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
朱孝天 黄圣依
陈某投资的两部影视作品《没有承诺的爱》(左图)、《乱世情缘》(右图)
晚报记者 曾索狄 报道
本月22日,曾投资黄圣依、朱孝天等明星主演电视剧的杭州影视公司老板陈某,因投资失败欠款数千万元无力偿还,在杭州开枪自杀。此事迅速引发业内外的震动:影视行业表面繁荣的泡沫要破了吗?影视行业投资的水到底有多深?
【事件回放】
是什么让他举起了枪?
据熟悉陈某的人介绍,陈某原本经营实业,主营山核桃、化妆品和红酒等产品。身家颇丰的他听说影视剧投资利润和市场关注度都很高,以2800万人民币注册了一家影视投资公司。据知情人透露,当初陈某要投资影视业,其他股东并不支持,但他还是坚持去做了,他自己曾这样对媒体表示: “看到政策扶持力度大,还能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我就决定试试。”
然而,陈某的影视之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投资开山之作 《没有承诺的爱》斥资上千万,由黄圣依、朱孝天、何洁主演,拍摄仅45天杀青;另一部名为 《乱世情缘》,与福建某影视公司合作, 2011年9月在横店开拍,总投资也逾千万。但这两部剧最终都没有上映,陈某在影视上投进去的数千万资金也一直没有回报。
据知情人透露,陈某的影视投资“很可能被人骗”,第一部戏才30集居然就花了1400万,而且编剧居然不动脑筋地照抄了一部韩剧。而两部剧制作时也都发现账务问题,“但由于已经开始,陈总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拍下去。 ”
种种困境之中,陈某开始遇到资金周转的问题,在悲剧发生前,陈某已经借债数千万,更不用说他为之付出的大量心血了。因此,陈某的朋友以及网友都猜测,在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失败的阴影中,陈某无奈举枪。
【生存现状】
还有多少个“陈某”?
陈某的悲剧,很快引发业内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近年来投资影视业的“老板”越来越多,他们的生存状况是否如台前一样风光,令人关注。据称,仅是浙江省内,目前就有近700家带着数千万注册资金挂牌开张的民营影视公司。
事实上,民营老板遭遇 “巨亏”的案例近几年已经屡见不鲜: 2004年,江苏省曾有多名老板投资拍摄刑侦类电视剧,但很快就因为广电总局的一纸明文封杀,血本无归;曾经名噪一时的高希希拍档、著名制片人王远峰,则在2006年爆出携带亿元电视剧预售款潜逃的新闻,这个半路出家的投资人为了拍戏向朋友和很多公司高息借钱,还试图 “一女多嫁”,用电视台的购片款补高息贷款,但却填不了越来越大的窟窿;还有因为诈骗入狱的著名音乐人苏越,也是在影视剧上栽了大跟头,在2004年的 《武林外传》成功之后,他冲昏了头脑,高息借贷启动了好几部影视剧,造成4000多万元的亏算,截止到去年案发时,他光利息就要支付6000余万元,负债达上亿元。无奈之下,他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编造投资迎奥运训练等理由进行诈骗。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进入影视业的老板最初都觉得“千万甚至算不上亏损”,到后来才逐渐难以负荷。有影视公司的员工透露,曾有地产商豪气投入千万资金,虽然最终电视剧没机会播出,但对方并不介意,“只是说这次运气不好,下次有机会再试。 ”陈某最初怀的也是这样的心态,然而真正像他那样倾家荡产地投入了,才发现原来这是个无底洞。
【寻根溯源】
外行进场“不专业”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影视业入门门槛低,现在影视行业内充斥着非专业的投资人和制作团队,投资和制作上的“不专业”,引发了一系列恶性循环:很多对影视行业并不了解的投资人只看重明星效应,投资的大头都给了演员,这样无形中炒高了演员的片酬,降低了制作的费用,从而在编剧、布景和制作上偷工减料,作品就“没法看了”。再加上国内目前播出平台有限,这些作品最终只能压箱底难见天日。
另一方面,这些投资人的“不专业”还表现在没有认清影视行业和房地产、股票等其他投资的不同,“影视作品没有固定的模具可以去套,它也不是重复性的流水线操作,从评估剧本有没有市场,到演员和导演团队如何搭配等,都需要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的判断,任何一部好作品都离不开专业的团队”,而且“影视行业一赔就彻底没了,一部戏从开拍到播出,成本回收没有那么快”。
同时,在这个行业里,几乎每个环节都有“被骗”的可能,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收支账目的问题,“组里上上下下这么多人,出行的费用要全包,还要负责吃住,还要给大家开工资,每天拍摄用的水电、场地费,所有一切都是要钱的,相当烧钱。想要从剧组赚钱,账目就是关键。 ”以最简单的吃盒饭为例,明明一份盒饭只要10块钱,有时却会故意以20块钱标准做账,“因为剧组一定会有一些没法报的账目,只好做账,越做越缩减成本,还是中间人获利。 ”
【另一种声音】
有没有洗钱黑洞?
除了赚热钱的期望,也有观点认为,很多人前仆后继地将钱投入影视行业,可能与“洗钱”等非法环节有关: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香港,就有很多 “势力人士”通过拍电影将来路不明的黑钱 “洗白”,甚至有很多男星女星的档案里有 “不良记录”,就是因为他们涉嫌主演某些影片而帮助不法分子 “洗钱”。
关于“洗钱”,香港独立制片人余积濂透露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某些影视公司的做法:“先注册成立影业公司,然后投入重金拍戏。一般一部电影投资只需约200万港元,实际投资却可以上千万,请最大牌的明星,在场地、服装、道具上不惜金钱,目的就是将‘黑钱’尽量花掉,即使亏损也不在乎,因为能卖影视版权,来自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地的海外汇款纷纷流回公司,变成所谓的合法利润,‘黑钱’就这样被漂白了。 ”
至于如今内地影视业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圈内说法不一,因为这种情况往往难以查证,“但是有的导演在这方面很厉害,他就能把1000万的预算用800万拍出来,帮投资方攒下200万,这样他自己也有好处拿。 ”也有圈内人士认为,现在很多人的确有“洗钱式投资”的架势,比如去年上映的某古装大片,投资人甚至不惜“贿赂”影评人,开出了上千元的稿费,就是要恶意吹捧自己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