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剧照。左一为傅晶饰演的周萍,左二为张龄心饰演的孙曼玲。
6月2日报道 5月29日起,由著名作家梁晓声编剧大型青春励志剧《知青》在中央一套黄金时段开播。该剧以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历史背景,通过描写知青悲欢离合的故事,探讨知青群体独特的人生思考和心路历程。剧中主要角色由年轻演员担当。
编剧说
梁晓声:
残酷青春不只谈情说爱
1995年创作了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年轮》后,梁晓声已有十多年未涉及知青题材。谈及这次又重拾知青题材,他表示原因很多:“现在年轻一代已经不认识知青那个真正的时代了。”而梁晓声也认为,现在一些知青题材的小说或影视剧都有很大的误区,“尤其是一些影视在漂白背景,一旦漂白过多了,文化问题随之而来,以至于现在的年轻人感到知青就是调皮捣蛋地谈谈恋爱,这样的生活非常好玩而且浪漫。”
在梁晓声看来,他只想在观众面前呈现一部好作品,一部大众渴望的非娱乐的作品。他坦言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而《知青》中确实有一点理想主义,但即使别人都这么说,梁晓声还是坚持把人性中的温暖传递出来,“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再没有一点点温暖的东西存在的话,你突然会觉得生活是不是太不幸福了。”
对于播出后观众的反响,梁晓声坦言并不介意。他说自己不是为了抢收视编故事,无论是褒贬还是质疑情节,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还未开播时,网上有声音称《知青》是一部沉重的题材,梁晓声也不否认,“那段历史肯定是沉重的,不是让大家娱乐。这不是娱乐的故事,现在难道娱乐的东西还少吗?”
在谈到剧中人物衣服新,情节不给力等观众的种种质疑时,他做出了回应:“就这些质疑,我已经接了很多电话,很多媒体都提到了这些问题。这让我怎么回答呢?现在才刚刚播了几集,现在就来下定论言之过早。”梁晓声表示,“好的作品确实有其完整性,从播出要求来讲,有些作品是需要时间去观察的,好戏永远在后头,好戏也会渐入佳境,大家这么关注《知青》,说明这部戏已经找到了观众的看点了。”
很怀旧
敬一丹:那时我爱上了兵团生活,太有意思了,很艰苦,但很火热,充满青春气息。20多个人一条大炕的生活,充满了笑声歌声。
马未都:那时在农民家里看到一本前后部分都没有的小说,看完了也不知道是什么,多年后才知道是《简·爱》。
姜昆:我们当时吃一天饭是四毛钱。
很心痛
小楚楚singing:前晚看《知青》,老妈说她心情沉重不想回忆那段经历,因为当年她是“黑五类”子女,没资格加入红卫兵。姥爷戴着右派高帽被批斗,一群人来到家里大喊“打倒……”。想象那些我没有经历过的岁月,到底是怎样的年代,怎样的人性?
满满:知识青年发生的好多事,有的让人无法接受,但那就是事实。一代人,竟然就真的那样度过……
丁波1221: 我听我爸说上山下乡时,吃不饱,睡不好,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酱油拌饭,每天挑水劈柴也挣不了多少工分,一不小心把手指头砸得稀烂,就来个赤脚医生给简单包扎一下,到后来指甲也长不好。现在一看知青片我就换台,拍得多美好,跟旅游片似的。
知青看
记者昨日采访了三位知青,在他们眼里电视剧《知青》还是太浪漫,现实生活远比电视剧的内容艰苦。
今年59岁的王阿姨,在荆门下乡三年。她说,电视剧里,知青们在举办热火朝天的比赛,在她的经历来看,不太现实,她下乡三年,没有见过什么比赛,都是各人努力地完成工分。“生活其实很艰苦。”她回忆,早上五六点出门割谷,到早上九点收工,能赚二三个工分,根据各地的情况不同,一个工分赚的钱也不等。有的一个工分五角钱,有的一块钱。再就是看到电视剧里的年轻知青谈情说爱,她笑言,在人生境遇快速变化的环境里,确实有一些情愫萌生,但是没有那么浪漫,多是一些互相帮扶而已。
比较真实 感觉一般
58岁的姚阿姨曾经在黄陂下乡了3年,说到剧中的一些细节,她觉得还是可信的。比如,有年轻的女孩子比较娇气,常把手割破了,就哭。她说,当年,她刚刚下乡时对农活也相当不熟练,割谷子时镰刀一下就“飘”了,小拇指经常被割破,心里也难过得很。还有剧中因为派系斗争而水火不容的两个青年,以及小资气质的上海知青等都让她觉得很有感触,“当时的生活中好像就有这样的人,看了就想起曾经的那些人。”
她觉得该剧一般。“感觉没有特别吸引人的情节,不知道后面的会不会好点?”
衣服太新 女孩太瘦
58岁的王先生曾经在湖北潜江当知青,看了《知青》后他表示唤起了自己的青春回忆。但剧中人物的服饰普遍衣履如新,根本不像当年的知青。“那时的知青不会是衣装整齐如新的,少有花哨的新衣,通常大部分人衣领、袖口有补丁,而裤子则是膝盖、屁股有补疤。我们那时都打扮很土的,哪像剧中这样个个都俊男靓女,洋气得不得了。”另外他还透露,那时的知青因为成天干农活,强体力劳动加上集体伙食,人的体形也走样的快,姑娘们没多久都练成了“大块头”,根本看不到剧中那样的苗条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