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方舒 蔡晓玮
《泰坦尼克号3D》在泰坦尼克号的起航地英伦半岛的成绩好过北美大陆,复活节周末即以280万英镑的票房成绩将此前的冠军《饥饿游戏》挤到了亚军位置,加上此后同样休假中的周一票房103万英镑,整个复活节四天票房高达383万英镑。看来卡梅隆选择在伦敦进行影片的全球首映还真是值回票价。不过有人提出这样一个数据,在1998年1月《泰坦尼克号》上映时,首周末的票房达到481万英镑。
对于《泰坦尼克号》的归来,俄罗斯表现得很给力。詹姆斯·卡梅隆3月29日亲自到莫斯科做推广,4月5日电影一上映,票房成绩直飙520万美元。
其他欧洲各国则比较淡定,女主角凯特·温丝莱特到意大利为3D版助阵,不过记者们更关心的是她的眼睛看起来貌似有些不同了,不知“做过整容之说”是否可信。意大利最著名的日报《晚邮报》(Corriere della Sera)做了泰坦尼克号沉船100周年的专题,但是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涉及了3D电影的回归和詹姆斯·卡梅隆的海下潜水,更多的是关于这场灾难的历史叙述、幸存者、冰山脱离的科学原因等等,以及关于贝尔法斯特的泰坦尼克号体验中心的报道。
芬兰、挪威等北欧的国家同样如此,《泰坦尼克号3D》风潮中,他们对于电影并没有太多的狂热,而北欧的票房成绩也颇为惨淡,根据ScreenDaily网站的票房统计,在瑞典、芬兰、丹麦等国家的票房成绩均没有超过55万美元,在冰岛,《泰坦尼克号3D》的票房仅有1万美元。其实,100年前那艘真正的泰坦尼克号以及那场事件才是北欧人探讨的对象,他们讨论着那艘船上的123名瑞典乘客和10多名丹麦乘客,讨论着他们身后的阶层和民族问题。《瑞典日报》的评论写道:“泰坦尼克号已经沉入海底,但是这个神话并不会消失于集体意识之中,乔治·奥威尔说,‘和其他灾害相比,泰坦尼克号微不足道。’它的重要性主要是它所带来的神话气质,在过去的100年里,泰坦尼克号蕴含了历史、现实、想象与身份的探讨,代表了我们和这个社会的交易方式,而它的沉没还引发了人类第一次伟大的媒体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