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几天风头力压各种电视连续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甚至让许多早已抛弃了电视的80后“吃货”们,纷纷锁定每天22:30的央视一套,坐等这部“吃货指南”。《舌尖上的中国》为何这样红?这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画面中的美食让人馋涎欲滴,串联起来述说中国各地美食生态的人物故事感动满满。但凡是看过此片的观众,无不“口水和泪水”横飞……昨晚,《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了最后一集《我们的田野》。
能拍出《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本身就是“一枚吃货”,他说,“纪录片生产有它的规律,要按季度来推,这季完了,我们很快会做第二季,还会有第三季。”
在食品安全如此令人担忧的今天,央视赫然播出的美食大片《舌尖上的中国》,时机真是选得太对了。《舌尖》之所以好看,皆因编导们选择了普通人生活中最自然、平实的美食,而不是充斥荧屏的“某某美食家”带你去某某星级酒店品尝的山珍海味。这部片子还告诉观众,最边远、最闭塞、最家常的厨房里,能尝到最好的人间美味。有网友称,半夜看《舌尖》,“馋得我都想去舔屏幕了。”
据总导演陈晓卿爆料:在为《五味调和》配音期间,录音师突然中止了操作,令配音间里的李立宏老师以为词儿出错了,录音师解释说:“刚才有杂音,是您的肚子在叫。”李老师不好意思地指指屏幕上鲜艳欲滴的泡椒说:“赖它!赖它!”
看美食节目让人看得垂涎欲滴并不奇怪,但看得热泪盈眶却是怪事,《舌尖》就是让人眼泪和着口水一起流的节目。《舌尖》真正聚焦在烹饪上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在展现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这些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过程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
不少网友对《时间的味道》中的“虾酱奶奶”记忆犹新。片中的香港大澳岛上,一个老奶奶在偏僻的小作坊生产很受欢迎的虾酱,对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老奶奶忽然哭了,原来照片是老奶奶已逝的老伴,他俩在一起做了一辈子的虾酱。导演用一个无声的小故事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这样的镜头在片中俯拾皆是———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凌晨冰湖上的捕鱼老者,浩瀚大海上一无所获的渔夫……摄影师静静守候在这些平凡人的身边,将我们看似简单的竹笋、莲藕、江鱼等普通食材背后采集者的艰辛一一呈现给观众。
《舌尖上的中国》和大多数美食节目不同的是,此片不仅重“舌尖”,更重“中国”,正如总导演陈晓卿所说:“一部分我们是在表现美食,而通过美食,我们希望能看到中国的样貌,关注中国现实。”片中每一道美食,都附带着一些人文意味,给观众感受食物背后中国各地的风俗、仪式、伦理、趣味等文化特质。
观众印象最深的一点,要数旁白者那浑厚而饱含磁性的声线,娓娓动人的解说词,犹如“美食版《动物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连该纪录片参展戛纳电影节的海报也设计得“特别中国”,海报上的一块腊肉,却做出中国山水画的味道,让人惊叹设计者的别样心思。(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