,从真实出发,反映我们现实生活许多矛盾、困惑、不合理甚至丑陋的东西,但却体现的是比较温暖的人情的调子。”昨日在北京举办的43集电视剧《儿女情更长》创作研讨会上,上海电影有限公司总裁任仲伦如是说。

  《儿女情更长》是电视剧《儿女情长》的续集,起用原剧的原班人马,讲述童家六兄妹15年后的故事。该剧将在3月27日在央视一套播出。

  续集延续了“情”字

  1997年,22集电视剧《儿女情长》斩获第十五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六大奖项,一时有“北《渴望》,南《情长》”之说。电视剧反映上海普通市民的寻常生活,一开场便是童家老父意外病倒,在尖锐矛盾统领下,细腻温情地展现6个子女各自的生活与无奈。

  昨日的研讨会上,许多专家纷纷表示对《儿女情长》的印象深刻,解放军总后勤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一级编剧马继红回忆,她每看一遍《儿女情长》就流一次眼泪,至今记得里面的人物、情节,甚至一些台词。“十多年来的电视剧已经不下几万部了,但是观众能够记住有多少呢?《儿女情长》、《渴望》……它们的核心就是一个‘情’字,电视剧能够打动人的就是情,而不是什么情节的铺张。《儿女情更长》就是延续了这个‘情’字。”

  “我相信这部戏能够成为15年前《儿女情长》之后,中国电视剧的另一部精品,能够留在中国电视剧长河中。” 马继红说。

  触摸时代敏感话题

  写《儿女情长》之时,编剧李云良面对的是改革开放不久的人心变动:人们对家庭秩序的需求,在时代大潮裹挟下,看似被下海经商、追求梦想等取代。“我想写真实的生活,它不完全是那样的,是带有温馨的。”

  三年前李云良考虑为《儿女情长》写续集:流行的家庭剧多以“战争”为关键词,他觉得“真实的生活不是火药桶”。

  但真实的生活有当下真实的问题:老父母去世后,大家庭的兄弟姐妹间何以维系感情;而成长起来的下一代,又各自面临什么人生。“这个戏主要写的是童家兄弟姐妹之间,以及他们跟后代之间的关联,后代我写的问题都是当下社会家家户户遇到的房子问题、教育问题、沟通问题等等。”李云良说。

  因此在《儿女情更长》中,一方面还原寻常市民生活场面,同时触摸相当多的社会话题,如单亲、隐婚、小三、丁克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称,“我们在童家身上看到上海普通人家、平民百姓的家事乃至于生活琐事,看到世俗人生、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看到当下上海人面对的社会民生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引起的忧愁烦恼。我们再一次看到他们那种喜怒哀乐的鲜明性格,还有一生酸甜苦辣相连的故事。”

  直面矛盾充满真善美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电视上涌现出了大量的宫廷戏、谍战戏、历史剧、穿越剧,当然也有现实题材剧。但是从收视效果上来看,往往前者收视效果要好于后者。而上海的创作队伍在这种环境下逆潮流而动,把重心倾向在亲情的现实题材文学上,这的确需要一种勇气。”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原央视台长赵化勇介绍。

  赵化勇称,相较上述题材,现实题材因其贴近日常生活,反而更难写。而《儿女情更长》的特色在于,一方面敢于直面生活、爱情、亲情中的各种矛盾,并不回避这些问题,另一方面,与前作一样,充满了一种真善美的感觉。而这种真善美,也与前作一样,并非强硬说教,而是在人物的性格、行为、命运中具体体现。

  “我想只要观众能够认认真真地从头到尾把这一部戏看下去,都能体会到创作者的心愿,在展示真实生活的同时,展示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赵化勇说。

  爱情在童家第三代的生活中占有相当比重,许多人为之所困,但不同于许多其他都市爱情剧,《儿女情更长》中年轻人走出生活困境,与长辈们的亲情后盾密不可分。“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事、家庭伦理的道德故事使它和许多都市伦理剧爱情剧区别开来,你想往这个剧中添加一点贵族味以及脂粉味、添加一点重口味的商业元素都不可能。”曾庆瑞说。

  突出体现“新海派”特点

  在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看来,谍战剧、历史剧主要靠大矛盾、大情节、大冲突来推动,而《儿女情更长》着眼小处的市民生活,反其道而行之,反而更具有吸引力。“家族史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传统。《儿女情更长》选取了上海的普通家庭为背景,实际上就比名门望族更能代表中国的历史、中国人的生活史,这个视角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以小处、个体、微观入手描摹人情世态,以小见大的手法,从《乌鸦与麻雀》开始,在上海影视作品的创作史中便有着丰富例证。而《儿女情更长》中,更体现了“新海派”的特点。向云驹归纳为:“对上海人的性格做了生动准确的呈现,感情细腻,把上海的都市化、开放性、时尚风、包容度写出来了,还不时插一些非常生动的上海方言。另外,把上海人重家重情重血缘这种价值观结构得非常好。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把上海人对传统伦理的尊重遵从,对命运的担当承担表现出来了,即便是非常苦难性灾难性的,但是上海人用他们的精明与乐观克服掉了,还很健康向上。把这些突出出来,海派就站住脚了。”

  从《儿女情长》到《儿女情更长》中,叙事空间由弄堂到单元楼,从阁楼到商品房,前作屡屡出现的石库门的空镜头,在续集中,俨然已是高楼大厦中的室内剧。“《儿女情更长》的变化以上海近20年来城市景观物质发展为基础,在这个由欠发达到发达的物质转化过程,人们的心灵追求有什么样变化,是转型期的重大课题,《儿女情更长》关注的就是这个课题。” 向云驹总结道。

  奚美娟演出“令人回味”

  李云良表示,他想为《儿女情长》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续集,不仅故事是延续的,并且演员也是。此前《儿女情长》,童家二老由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奇梦石、王玉梅扮演,而六名子女则集结了至今活跃于舞台与荧屏的中生代演员奚美娟、张芝华、吴冕等。

  而李云良在策划续集前,便与主要演员都打过招呼,除了任泉因档期无法出演,其余演员悉数回归。饰演大哥童建国的何麟工作繁忙,即便如此也安排了两次出镜。“奚美娟作为文联副主席,对这个戏很投入,经常半夜十点钟给我打电话,讨论剧本有什么要改一下。包括张芝华、吴冕都做了大量的笔记。”李云良说。

  奚美娟1997年便以《儿女情长》获得金鹰奖最佳女配角,15年后再出演童建菊,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郝戎称她在《儿女情更长》中的演出“令人回味”。而饰演二姐童建梅的张芝华,郝戎评价道,她为了贴近生活,可以牺牲个人形象,把角色放在第一位,“这是需要勇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