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长安》残酷逃荒勾起迁徙之痛(图)

2012/5/30 12:33:4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  据司先生透露,当年河南人迁徙以家族为单位,一家人互帮互助,但仍有走散。在来西安的路上,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惧和无助,吃树皮、吃大雁的粪便,只要能入口的东西,全部往嘴里放。

《叶落长安》剧照

《叶落长安》剧照

《叶落长安》剧照

《叶落长安》剧照

《叶落长安》残酷逃荒勾起迁徙之痛(图)

  陈小艺、倪大红、刘涛主演的电视剧《叶落长安》,目前正在北京卫视、山东卫视等电视台热播。讲述上世纪40年代初,战乱、饥荒背景下,河南人逃荒到陕西西安讨生活的故事。对于陕西观众来说,电视剧演出的剧情就是身边事,因此很多观众看后都很有感触,本报“社区剧评”也火热展开了。从读者发来的手机短信可以看出,无论当年的灾难经历者,还是如今定居陕西的河南后代,言语间无不流露出这段历史附加给生命的伤痛。记者回访过程中听他们讲述自己或者祖辈的经历,以及骨子里那股无坚不摧的生存意识。

  父母用一根扁担把我挑到西安

  剧评员:李宏群 72岁 西安小寨社区

  “我不知道剧中是否有这样的情节,我写不下去了,眼泪又一次冒出来……”这是本报读者李宏群发来的短信。而昨日接受采访时,这位72岁的老人提及这段经历依然激动不已,他说自己是在逃荒路上出生的,父母用一根扁担将他挑到西安,“我曾问过母亲自己出生时的情况,但她总不肯说而且一次次地哭,时间长了我也就不问了。”

  据李宏群回忆,当年河南逃荒者有不少定居在现在的西安小东门附近,“日军飞机几乎每天都会空投炸弹,我的祖母就是被炸死的,当年就埋在了东门附近。”此外,当年名叫张伯英(音)的河南籍大慈善家的义举,也让李宏群感恩,“他每天都用大铁锅熬稀饭给同胞喝,这是当年逃难的灾民共同知晓的,也就是因为他的一句‘孩子,你应该上学去。’我才下定决心进学堂,有了现在的人生。”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宏群说《叶落长安》虽正在电视台播出,但他始终不敢看,怕勾起沉痛的回忆。

  姨妈为了口粮嫁到周至与家人失散

  剧评员:司先生 53岁 西安大明宫社区

  “《叶落长安》是一部辛酸的河南人西迁历史,我是河南人的后代,电视上的故事情节,我从父母那里以及我住的大杂院长辈嘴里早有听说。现在的演员演得好,编剧编得也好,我们周边的河南人都是边看边落泪,那情景让我终身难忘。”今年53岁从事物流行业的司先生,昨日告诉本报记者。

  司先生祖籍河南郑州,因为当年黄河泛滥、家园毁灭,不得不西迁,“那会儿老人都把西安叫‘西京’,大家都说陕西这个地方粮食多,百姓善良厚道,常年没有灾害,不打仗也安全,最终决定挑担子逃荒,一路上走走歇歇,经过半个月才走到西安。”司先生说,当年的火车站或村口的大树,都是父母一辈西迁过程中的“过夜地”,“老一辈的河南人,还是觉得陕西人通情达理,当年看到河南逃荒者拖家带口迁徙,都是自己家吃什么,就给他们吃什么,米、面、馍馍,给点水喝,帮助河南人一路西迁。而到了晚上,也会把自家前院腾出个暂时住所。”

  据司先生透露,当年河南人迁徙以家族为单位,一家人互帮互助,但仍有走散。电视剧《叶落长安》第二集中,陈小艺扮演的河南人“郝玉兰”就因为家境窘迫,被迫嫁给大自己20多岁的西安杂货铺老板“老四”(倪大红饰),司先生说看到此处,他特别有共鸣,“听我母亲说,她的大姐就是在迁徙过程中,为了能有口粮救一家人而嫁到了陕西周至。”定居西安后家人也尝试着去周至寻亲,“但那个时代的女人嫁人后,有些也都会改姓,所以也找不到了。母亲临终前都还会念叨自己的姐姐。”

  妈妈曾打算跳井让爸爸一人找活路

  剧评员:郑秀英59岁

  西安光辉巷新民街社区

  郑女士分享的故事,同样要从父辈那里说起。当年,河南久经战乱、饥荒肆虐,对她的父母来说,逃出去还意味着有活路。父亲没有文化,也不被他的后妈待见,于是挑着担子,带着妻子和郑女士的姐姐走上了逃荒路。

  在来西安的路上,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惧和无助,吃树皮、吃大雁的粪便,只要能入口的东西,全部往嘴里放。就像《叶落长安》第一集中演的,因为饥饿,郑女士的妈妈打算将她姐姐扔了,自己跳井一死了之,让他爸爸一人找活路。而爸爸却说,一家人死活要在一起,才带着大家鼓起勇气往前走。一路要饭,每天将找来的东西搅在一起,再分来吃,找几块砖头搭个茅草屋就算住所。对他们来说,活着,最重要。而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为了保全男孩,很多人家里的女孩活活被饿死。为了躲避枪弹,大家到处藏。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看到了拉煤火车,因为没钱买票,于是扒火车。而大伯一家也早都逃到了西安,就在小东门扎根下来。本报记者 任奕洁 解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