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遇上科学控 理科生也能成为文学创作成员

2012/5/3 14:57:3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匹夫》是部“爷们儿”戏,片中爱国情、兄弟情令人激情澎湃,但科学控看到的却是黄晓明带领的“匹夫帮”在地洞中大兴土木,有点当年《地道战》的感觉。在《黄金大劫案》中,最后满载王水的车子冲向金库无疑是影片的g.c,8吨黄金就这么被王水溶解了。

《匹夫》中,热血汉子挖地道

《匹夫》中,热血汉子挖地道

《杀生》中,老式X光机引起影迷兴趣

《杀生》中,老式X光机引起影迷兴趣

《杀生》中,任达华用这副装备动手术

《杀生》中,任达华用这副装备动手术

《黄金大劫案》剧情受到化学迷推敲

《黄金大劫案》剧情受到化学迷推敲

  越来越多的电影在上映之后,被议论的不再局限于故事是否俗套、逻辑是否清楚、剧情是否感人,而是引发了更多缜密的科学思考。比如3D《泰坦尼克号》引发了露丝体重、浮力大小等物理学知识讨论。近期热映的《匹夫》、《黄金大劫案》、《杀生》等热片同样引发了网上很多科学控的“指指点点”。《匹夫》:挖地道的土方怎么隐形?

  《匹夫》是部“爷们儿”戏,片中爱国情、兄弟情令人激情澎湃,但科学控看到的却是黄晓明带领的“匹夫帮”在地洞中大兴土木,有点当年《地道战》的感觉。他们生活在这个地洞中,除了没有太阳,什么都有:有脚踏式发电机、药房,有饮用水、土豆等食物。最后,匪帮兄弟受张译饰演的高栋梁影响,准备攻击日本鬼子,开始挖掘直通敌营的地道。

  就是这个挖地道的桥段让银幕前的科学控不淡定了。当年《地道战》中的地道,可是全村人用了漫长的时间挖出的防御攻击网。虽然《匹夫》中并没有交代“匪帮”地下营地距离敌军营地有多远,但根据镜头交代,总少不了500米,单凭“匹夫帮”里面的六七人,在几天之内完工,这个难度有多大?挖出来的土都堆到哪里去了?

  记者采访了西北大学地质工程学的研究学者温笃武,他说:“如果挖100米的地道,洞穴横截面为1.5×2米,3平方米,六七个人日夜赶工也得挖上两周左右。至于挖出来的土方,因为挖出来的土会变得松散,所以要乘以系数1.2,100米地道的土方量就是1.5×2×100×1.2=360立方米。一辆拉土车大约可以拉18至20方土,所以一辆拉土车要拉18至20次。500米的地道还要再乘以5,有多大一堆土就可想而知了。”能在米之内藏住并且不被敌人发现,几乎不可能。

  《杀生》:旧中国偏远山区有X光机?

  《杀生》的故事发生在旧中国西南地区的偏远村庄中,展示了不少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稀罕的玩意。比如任达华饰演的医生在为黄渤饰演的牛结实动手术时戴的头灯;比如苏有朋饰演的医生为村里人检查时使用的X光机。正因为这样,银幕前的“医学控”才纷纷站出来大呼导演想象力太丰富。

  记者采访了中南大学遗传学的研究学者何威,她表示在偏远山区出现X光机相当困难,“X光机是1895年德国人发明的,在片中描述的时期有可能传入中国并开始使用。X光机的使用并不是非常困难,洗片的过程也不是很困难,但如果是在旧中国的偏远山区,就相当困难了。当时的X光机基本上只会存在于洋人的医院中。如果是外来医生带入山区,应该属于便携式的,但那时应该还没有生产出。”

  而关于影片中“催情粉”混入河水让全村人失控的桥段,何威表示那是不可能的:“河水是有很强的‘自净力’的,外来药物混入河水再作用于人体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除非药物达到了一定的用量,以吨计的。如果是片中所演的1升左右的量,倒在河水中作用于一个村子的人,那绝对不可能。”

  《黄金大劫案》:溶金的王水这么容易搞?

  在《黄金大劫案》中,最后满载王水的车子冲向金库无疑是影片的g.c,8吨黄金就这么被王水溶解了。在果壳网上,有网友对这个桥段提出了细致的化学问题,比如抗战时期,制造王水的盐酸硝酸从哪里搞?王水怎么运输?形成的酸雾怎么躲?多久才能溶解黄金?即便在煮沸的情况下,王水也需要10-20分钟才能充分溶解黄金。究竟需要多少王水?从化学计量比看,每溶掉1克黄金,大约需要1.72毫升盐酸和0.57毫升硝酸,也就是大概2.86克王水。溶掉这8吨黄金,从理论上说要不少于22.9吨王水。显然,《黄金大劫案》也面临着科学控们的考验,尽管影片编剧曾就部分问题解释过,但显然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地方。 本报记者 朱秦冀

  大嘴巴

  敢不敢和理科生看电影

  理科生看电影,往往会瓦解艺术作品中的泪点,这多少有点焚琴煮鹤的意味。但有时,理科生也会给某部无聊的电影增加议论的话题。

  看电影的理科生越来越多,给电影电视的创作提出了很严峻的挑战。如果关键情节的设计不符合科学,或者经不起推敲,最终就可能变成笑话。美国的影视制作业最早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不仅很多理科博士参与到编剧的行列里,还有科学家在剧组里担任顾问,他们甚至还成立了一个“科学与娱乐交流协会”,以保证娱乐业能够从科学家和工程师那里得到帮助。理科生在把大量科学噱头奉献给观众的同时,也把影视创作带到了一个陌生而绚丽的理性空间里,这是过去所不曾有过的。

  科学进入娱乐,理科生开始主导电影电视创作,其实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信息传播的极度发达,混淆了艺术与科学的界限,以前局限于象牙塔里的科学研究,如今同样能够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这就使得影视剧必然开始向科学渗透。理科生也就成了很好的渗透介质。当然,对于文艺女青年来说,与理科生一起看电影仍然是很冒险的。当你感叹生死两茫茫时,他会对你讲普朗克常数。当你为爱情心神荡漾时,他会对你说爱情黑洞中的霍金辐射。当你哭成了泪人,他递过来的不是纸巾,而是一个小型磁暴线圈。这实在有点让人幻灭,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有理科生做后盾,你会对当下的剧作家们产生精神优越感。仅仅为了这个,遭受科学控的日常折磨也是值得的。

  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