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戴思聪与弟子王菲
7月18日上午,在香港被誉为“音乐教父”和“巨星之父”的戴思聪不幸因病去世。这位在香港演艺圈桃李满天下的音乐老师,是一位金手指式的音乐老师,指谁谁就能红。他就像是经验丰富的优秀老船长,不会改变任何一位歌手和艺人的声带,但却会把这位歌手的声带,引向一条最适合他发挥的路。
一代音乐教父
上世纪90年代初,如果经常看娱乐杂志的人,对戴思聪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在戴思聪这个名字的后面,有王菲、黎明、刘德华、梅艳芳、谢霆锋、吕方、陈晓东等一串大牌明星的名字,他们都是他曾经的弟子,曾经都是鼎盛时期的香港乐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戴思聪是声乐老师、音乐大师,但细细分析,他更是一位“偶像包装大师”。因为,他懂得娱乐圈需要什么样的偶像,什么样的人才会成为真正的偶像。包装是一门艺术,戴思聪认为内地娱乐业之所以不发达,最重要的是艺人缺乏科学艺术的包装。
他举出了刘欢与孙楠等内地实力唱将的例子,全香港都未必能找出可以唱他们歌的歌手,但香港歌手胜在一个“巧”字,这个“巧”便是根据歌手的资质去包装,尤其需要避开最大的忌讳,那就是千篇一律。基于这一点,戴思聪能培养出谢霆锋、陈晓东、郑嘉颖等世纪末的青春偶像,都在情理之中。
培养的大牌明星如云
张明敏是戴思聪的第一个学生。他曾是九龙一家电子表厂负责校时的小工,他的声线条件并不算突出。但在戴思聪的指导下,张明敏发挥了他在民歌方面的特长。而民歌本来就不是特别需要演唱技巧的歌曲类型。所以,戴思聪也是因势利导,特别突出了张明敏在演唱上质朴、乡土的特质,尤其着重发音时的沉重感,从而呈现出一种文化的底蕴、乡愁的沉痛。而最终,张明敏就是凭借着那口带着香港口音的普通话,因为一首《我的中国心》,成就了一段个人音乐传奇。
从个人实力和个人成就两方面综合来讲,梅艳芳和王菲,显然是戴思聪最为得意也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弟子。梅艳芳九岁即拜师于戴思聪名下。虽然梅艳芳最初出道时,一直是以坏女孩之类的东洋形象见长,其曲风也是极其西化,但考虑到梅艳芳中低音的声线特色,戴思聪对她进行的却一直是偏于六、七十年代传统流行歌曲的演唱技法。而这种技法,很快也在梅艳芳演绎《似水流年》这样的作品中,发挥出了效果,那种淡定、从容和古典的气质,一如她在《胭脂扣》里的角色一样让人记忆犹新。
曾经想拜林子祥为师的刘德华,最终也成为了戴思聪的弟子。刘德华几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演而优则歌”的代表人物,也是其中声线最受争议的一位歌手。不过自从《可不可以》之后,人们突然发现一夜之间,刘德华竟然变得会唱歌了,发挥了他声带磁性、沙质的特长,甚至还多了之后二十多年相伴他左右的哭腔绝技。
在四大天王里,总是和黎明争老四的郭富城,由于本来就是舞蹈演员出身,戴思聪在培养他时,也就不过于拘泥于对他演唱技巧的提高,而更在意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对节奏感的控制。从这方面来讲,你既可以说戴思聪是一位声线指导老师,他更是一位综合的艺术造型师。他往往能通过艺人自身的条件,甚至在娱乐圈的既定发展路线,精心为其设计一条最好的音乐路线,有时候甚至并不是通过音乐技巧来完成课题,而是通过外围的组合,去刺激艺人在音乐方面的潜能。
在收王菲为学生之前,王菲还是一个初到香港,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的北京女孩。而她在内地时期对于邓丽君的无限崇拜,也继续以模仿的方式带到了香港,成为她热爱唱歌的一种动力,一种方式,甚至是一个支点。
而在戴思聪正式收王菲为弟子后,他首先要求的就是王菲学习粤语,通过对粤语精准的咬字,以达到对歌曲内容准确的传递,和与歌迷在文字方面最佳的沟通。同时,由于王菲在此后的“亚太金筝创作歌曲大赛”中,并没有如愿以偿地获得冠军,只是获得了亚军,戴思聪点出她虽“自信心爆棚”,但“没有全情投入”的硬伤。也正是这种有技术更要有感情的点拨,最终成就了王菲的天后音乐事业。即使是之后她借鉴谁,超越谁,都因为技术、个性与感情的完美融合,而让自己成为了华语乐坛一个时代的代表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