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 举世无双的孔雀精灵

2012/5/14 16:10:2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有限的,杨丽萍自始至终没有想把自己化身成救世主,但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者,她知道自然需要人类去保护。杨丽萍:当然不是,西方有天鹅,东方有孔雀。杨丽萍:跳舞本身就是做瑜伽,发胖就是吃得太多付出得太少,平时演出运动量大,不用健身,出汗对皮肤最好。

  “《孔雀》要像‘天鹅’一样飞到世界各地”

  2012年1月21日,中央电视台龙年春晚,晚会的气氛异常喧闹,忽然,现场空前安静了下来,舞台上仿佛变成了一个丛林,两只孔雀慢慢靠近,互相吸引……

  这就是杨丽萍和舞伴王迪演绎的《雀之恋》,他们俩在犹如“阿凡达”的仙境中上演孔雀的相依相爱,美得“令人窒息”。这个节目也因此被誉为“春晚最震撼的节目”,舞蹈的设计在春晚的众多节目中显得非常另类,让很多观众“两眼放光”。

  《雀之恋》征服了挑剔的观众,要知道,此时舞台上的杨丽萍已经54岁了。

  但是她的舞蹈,她的神态却带出了许多少女的特征;虽然身材异常消瘦,却有种少女初长成的韵味。杨丽萍说:“这个节目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相对于大家熟悉的《雀之灵》,《雀之恋》在舞蹈语汇和包装上都有了颠覆性的创作。《雀之灵》基本上以民间舞蹈元素为主,但《雀之恋》的表现形式并不是纯民间舞,而是在模拟孔雀的动作基础上有了再创造。”

  就在所有人还沉浸在《雀之恋》的唯美感情中时,杨丽萍正在创作的大型舞剧《孔雀》计划于今年9月拉开全国巡演的序幕,而首轮巡演的城市已敲定成都、北京、广州等。有人说,《孔雀》将是杨丽萍在舞台上的收官之作,许多观众都是通过1989年春晚的舞蹈《雀之灵》认识了杨丽萍,这支舞也奠定了她在大众心中“孔雀公主”的形象,因此,不少媒体猜测她希望用《孔雀》为自己几十年的舞台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孔雀》真的会是您在舞台上的收官之作吗?”

  “媒体总喜欢找点来炒,收官之作?谁知道呢?是吧,哈哈。总之《孔雀》在国内和国际巡演会很久,至于什么时候结束?谁知道,反正我不知道。我从舞蹈中来,必定也从舞蹈中去,‘最后’不‘最后’的说法没有意义。”

  这一刻,杨丽萍就像是一只骄傲的孔雀。

  如果说只有走在傣族的村寨里,才知道孔雀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意味着什么。那么作为白族的姑娘,杨丽萍对孔雀的认识丝毫不亚于这里生活着的每一个人。

  2012年2月28日,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拍摄的电影《战马》上映了,很多人在观看之后有了回归乡间牧场的冲动。其实,还有更美的地方,走在云南寨子间的小路上,猴子、鹿、野象映入眼帘,野象热腾腾的粪便就在脚边。但是,在这里,最美的还是孔雀,西双版纳的孔雀是绿孔雀,比动物园常见的蓝孔雀体形小,可却更为美丽,一群群孔雀从头顶上飞过,开屏时,光线从尾巴上一点点地放射出来。

  杨丽萍说:“那种美,没法形容,最让人目眩的是孔雀交配时候的情景,大群孔雀在荷花池塘边,慢慢地展开尾巴,尖叫声如同轰鸣,让耳朵不得休息。”

  或许,这就是杨丽萍一直偏爱孔雀的原因。早在1979年,她就跳过舞剧《孔雀公主》,成名作独舞《雀之灵》也是孔雀题材。春晚的《雀之恋》依旧如此。如果说当年的《孔雀公主》更多的是在演绎神话,那么舞剧《孔雀》更强调创新和技艺,决不是《雀之灵》的简单放大。

  “我在《孔雀》里肯定会有演出,还有很多明星舞蹈演员也会加盟进来,跳独舞的有七八个人,音乐创作由著名音乐人三宝来做。《孔雀》不会有任何受众上的界限,老少男女、外国人都应该能接受。西方舞蹈的代表作就是‘天鹅’,经久不衰。东方就是‘孔雀’。我希望能做成一个独特的、中国感特别纯粹的舞剧,绝对不掺杂芭蕾那些西方元素。但是,我们的《孔雀》也要像西方的‘天鹅’一样飞到世界各地。”杨丽萍坚定地说。

  “把民族濒临失传的歌舞搬上舞台”

  2012年3月5日,云南昆明,对于杨丽萍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传承·绽放--杨丽萍文化艺术传承发布晚会”暨“昆明艺术职业学院-云南映象艺术传承中心”正式成立,这是杨丽萍从艺以来首次以这样的规模获得支持,并专门成立传统文化的科班培训基地。

  “与西方芭蕾相比,民族舞更讲求的是有感而发。我没进过舞蹈学校,但在我的家乡,舞蹈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经常用舞蹈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我属于比较敏感的人,特别欣赏自然的点点滴滴,我的舞蹈也基本取材于大自然,比如蚂蚁怎么爬、向日葵怎么转头、云怎样飘动……这些东西都可以用舞蹈的方式表现出来。除了向大自然学习,民间的好东西也很多。民族舞蹈生长在好多民间艺人的血液里,我教他们的同时,也向他们学习。”这是老师杨丽萍。

  在这里,杨丽萍最看重的或许就是“传承”,因为这么些年来,她一直在做。

  2003年,杨丽萍任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总编导及主演。这其中,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30余种歌舞和民间仪式轮番上演:花腰歌舞、伞舞、烟盒舞、女儿国舞、葫芦笙舞、甩发舞、面具舞、东巴舞和牛头舞等风情各异的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让观众们看得目不暇接。舞蹈的配乐大多是演员们自己敲击的鼓声或吟唱的歌曲,因为70%的表演者是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的村民,所以他们的演出绝对原汁原味,让观众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不是在看演出,而是神游到了美丽的云南村寨。

  等到2013年,《云南映象》就十岁了,他们已经在国内外上演了3000多场,通过近十年的积淀,每一场演出都在成长,演员也成熟了起来,其中最小的演员都已经结婚。《云南映象》演了这么多年,火了这么多年,被称作民族舞蹈舞台剧的经典范本。

  杨丽萍说:“做《云南映象》是我最喜爱的事,把家乡的各民族濒临失传的歌舞搬到舞台上是我的热情,没感觉这个东西会给我带来什么成就。我会一直把这件事情做下去,即使我以后退出舞坛,我也会从教学上、从舞台上把这些歌舞发扬光大。”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杨丽萍就从舞台走向了远疆村寨采风,她的行程达到1万多公里,遍访发掘深藏民间的原始歌舞,大胆选用没有任何舞台表演实践、“土”得掉渣的山民做演员,身入人迹罕至的蛮荒野岭探究佤族18种鼓的奇特敲法,一针一线亲手体验彝族女孩5年绣-套绣衣的复杂过程,收集了600余套村寨纯手工民族绣服、180个独特面具和68面手工鼓,将仅有1位山寨太婆会打、濒临断绝的24套“神鼓”技法抢救融入舞剧中,竭尽心力撷取民间最本真的歌舞精髓,与现代化舞台包装形式有机融合。

  这一切,在今天很多人看来,是无法想象的,但是为了自己心中的艺术,她一直“跋山涉水”去“取经”。

  原生态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这些艺术记录并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态度和生命状态。可惜目前这些原生态艺术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村民们不再唱、跳那些属于自己民族的古老艺术,也不愿意穿民族服装了。例如,就连我的母亲也不穿民族服装了。因为她想学城里人。我后来创排的原生态歌舞集《云南的响声》中所用到的被誉为‘文物级’的几面巨鼓,就是从云南边境、没有受城市文化影响的德昂族村子里收集来的,因为其他村庄早就把这些‘没用的玩意’烧掉了。古老的舞蹈在村寨中所剩无几,就连泸沽湖那里的舞蹈也是为了带动当地的旅游业才幸存下来。”说到这里,杨丽萍有些无奈。

  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有限的,杨丽萍自始至终没有想把自己化身成救世主,但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者,她知道自然需要人类去保护。她想把中国原生态的东西传播到世界各地。她把插秧、推磨、种地,改编成舞蹈动作,让所有人一看便知。

  “那么这一次的《孔雀》是不是也属于原生态?”

  “《孔雀》既不是原生态的,也不是民族舞,它是创造性的,很民族又很国际。我们这次尝试比较有实验性,我觉得是在追求一种新的方向,举个例子,我特别欣赏何训田创作的音乐《阿姐鼓》,很民族又很国际,这种理念太有意义了,它能从灵魂上找到人类共同的东西。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也是这样的,我很欣赏这种审美,很东方又很时尚。原生态作品展现的是一个原汁原味的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孔雀》会追求这背后的精神上的东西。”

  的确,话到这里,无论九月的《孔雀》是杨丽萍最美丽的一次绽放,还是最后的盛开,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年过半百的杨丽萍能交出的这部舞剧,无论新鲜程度、神秘程度,还是震撼程度,都让人期待万分。就像她自己说的,她从舞蹈中来,必定也从舞蹈中去,“最后”不“最后”的说法已经没有意义了。

  “跳舞无处不在,想跳就跳”

  《中华儿女》:从《孔雀公主》到《雀之灵》,到今年春晚的《雀之恋》,再到九月的《孔雀》,为什么对孔雀如此偏爱?是因为自己拥有“中国第二代孔雀王”这个头衔吗?

  杨丽萍:当然不是,西方有天鹅,东方有孔雀。孔雀可以表现东方的形象。现在很多人都在做孔雀题材,但我认为自己做的不一样,我把它吃得很透。要做到这个,你得有天赋,得有情感,得有学问,还要做功课,特别不容易。在傣族的孔雀舞中,孔雀不仅是美丽的象征,还象征着智慧和力量。一只孔雀,在森林里无所顾忌地生活,那种骄傲、野蛮,到最后哀伤地死亡,就是生命的一个轮回。人类和鸟类一样,经历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从灵魂上讲,这是自然界共通的一个哲理。

  《中华儿女》:央视春晚《雀之恋》的舞台非常壮观,不少网友甚至评价其与电影《阿凡达》相媲美,还有就是你的造型,真的太美了。

  杨丽萍:这次服装设计是我们云南一个叫石头的很年轻、很有潜力的设计师设计的,之前我想过要与曾为张静初设计过“孔雀”和“梦回盛唐”、为范冰冰设计“踏雪寻梅”“丹凤朝阳”“龙袍装”以及为周韵设计“云锦”礼服的劳伦斯·许合作,但他的订单周期长达半年,实在无法在两个月内赶制出春晚的舞台装。于是我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起用云南本土一个叫石志洁的“80后”独立时装设计师,她是做时尚服装的,现在要她把时尚和传统融合,确实对她是一个挑战。

  《中华儿女》:最终证明你的决定非常正确,裙子设计的很漂亮,现在很多人想收藏这条裙子,据说裙子上有无数孔雀毛,是真的吗?

  杨丽萍:对,上面有几万只真羽毛。是用手一片一片地往上封起来的,从开始我就想用真羽毛,石头也很崇尚国外一位运用羽毛很有特点的大师,她大量地查阅资料,开始想过孔雀毛,但无论是蓝孔雀、绿孔雀、白孔雀,羽毛上台后颜色都很灰暗,不好看,最后决定采用包括鸵鸟毛、鹅毛在内的四种羽毛,而颜色则决定用蓝色,这很冒险,因为这个颜色我在舞台上没用过。她是民间设计师,老是担心钱不够,我说钱的事情你不用考虑了,她就撒了欢儿似的满世界寻找各种羽毛,中间修改了很多次,我总觉得不对。直到春晚彩排当天拿到服装的时候,我都不太有感觉,这个裙子有10斤重,重得要命,男演员可以,我踢不动,压得我腰都快断了。不过,在央视演播厅门口转了一圈,全都围过来了,那就证明视觉效果不错。

  《中华儿女》:《雀之恋》让很多人为之一振,你怎么评价自己的表现?

  杨丽萍:不满意,只能算是理想状态的60%。这个作品本来的长度是7分55秒,但哈文导演跟我说,只能给我4分钟。我说不行。后来又说给4分半钟,我还说不行。最后给了5分钟。这已经是春晚舞蹈中时间最长的了,但是你看那个舞蹈的动作,还是很紧张、很仓促。

  “我的舞蹈鬼都能跳”

  《中华儿女》:今年九月份面世的《孔雀》从你的身体条件、舞蹈技术、舞蹈艺术上来说,是不是你最好的一部作品?

  杨丽萍:不,谁知道它好不好,我只是有感而发。它在我身体内涌动、流淌,我就顺着表现出来了,仅此而已。你问我现在的身体和25年前跳《雀之灵》时有什么区别,我只能告诉你,我的舞蹈不难跳,不需要什么高难度,鬼都能跳!只是在舞台上走来走去,一些媒体说这是“风格化”,其实是高看了,今年春晚的作品《雀之恋》也没有难度,就是走来走去而已。

  《中华儿女》:很多人都觉得您的外表和实际年龄完全不一样,您是怎么保持这么好的状态的?网上有一个著名的“杨丽萍减肥食谱”,是真的吗?

  杨丽萍:看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吃什么、不吃什么、吃什么养发、吃什么养颜等等都有,我经常拿它作为我的食谱菜单;另外,多运动、多喝豆浆……你说的那个“杨丽萍减肥食谱”我知道,说我早上喝1杯盐水+3杯普洱茶;中午1小盒牛肉+1杯鸡汤+2个小苹果;晚餐2个小苹果+1片牛肉。我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总结出来的。我的一日三餐很简单,但从不节食,吃素菜是可以持续的、效果非常好的减肥方法,米饭我是不吃的。

  《中华儿女》:维持身材,还有什么秘诀?

  杨丽萍:跳舞本身就是做瑜伽,发胖就是吃得太多付出得太少,平时演出运动量大,不用健身,出汗对皮肤最好。人吃东西精一点,早上喝豆浆,晚上喝蜂蜜,尤其多吃菠菜、西红柿,再就是心态要干净、真实、透明,功利心不要太强,贪欲不要那么多,快乐舒服最重要。

  《中华儿女》:大家都说《孔雀》是您的告别之作,暂且不论是不是真的,如果有一天不跳舞了,会觉得生活失去了颜色吗?

  杨丽萍:其实任何时候都是跳舞,坐在这里也是跳舞,跳舞有很多方法。在我们少数民族当中去追逐动物的动作是舞蹈,也是一个戏剧结构。坐在车里摇摇晃晃也是一个舞蹈,也是一个韵律,无所不在。所以不要告诉我哪里才是跳舞的场合,不管是谁,不管他是大师也好,大记者也好,请注意我的话,不要给我讲哪个空间可以跳,哪个空间不可以跳,舞台上只是一个小空间。跳舞无处不在,想跳就跳,不想跳就不跳!

  (《中华儿女》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