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难震惊世界登中外媒体头版
100年前的一个午夜,大西洋上发生了和平时期死伤人数最惨重的海难——泰坦尼克号海难。
1912年4月14日,船上时间夜里11点40分,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2小时40分钟后,即4月15日凌晨2点20分,船裂成两半后沉入大西洋。
作为有史以来最为人所知的海上事故之一,沉船事件几乎马上成为各国媒体报道的焦点,即便在那个无线电刚刚发明不久的年代,有关的报道依然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开来,更凸显了这场事件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
外媒回顾
战事让位 海难独占美报纸头版
一天后的4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便报道了事故全过程。报道称,头等舱有350名乘客,二等舱305名,三等舱800名,船员903名,总计2358人。
当时的美国正与邻国墨西哥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两国甚至处于开战的边缘,然而此次海难发生后,与墨西哥“开战”的报道立马让位给泰坦尼克号,几乎所有的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是配上大幅图片的海难报道。
事故发生的1912年,无线电技术刚刚开始广泛应用。泰坦尼克号更是创下“第一个发出SOS信号”的海难纪录。因此当时的报道中,除了对灾难本身的报道外,无线电在当中的作用也是各报关注的另一个焦点。
当时的美国《每日观察报》称赞无线电在救援中的重要作用,称这是这项技术的一个重要成就。《雪城先驱报》也在标题中强调附近的船只是在接到“无线电”求救后赶到现场的。
中文报纸 报道大船初航遇冰山
《中西日报》是华人在美国的第一份全国性中文报纸。4月16日,该报刊登文章《大船初航遇冰山》。报道写道:“十五日,纽约来电云,太靖匿(即泰坦尼克号)轮船之搭客,已尽移于别船。及午又得太靖匿船发来无线电称,昨晚驶到纽芬伦之海面,触冰山,船受大伤,立将搭客,分乘三板艇。”
对于事故过程,该报的记述与后来查明的事实差别不大:“据得无线电,系由哈勃自轮船发来者,称本船赴救太靖匿。到时太靖匿船已沉没矣,只救出搭客八百六十六名(后统计为705人),妇孺居多。是海面最大之新轮船,价值一千万金者,今只留载浮载沉之板片等而已。”
调查原因
救生艇不足 成媒体攻击焦点
对于事故原因的调查,当时各国媒体都有记述,尽管海难发生近一两天时间,但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把人员伤亡的责任直指救生艇的不足。
《中西日报》的报道就提到了救生艇不足的问题:“同日纽约电云,太靖匿船沉没,以现时所知,死亡者将一千五百人。”
4月17日,该报在“新大轮船沉没之确耗”中提到“查该船原备有三板艇八十只,以防意外,奈起锚时,除却六十只,只留二十余只,分列于船之两旁。该船此次,统搭客而计之,二千余人。若果有三板艇八十只,各人均可以分乘投生。似此,则该公司之司事人亦不能无咎也。”
当时由孙中山先生创刊的《少年中国晨报》也发表了题为“大轮船沉没之余谈”的文章,详细描述了事发当时的惨烈情景,并直指此次海难的原因:“此次戴滩匿(即泰坦尼克号)轮船之沉没,溺毙多命,实因船上所备之救生艇,不敷装载搭客。”
美国《厄尔巴索先驱报》单独开辟一栏,以《泰坦尼克救生艇不足》为题,直指轮船公司在设计上的疏忽,并认为这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之一。
深层分析 追求奢华享受 是否应告一段落?
上海《北华捷报》(The North-China Herald)在1912年4月27日发表评论,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评价,一方面是经济因素,规模越大的轮船,遭遇事故后承担的损失越大。而且,过大的轮船还无法在许多较小一些的港口停靠,甚至无法通过较窄的航道。另一方面即航海安全。
该报指出,“建造如此大型且奢华的轮船,相当于把许多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完善更新船只的设备当然是必须的,但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们应该放慢步伐,降低风险,安全至上。”
4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反思称,泰坦尼克号事故强有力地提醒了人们,自然界的力量常常会毫无预兆地打乱人们的计划,使人类措手不及。报道还对事故的发生原因提出质疑:人们对奢华享受的追求,是不是应该暂时告一个段落?正是因为泰坦尼克号的极尽奢靡,才会使损失如此惨重。
该报进一步质问道:如此大量的投资,如此众多的乘客,承担风险的任务却只落在瞭望员一个人的身上,而瞭望员在观察时,竟然找不到望远镜!
电影重现
搬上银幕赚眼泪
泰坦尼克“沉没”11次
自1943年至2005年,泰坦尼克号62年间在银幕上总共“沉没”了11次,每一次“沉没”,“姿态”几乎都大相径庭:纳粹版“沉没”,弘扬的是子虚乌有的德国大副的“英勇沉着”。而英国1958年版的《冰海沉船》,勾勒了一副“尊严地去死”的绅士场景。
名声最响的是在泰坦尼克号海难沉寂了80多年后的1997年,卡梅隆拍摄的电影《泰坦尼克号》,重燃了人们对这艘冰海沉船的兴趣,似乎全世界所有人都在为那段至死不渝的爱情感动流泪。
同时,电影的火热也让人们再次试图打捞这艘客轮的残骸。不过当时美联社的文章指出,历史学家并不认为打捞“泰坦尼克”号是个好主意。文章指出,应该让“泰坦尼克”号和遇难者们在海底安息,这才是留存历史的做法。
1998年,《泰坦尼克号》被引进中国,在中国电影市场并没现在繁荣的当时,创造了3.6亿元的票房奇迹,并将这个奇迹保持了11年之久。当时这部电影让很多中国观众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大片,当时中国的大街小巷都放着席琳迪翁演唱的电影主题曲《我心永恒》,很多人看过这部电影不只一两次,影迷们疯狂地搜集关于《泰坦尼克号》的一切物品。
百年之后
成流行文化经典
安全变革沿用至今
今天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的纪念日,根据有关规定,泰坦尼克号的残骸已经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的资格。
4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刊登了一篇三千字的长篇评论,列举了泰坦尼克号留给人们的丰富遗产。
文章称,被忽视的冰山警报、偏离的航线、救生艇的缺乏,都是导致这场当时最大最豪华的客轮沉没以及超过七成人员遇难的原因,而如今这一灾难已经成为流行文化中不朽的一节,不断地为纪录片、电视剧和好莱坞电影带来灵感。
BBC还指出,更重要的是,泰坦尼克的沉没更成为国际海运史上不朽丰碑。文章称,巨轮的沉没令当时的航运界对安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彻底的反思,带来的安全规程上的变革至今仍在使用。
文章举例称,灾难后不久,国际航运界就建立了国际冰山巡逻机制,专门在北大西洋巡逻和监视冰山。
英国《邮报》也指出,在“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年之后,人为失误仍然是海运安全最大的敌人。
本版文/记者 杨铮 实习生 徐晨晗
《波士顿每日环球报》:泰坦尼克号幸存者驶向纽约
美国《纽约美国人》
泰坦尼克号上1500至1800人死亡
美国《洋葱报》
世界最大邮轮撞上冰山
美国《太阳晚报》:泰坦尼克号乘客登上救生艇
美国《纽约时报》
泰坦尼克号撞冰山4小时后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