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集体讲述当年知青生活(图)

2012/6/1 20:05:17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储福金: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韩东认为,国内知青作品的缺陷在于,像是一个经历世事的人在写回忆录,尽管内心跌宕,但就是写不出来。“如果不是对那些知青作品失望的话,我也不会写《知青现形记》,”韩东说,“那个时代给了我很多的想象力。

黄蓓佳: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下乡地点:如皋(1973年—1976年)

黄蓓佳: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下乡地点:如皋(1973年—1976年)

储福金: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下乡地点:宜兴、金坛(1968年底—1977年)

储福金: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下乡地点:宜兴、金坛(1968年底—1977年)

江苏作家集体讲述当年的知青生活

江苏作家集体讲述当年的知青生活

  由张新建执导,梁晓声编剧的央视大戏《知青》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这部全景式呈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宏大历史画卷的电视剧开拍以来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知青生活也引发很多当年的知识青年的共鸣。记者昨天了解到,在江苏作家队伍中,有过知青经历的名家也大有人在,而有人虽然没有当过知青,但其作品中却生动描述了有关知青的故事。昨天,作家黄蓓佳、储福金、薛冰等就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当年火红的“知青生活”。

  □记者 孙璐 刘磊 应嘉轩

  他们的知青生涯

  那时最难熬的是非常容易饿

  从1973年开始,18岁的黄蓓佳便以知青的身份前往老家江苏如皋位于长江上的一个小岛插队。4年的“知青生活”,黄蓓佳至今记忆犹新。黄蓓佳表示,那时候的日子真是可以用“极其辛苦”来形容。“每天都要连续工作好几小时,最惨的是割麦子,那时候力气很小,而且是连续劳作,有时候一割完躺下去就好久起不来。而且,不仅白天大太阳时要干活,夜晚拉个灯还要干。”除了干活辛苦外,让黄蓓佳觉得最难熬的还有“非常容易饿”。“干活的时候,脑子里也一直在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吃饭,有时候饿到活干到一半,甚至想停下来摘树上半青不熟的果子吃。不过,虽然那段日子很苦,但我从没想过要掉眼泪或者抱怨,因为大家都一样,经历也是财富。”

  与文学结缘就在当知青那几年

  1968年底,储福金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开始了上山下乡的生活。“我先后在宜兴和金坛当了知青,在宜兴是务农,所有的农活都干,艰辛不言而喻。”储福金依然记得当年种水稻的情形,“当时为增加收成,会种两季水稻。而第一季水稻成熟的时候,正是最热的时候,但为抢收抢种,再毒的日头都要下田收割。”

  储福金表示,当年的艰辛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也开启了他的文学之路。“后面几年我转到金坛以后,情况相对好一些,还能接触到不少书籍,那时候我还自学医术,在最后一两年里还当过赤脚医生。最后一年,我又被调到了县文化馆,从事创作。这也算是我文学的启蒙。”

  生活的艰苦远胜许多小说的描写

  当年的知青生活,是薛冰一生的记忆,“现在有许多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但是说实话,很多故事都有失真的感觉,真实的知青生活是非常艰苦的。”薛冰表示,他到了泗洪后,一直在务农。“当时劳动一天酬劳是1毛6,口粮一年是200多斤原粮(就是稻子小麦,而不是大米面粉),整体的物资非常匮乏,经常吃不饱,还要靠家中补贴。很多人为了省一些口粮,就抢着去做更辛苦的活,像坝河、挑粮等,因为这些可以管一顿饭。”薛冰告诉记者,一般挑粮一次要挑120斤走10里地才能到目的地。但当时大家都是赤膊上阵,每人的肩膀后来都磨得起泡。因为如果穿着衣服挑那么重的担子,走一趟肯定会把衣服磨破。

  他眼中的知青作品

  韩东:现在的知青文学浮于表面

  被问及央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知青》,南京作家韩东直言“不太关注”。原因是,看了太多关于知青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结果都很失望。“很多电视剧与真实的知青生活差距很大。有些把知青生活拍得很浪漫,让观众以为知青生活就是偷鸡摸狗,快活着呢;而另一些就让人觉得知青就是苦大仇深,怎么穷、怎么受迫害。”

  1961年出生的韩东没有当过知青,但是他8岁就随父母下放到了苏北农村,在生产队、公社和县城一待就是9年,直到1978年去济南上大学。这期间,韩东的周围充斥着知青和下放大军中的各色人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知青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而是一代人的生命历程。一代人被连根拔起,从城市到了乡村,在灵魂中打下了烙印。”韩东说,那一代人跌宕起伏的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发动机,然而,国内却没有能与那段历史相“匹配”的的文学作品,这在韩东看来,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韩东认为,国内知青作品的缺陷在于,像是一个经历世事的人在写回忆录,尽管内心跌宕,但就是写不出来。“现在的知青文学浮于表面,不是知青生活不够复杂、沉痛,而是我们的文艺过于简单、天真了。也许是因为作家本身有知青情结,背负的责任感太重,缺乏距离感,不像在创作文学作品,而像在记录历史。”另外一个原因,跟一些知青作家缺乏基本的文化素养有关。在韩东眼里,描写知青生活出色的中篇小说是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比较好的长篇小说就是他本人的《知青现形记》。

  “如果不是对那些知青作品失望的话,我也不会写《知青现形记》,”韩东说,“那个时代给了我很多的想象力。”《知青变形记》与其他的知青题材小说不同,书中的故事完全是杜撰的,主人公知识青年罗晓飞的荒诞经历让人扼腕悲叹,先是被判“***牛罪”,后来为了逃脱罪名,顶替一个死人的身份生活。故事虽然很荒诞,但读来却仿佛知青生活扑面而来,比真实更真实。作家马原曾评价《知青变形记》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他笔下的知青形象

  叶兆言:创作的源泉离不开知青

  “当年轮到我们上山下乡时,有两种政策,可留城可下乡,因我是独生子,就留城了。虽然没当过知青,但知青却是我们那个年代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叶兆言表示,他的许多同学以及他的夫人都是知青,所以他对知青的生活一点都不陌生。所以,知青题材是自己创作源泉的一部分,而在他的作品中,其长篇小说《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就是一部书写知青这一代人历史的小说。在他最新的创作中,也都会有许多人物就是知青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