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大夫于莺:《心术》把医疗体系想得太简单

2012/5/16 11:28:17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医患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因为医患纠纷的增多,相关的讨论更加激烈,以医患关系为主题的36集电视剧《心术》此时推出必定夺人眼球。就这部话题之作,记者专访了粉丝超过84万的微博红人“急诊科女超人于莺”,请她谈谈现实中的医患关系。

  专访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于莺

  医患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因为医患纠纷的增多,相关的讨论更加激烈,以医患关系为主题的36集电视剧《心术》此时推出必定夺人眼球。

  该剧目前已经播出26集,褒贬不一。抛开技术层面的医学专业问题和剧集制作水平问题不谈,《心术》至少在散乱的叙事和欲说还休的野心中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医疗剧特色。

  就这部话题之作,记者专访了粉丝超过84万的微博红人“急诊科女超人于莺”,请她谈谈现实中的医患关系。

  于莺是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生于上海的她因为在北京学习、工作的关系,现在一口京片子。生活里的于莺和微博上一样的直言快语,记者采访时,她一边呼呼地把牛肉吹冷,一边说“聊吧,聊吧,随便说,说啥都行”。

  对于正在热播的《心术》,于莺表示周围的同事也趁着午休在网上追看。她评价道,从医生的专业角度来看,这部电视剧对于医疗体系、医护工作的刻画还是流于表面,有些地方太夸张。不过对于网上热议的剧中穿帮镜头,她认为不用苛求编剧跟医生一样专业。

  于莺喜欢的医生题材影视作品是国产片《人到中年》(1982)和美剧《豪斯医生》(House M.D),因为欣赏它们对人性的刻画。特别是后者,编剧把每一个不靠谱的故事都编得那么靠谱,里面的医学桥段大都“像一级谋杀”,但编剧却通过一个个剧情,把一个瘸腿、嗜酒、嗑药的豪斯医生刻画得如此善良、内心细腻。

  要解决医患矛盾,还是要投钱

  : 最近几年,医患关系受到广泛关注,你可不可以谈谈医患关系紧张的真正症结所在?

  于莺:医患关系说到底就是一个字:钱。

  从患者的角度说,看病难,挂号难。在北京,一个老百姓如果去协和医院看病,起码得排整整一夜的队,而且看病太贵。我记得小时候,虽然我的父母只是普通工人,但是看病几乎是免费的,现在尽管有医保,但其中的条条框框很多,有时候连我们这种专业人士都搞不清楚,更不要说普通百姓。

  另一方面,从医生角度来说,一个医生的培养和成长需要很长的时间、很多的付出。但是这些医学院的学生上岗之后,每看一个病人的挂号费5块钱,只有1块钱是自己的,医生的价值根本得不到体现。长期下来,自然会产生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冲突,也就是回扣、红包。

  所以说,这就需要国家的投入,但是国家的医疗投入最后摊在普通人身上的并不多,所以老百姓要自己掏钱。他们一有怨气,只能发泄在医生身上。产生了医患纠纷,便有司法介入,但是司法介入又有一个问题,就是有时候帮弱者不帮正义,这是中国人很有意思的特点,法不责众,只要一闹,就会有个说法,所以闹的人越来越多。

  因此,归根到底,要解决医患矛盾,还是要投钱,降低药品费用和检查费用,提高医生收入等,都需要国家投入。

  :除了医疗资源紧张,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是否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于莺:对的。医生的培训机构,全国不是统一的,有很多患者不相信当地的医生。在微博上,经常有患者@我,他们都不相信当地医生的诊断,问我自己的病应该如何治疗。这种事情每次都让我哭笑不得,因为我连你的检查报告、片子都没有看过,如何给建议?

  :你之前在有关“哈医大实习医生被杀”的访谈中提到过第三方医疗鉴定机构,这种第三方机构的具体鉴定过程包括哪些?他们的说服力和公信力如何?

  于莺:以某地为例,那儿的第三方鉴定包括司法鉴定,即通常所说的法医和医生行业协会两个方面,鉴定的程序包括审核病例,查看用药和治疗方案,甚至进行尸检,通过尸检报告再倒回来推每个治疗步骤。这其中的问题是,不管是法医也好,专家也好,在老百姓看起来,都是“一个爹养的”,都是医生自己人,肯定不可能为患者说话,而医疗鉴定又是很专业、技术性很高的活,只能法医和医生来做,所以难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只能要求他们做到公正。

  :我在英国读书时,不管看什么病医生都让我用青霉素,还有朋友照心脏彩超,预约等了足足半年。各国医患关系或许都存在冲突,为什么在中国如此紧张?

  于莺:这和文化有关。在协和医院,第一天预约心脏彩超,第二天就能照,但是人们还不满意,因为中国文化里有个特点——“我急,你就得帮我解决问题”。

  :现在很多人提到医患关系言必“沟通”二字,你怎么看?

  于莺:沟通,要建立在充分的时间和融洽的环境之上。一个医生每天看那么多病人,每个病人就一会儿的时间,而且医院又总是很吵,这种情况下,要想好好沟通太难了。

  :现在医学院有没有开设有关沟通或者心理学方面的通选课?你觉得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课程设置吗?

  于莺:我读书的时候还没有,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这种课程设置非常重要,但是找到合适的老师很难。而且人际沟通重在实践,光靠课堂传授不行。

  :你们医院有没有为医生提供心理咨询或者心理保健服务?

  于莺:没有。

  :有个网站叫做“好大夫在线”,很多患者去医院之前会上去看看各个医生的评价再进行选择,看完之后也会在上面写评语,就像大众点评网一样。你觉得这样的论坛或者网站对缓解医患关系有作用吗?

  于莺:这个网我也上,但是我觉得人为因素太多,比如我认识的一个专家,人很好,临床经验很牛,但是上面也有人在说其很刻薄。

  一部戏想要刻意真实

  反而会纠结

  :最近根据六六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心术》很火,不知你对这部以医患关系为主题的作品怎么看?

  于莺: 电视剧没怎么看,看过小说,几年前协和医院要求我们每个医生都要看,还要求每个党员写读后感,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待这部小说,我自己对它的第一印象一般。我个人觉得小说把整个医疗体系想得太简单,比如说书中写了医生和***值班时候那些事儿,是有些误导人的(本来大家就在怀疑医生和***值班时候是不是有染了,此剧一出,更有给医生抹黑之嫌)。第一章不签字做手术的事情也绝对不可能出现。还有这个小说写于几年前,但医患关系真正开始紧张是最近的事,以前只是“医闹”,最近开始“干上了”,动刀动枪。六六是小说家,她要进行戏剧化的创作,作品不可能完全写实,太写实的东西没人看。

  :你认为它把医疗体系想得简单,还包括哪些具体方面?网上还有很多关于电视剧中穿帮镜头的讨论。

  于莺:从电视剧创作的角度来说,《心术》必定是一部热播剧,因为它切合了医患关系这个热门话题,且演员都是当红影星,所以无疑会成为热播剧。但是从专业的角度看,这部电视剧对于医疗体系、医护工作的刻画还是流于表面,有些地方甚至表现得有点夸张,比如说医生或者***对病人谈话时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是有些夸张的,还有就是医生各种“大爱大恨”也是有些夸张的。医生是高级知识分子,情绪、性格的体现是潜移默化的,而在剧中,医生们特别喜欢“大爱大恨”,不过这是拍电视,也许需要快一点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否则观众等不及。

  如果单是看电视剧,它的剧情设置、戏剧冲突等等还是可以的,但在展现人性方面,我更喜欢当年的《人到中年》(1982年潘虹主演的电影,根据谌容的同名小说改编,也是讲述医生的故事)。医院的同事们午休时候也会在网上看会儿《心术》,因为实在炒得太火了,又是医院题材,情节也有一些跌宕起伏,有人觉得可以,因为里面说了医生工作的辛苦,也有人觉得深度不够。还有一些细节值得推敲,比如说有一处情节是患肾衰竭的女儿发病,母亲一直在打女儿爸爸的电话,一直打一直打,其实如果家里有一个久病的患者,亲属应该比较有经验,会打医院急救电话120,而不是女儿父亲的电话。

  至于网上很多关于穿帮的讨论,我觉得穿帮很正常,用穿帮来评价电视剧,太无聊,编剧不是医生,电视剧又不是纪录片,所以不用去抓住穿帮问题不放。

  :你说过自己最喜欢的医生题材电视剧是《豪斯医生》,为什么?《心术》和《豪斯医生》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于莺:我喜欢《豪斯医生》和《实习医生格蕾》(Grey's Anatomy)。我想如果一部戏要刻意地体现某个主题,刻意做到真实,反而会纠结,更难体现。不如像美剧那样,在温情路线中,将人性淡淡地展现出来。这就和写作文一样,小时候写作文总要抓出个中心思想,太刻意了,真的不如无心插柳柳成荫,像那些大家写散文一样,几句道出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