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生代导演没名没钱但依然顽强努力

2012/3/26 17:41:17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新生代导演们有茫然,有困难,但电影梦仍然根深蒂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沪上知名电影学者葛颖告诉记者:“虽然上海不缺钱,也有很多扶持项目。张力和姚亮兄弟俩,一个是从同济转入上戏读导演的,另一个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去悉尼读了电影专业。

上海新生代导演

新生代导演们有茫然,有困难,但电影梦仍然根深蒂固。

上海新生代导演

上海新生代导演没名没钱但依然顽强努力

上海新生代导演没名没钱但依然顽强努力

新生代导演们有茫然,有困难,但电影梦仍然根深蒂固。

  这个三月,《桃姐》、《晚秋》、《春娇与志明》陆续绽放;四月,宁浩、杨树鹏、管虎、张扬也来势汹汹。

  但我们还看到,在一片***的背后,是国内青年导演的严重匮乏。这是快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日前,记者调查了上海青年导演的生存现状。

  本报记者 杨欣薇

  80后导演“求关注”

  其实上海也有不少扶持青年导演的计划,“上海扶持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文化基金会”等,一直在努力着。日前,由上海市文化影视广播管理局主办,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承办的“上海电影新青年——上海新导演作品展映与产业推进计划”也陆续展映了《星星的孩子》、《蚁族的奋斗》等得到扶持的作品。据悉,“上海扶持电影精品专项资金”资助额度为每年2500万。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沪上知名电影学者葛颖告诉记者:“虽然上海不缺钱,也有很多扶持项目。但这些钱给谁很重要。青年导演不应该是一群已经有作品、有名气的70后,现有的评审机制中,80后的年轻人一直是被忽略的一群。真正扶持青年导演,是应该帮助有才华的年轻人从无到有,而不只是锦上添花。”葛颖表示,希望除了官方之外,也能够有一些民间的企业家,愿意为这些年轻导演提供机会,“在扶助青年导演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

  “新生代”仍在酝酿

  1983年出生的黄凯毕业于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他的处女作《上海公园》2008年全国上映。《上海公园》在题材上和影像风格上与第五代、第六代电影人的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时代特征显著。当时,他被媒体称为“标志着第六代之后尚未被命名的第七代电影人在中国出现”。距离《上海公园》上映已有3年多,黄凯至今还在为筹拍第二部影片而努力,资金仍是遇到的最大问题。尽管现在筹资比刚毕业时容易,但为了掌握自主权,黄凯注册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影视公司。叶凯的经历和黄凯很相似,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他是地道的上海人。所以北电毕业后,他选择回到上海。不过,与黄凯在《上海公园》中大量的个人化表达不同,他的第一部电影《超级50》就直面市场,还找来型秀冠军王啸坤担任主演。现在,他也自己开起公司,继续筹备自己的导演作品。

  葛颖表示,相比“第七代”,他更愿意用“新世代”来形容这一批人。“如何扶植这一批80后的‘新世代’导演,关系到今后国产电影产业规模的良性发展。当然,现在看来我们的产业规模很大,但只要细究一下,就会发现有一定知名度的只有20个人。未来那么大的市场,只由20个人来分是不健康的,起码需要100个后备力量。”

  一手商业 一手艺术 只为电影梦

  对青年导演来说,钱永远是重要的。无论是拍摄资金,还是衣食住行,生存面对的第一大问题便是钱。为了拍电影,他们买过盒饭、拉过电线、放弃过高薪工作……所幸,有才华在哪里都不会被淹没,一路“曲线救国”,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路。

  张力和姚亮兄弟俩,一个是从同济转入上戏读导演的,另一个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去悉尼读了电影专业。兄弟俩拍独立纪录片起家,但为了生活,进入了广告行业。张力回忆起当初一起怀有电影梦的同学时感叹道:“很多同学现在都不从事影视行业了,甚至还有人靠卖黄鳝致富,很难想象这人在读书时曾是学校叱咤风云、活力四射的舞台剧导演。”

  邱波2001年毕业于上海大学影视学院,2010年,他的广告作品获得了戛纳广告节的金狮奖。“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媒体,在那里工作,一下子就能看到自己几十年后的模样,我觉得自己不能就这样放弃电影梦,于是辞了职混广告圈。”为剧组买过盒饭,当过助理,邱波一路从项目执行做到了执行导演。在拿下戛纳的广告奖后,他工作一天的价格飙升到2万,一个广告拍下来,收入颇丰。“但那毕竟是广告不是电影!”现在,他又辞了职变回自由人,“这样就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做自己喜欢的片子。”

  拍过院线电影,又开着赚钱的影视制作公司的叶凯告诉记者,自己的公司早已上了正轨,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赚钱和拍片很难兼顾。“以前以为赚钱和梦想可以平行,但到了现在这个点发现,要做好老板,就是赚钱最重要。要做好导演,就是作品本身更重要。那只有把公司的部分暂时放下。”叶凯坦言,自己的收入的确没以前好,但他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从一个山顶爬到另一个山顶,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下山。”

  梦想启程 “不说电影 只聊段子”

  叶凯、邱波、洪亮和张力、姚亮兄弟俩,经常在复兴西路和永福路交叉口一幢充满老上海风情的小别墅里聚会,交谈的话题中心则是大家的共同梦想——拍电影。记者在老洋房里见到他们的时候,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倦,但眼神中仍是兴奋。各自从片场赶来,顾不上吃饭,就讨论起新片计划。

  这个计划,有个很有意思的名字——“不说电影,只聊段子”:5个青年导演,各拍一部20分钟的短片,每个短片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结尾汇聚。这样的方式并不新鲜,之所以如此为之,策划人葛颖介绍说,“他们这个年龄的导演驾驭90分钟的长篇,艺术感觉和功力欠火候。更重要的是,投资人不可能给那么多钱。”他介绍说,整个片子的预算在300万左右,现在正在融资过程中,不少公司都投来橄榄枝,但他希望能够选择到更专业的钱,“也就是不能是不懂电影的人,什么都要插一脚,一定要塞人过来演主角等等。”在他看来,这是在现有的大环境下,青年导演能够踏上大银幕的有限的方式之一,“让市场渐渐认可他们,下一次可能就是2个人合作,最后出来1个人。”葛颖分析说,因为这群导演本身是80后,知道80后的兴趣点在哪里,喜欢看什么、听什么,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接地气”。此外,在广告圈的浸淫也使得他们对画面的精致度和对市场的把握有自己独到的地方。

  》记者感言

  为上海本土电影积聚力量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摇篮,仅从20世纪初到1949年,就摄制了约1800部电影。但是随着谢晋等老一辈上海电影人的逝去,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仍旧活跃在影坛一线的上海本土导演。其实上海,无论是城市的形成过程、发展道路,还是外观风貌、人文内蕴,抑或是民间风俗习惯等,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在上海这个地方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思考、态度和生活方式都和北方导演有明显的差异性。葛颖预言:“中国电影20年一个周期。这个临界点马上就要到来,积蓄了那么长时间的能量后,届时,上海电影将迎来井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