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于丹:诗意流连是生命层面的事情

2012/5/24 17:05:39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最重要的,还是于丹那极富感染力的讲述风格,以“古典治愈系”的风格,迎合并安抚了这个危机感四伏的时代。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让“文化”成为一个动词,我们大家都参与其中,这在当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于丹

于丹

  撰文、编辑/ 丁杰静

  “我想起很多人问我,今天还有诗意吗?其实,人心有爱有天真,本身就是一首诗。”于丹在5月19日的深夜发出这条微博,当天,她的新书《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在签售的6个多小时内,售出了5000余本。这本书是她2012年新年在央视主讲《丹韵词音》的整理修订版,相比6年前讲《〈论语〉心得》引来的掌声和质疑,这一回只谈“风花雪月”的意象之美,既尽可能地避开了被口诛笔伐的可能性,更以“古典治愈系”的风格,迎合并安抚了这个危机感四伏的时代,出现得恰到好处。

  “我们知道了月球的***,于是就忽略了嫦娥”

  自2012年除夕起,《丹韵词音》登陆央视三套,连续8天,观众都可以跟着于丹共赴“唐诗宋词元曲”之约,从而“唤醒心中的诗意”。

  和6年前《〈论语〉心得》的热播一样,《丹韵词音》再次成为春节里的一道文化风景:关于所涉诗词优劣的讨论,针对于丹讲座风格的争论,以及被老师要求观看的学生们的叫好和叫苦,此起彼伏,很是热闹。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于丹那极富感染力的讲述风格,以“古典治愈系”的风格,迎合并安抚了这个危机感四伏的时代。

  “都说李白这个人很天真,我就特别喜欢他的奇思异想,买酒的钱都没有了,他说,‘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我在洞庭湖边,跟月亮商量着先赊我点月光,我拿这点月光上白云边买酒喝。足见他在天地之间的快乐无极。今天很多人都在抱怨,这个没有,那个没有,我们忘了,还能去赊一点月色。”

  “我有时候觉得,科学在带给我们文明的同时,也助长了我们的狂妄,甚至有的时候,它也破坏了我们对于童话的那种信任。就像我们现在都知道了月球的***,于是就忽略了嫦娥,忽略了它的碧海青天夜夜心,也不再问‘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无疑,于丹再次击中了这个时代的“软肋”,房价坑爹、食品有毒、工资“白领”、吊丝遍地……当微博成为这个时代的愤怒出口,当社会中的“信任感”伴随着GDP的飞涨而一路下探,当“信仰”成为世人遥望的奢侈品时,于丹借着林语堂的话送来了安抚,“‘诗歌可以是中国人的宗教’,明月千古,意象巡回,就让中国最美的这些诗意,跟今天的时代达到一个平衡。”——只当它是阿Q吧,至少Q到了时下中国人的心底。

  “柔软的心和坚强的意志会形成我们生命里面的一种平衡”

  不愧是人气爆棚的“学术偶像”,在记者们抛出问题之前,于丹自己提出了这个设问句,“有人可能也会跟我讲说,这个社会这么不令人满意,我们都变得很柔软了怎么去对抗这个世界?我认为人的心灵应该非常柔软,人的意志应该非常坚强,柔软的心和坚强的意志会形成我们生命里面的一种平衡。”

  这话倒也不是空谈,就以于丹自身为例,从《〈论语〉心得》一炮而红之后,在收获鲜花的同时也没少被质疑,不仅有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跳出来说她“不懂《孔子》”,还有北师大本校学生写出《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来批判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无论是“学术洁癖者”也好,还是想借她的名气炒作自己也罢,于丹都面不改色,兵来将挡。

  “我一直觉得,文化这个东西分两种渠道去实现: 一种是高端研究,一种是低端普及,我很明确自己做的是后者。我其实并没有把自己界定为传统文化的宣讲者,我觉得自己是提供生活态度的人,就是传递人与人之间温暖的信任,对于人性、善良与爱的信任。有了这种信任,才能释放出来无穷无尽的能量。”

  当然,于丹要强调的,更是广义上的坚强意志,一种正面而昂扬的能量源,“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说与人无一二。所以今天,大家会寻求更加多元的信仰方式,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他跟世界之间形成平衡的一种方法:有些人可能酷爱读书,有些人热爱音乐,有些人热爱美术,也有些人是热爱诗歌的。都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有的人可能一盏茶在手里心里就安定了,也有一些人可能要走到天边,行遍千山万水才感到生命的自由飞扬。不管哪一种方式,多唤醒一点诗意,你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更敏锐,更柔和,更包容,也更悲悯。”

  对话于丹:“诗意流连是一件生命层面的事情”

  Q:在这个“微博体”横行的时代,你对这本“古典治愈系”的信心有多大?源于何处?

  A:林语堂先生说过一句话,他说,在我看来,中国人原来信的宗教不过是他们破烂衣裳上一块华丽的补丁而已。因为他认为宗教并没有真正起到信仰安顿的作用,反而是诗歌,让人善待春天小路上每一朵百合,能够唤醒采桑女,让我们酷暑里面去听蝉,冬天的时候吟诗。时代变迁,意象却都在,就像现在方文山的歌词,他把意象的美和意味都写了出来,所以大家有共鸣,而这些优美飞扬,并不会因为古代现代而有多大的差异。

  Q:作为一种特别的“心灵鸡汤”,诗歌曾经怎样影响你?又将怎样影响当下?

  A:我的童年很寂寞,“文革”时期,父母下乡,我跟着姥姥长大,那时候背的儿歌都是“你拍一我拍一,林彪是个坏东西,你拍二我拍二,全民批判孔老二”,背这样的儿歌,还不如跟着姥姥背那些中国古诗。我现在都记得,我很小的时候,跟我姥姥坐在床头背《滕王阁序》。为什么我的人生离不开诗歌,还因为它带着我所有童年记忆的体温。

  A:说到当下,我们现在很多的功业是属于生活层面的,但并不属于生命层面。但诗意流连是一件生命层面的事情。所以在这本书中,我选择了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唤醒我们对于意象的记忆。什么是意象?就是“床前明月光”,就是“处处闻啼鸟”,就是“悠然见南山”……我们就是在这些我们父母背过、我们自己在背、我们孩子还在背的意象中,完成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让“文化”成为一个动词,我们大家都参与其中,这在当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