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离开德云社的李菁、何云伟迎来了事业的转折点,两人联合徐德亮、王文林、王玥波、应宁等演员成立“星夜相声会馆”,开始了独立生涯。从10月15日第一次在“北京之夜”集体亮相,到首次率团走出国门去新加坡演出,两人甚至还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
一年过去后,“星夜相声会馆”已拥有13名固定成员,并建立了青年演出队。前不久,他们更是成立北京快乐印象传媒有限公司,聘请职业经理人对演出、出版、影视剧投资等项目进行专业运营。昨日,记者来到刚装修好的办公室,李菁、何云伟正忙着本周四在保利剧院的周年演出,李菁介绍,为了这场演出,还特意制作了团服、设置了团队徽章。
上春晚? 现在说太早,不排除合作
媒体:这一年你们俩最大的变化是上了春晚,当时怎么得到这个机会的?
李菁、何云伟:去年我们在英国演出时收到春晚剧组邀请短信,回国以后我们就和剧组接洽、聊本子,过程还比较顺利。
媒体:上春晚意味着知名度扩大、商演价格提高,如今这两方面体会很深吧?
李菁:肯定会有这的效果。以前只被北京观众认识,今年在一个山沟里都有人认识我们。商演价格肯定是涨了,涨多少就保密了。
媒体:不过上春晚也意味着各种审查,在电视台说相声也有时间限制,你们怎么看待这种矛盾?
李菁、何云伟:春晚演出一定和剧场相声不同,小剧场可以中低语速开始,试探观众的口味,还能频繁互动。当然,我们是第一次参加大型直播,状态肯定比平时要紧一点。此外还要看前后节目单,那次前面是个歌舞,我们上来后肯定要保持较为类似的情绪。
审查也要考虑时长、前后节目是否搭调,不能说审查就是把相声里有意思的拿掉。
媒体:今年还会去央视春晚吗?
李菁、何云伟:还是那句话,有合适的节目不排除再合作,但现在说太早了。
横向交流 我们不怕被偷师学艺
媒体:星夜相声会馆这一年运营情况如何?
李菁:略有盈余,我一开始没想着盈利,别亏了就行。
媒体:演出收入如何分配?相互有没有过摩擦?
李菁:分配是集体开会确定的,但不是平均分配,也会在年终奖里进行二次分配。我们的演出费是北京单场最高的,但演出次数不是最多的。我们不排斥演员去其他地方演出,但要先保证这边。
媒体:演员可以随意去其他剧场演出,也欢迎其他剧场演员来你们这里吗?
李菁:当然,我希望有横向交流。这次何云伟和我去绍兴见到了西安同行,大家也聊到了横向交流。徐德亮和王文林去上海相声会馆后很振奋,学到不少东西回来。
何云伟:不走出去不成,相声剧场别弄成“独立王国”。这也是个老传统,解放前侯宝林他们在启明茶社,有时也会去天津的剧场演出。
李菁:我们甚至都不怕大家来偷师学艺,他们“偷”我们,我们也可以“偷”他们的。十几岁时我和王磊去天津,都会记老先生的段子,有时还会直接找他们要本子。老在一块儿演,出来的节目全一个模样,观众也会腻烦。
剧场现状 上座其实不乐观
媒体:你们这一年换了不少场地,是什么原因?
何云伟:北京之夜涉及拆迁问题,只能搬家到新大都饭店。在全聚德当初设计是综艺专场,是为了推广鼓曲演出,尝试下去发现不行。目前麻雀瓦舍的“新锐专场”是固定的,主要是年轻演员。鼓曲观众确实有限,但我们也不死心,我们考虑在演出中增加一些这种节目。
媒体:你们觉得剧场相声演出市场的问题在哪里?
李菁、何云伟: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人和活。剧场火爆起来后,什么人都参与过来,学了三个月就上台了,肯定影响效果。活的方面,我们能使用的传统节目不到100段,这么多团队反复演,观众换园子发现老是这些活儿,听几年也会流失。现在看似园子多,上座不如前两年那么乐观,我觉得过几年会回落到正常的状态。
■ 特别答疑
合作赖声川?
李菁:看《旅途中我们说相声》后我们清醒了很多,我和合作的制作人说,宁愿慢一点也不敷衍。我们要做的相声剧一定是不可复制的。现阶段还是多摸索和学习,甚至考虑以个体方式参与赖声川的演出,学点东西。
为何成立公司?
李菁、何云伟:去年就想成立公司,现在刚好有个投资方看中我们的项目,于是就挂牌运营。目前公司运营和星夜相声会馆的演出是分开的,除了替星夜相声会馆做整体营销推广,还会接其他团队的文化项目,网站运营、影视剧制作、舞台剧制作,演员的个人相关业务也会陆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