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知青》引发争议
正在央视一套播出的45集电视剧《知青》引发争议。6月5日,记者采访了两位有过“知青”经历的市民——
由梁晓声担任编剧的电视剧《知青》日前登陆央视一套。一部没有明星、不靠炒作、题材也不“讨巧”的电视剧,却引发了强烈反响,有人说《知青》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第一部全景呈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作品;还有人说该片反映的历史真实性不够。6月5日,记者就此采访两位有过知青经历的市民,请他们说说自己眼中的《知青》。
反映现实:
劳动是生活绝对主题
与以往同类题材作品相比,《知青》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反映当年的真实故事。将重大历史背景与生动的人物、曲折的故事巧妙相融,全景式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千百万知识青年的生存状态。
在去农场的路上,上海女知青周萍不小心崴了脚,北京男知青赵天亮赶忙来帮忙。闲聊时,周萍说起自己的成分是“资本家”,赵天亮瞬间像触了电一样,下意识地将背上的周萍撂在了地上……看到《知青》第一集里的这个片段,家住铁西区的沈慧珠女士觉得特别真实,1968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盘锦农村的她告诉记者,“当年对我们来说,‘成分’真是太重要了,是‘红五类’还是‘黑五类’,感觉完全不一样。”
梁晓声在谈及《知青》创作初衷时表示:“一些知青剧过滤掉了沉重,就剩下所谓浪漫和谈情说爱,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干农活绝不是象征性的,劳动是生活里的绝对主题。”沈慧珠女士对此表示赞同,在看到电视剧中女知青割麦子手上磨出血泡的情节时,她向记者讲述起自己的经历,“我们那时候真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天蒙蒙亮就下地干活了,晚上披星戴月地回来。”沈慧珠描述起了自己插秧时的情景,“日头很毒,汗水霹雳啪嗒地滴在田里,跟下雨似的。夏天还好,到了冬天,挑粪累了一整天,可青年点的屋子里,土炕的温度怎么都上不来了,穿棉袄盖着棉被也觉得冷。”沈慧珠称,当年的下乡生活远比电视荧屏上呈现的艰苦得多。
脸和头发脏兮兮很正常
《知青》第五集中,知青们思乡情绪泛滥,而赵天亮接到电报,得知哥哥赵曙光遭遇矿难,心急如焚的他连夜赶去陕北,最后发现是“虚惊”一场。对于此段落,1969年插队到法库农村的沈阳出租车司机闵师傅表示,当年,知青们都忙着干农活、挣工分,为了省下路费,大多数人都隔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回趟老家,想家的时候主要靠写信,如果不是极其重要的事根本不会发电报,“因为电报按字算钱,很奢侈。”闵师傅认为,《知青》中赵天亮从北大荒赶到陕北的可能性极小。同时他还指出,《知青》中演员的服装过于整洁,“下地干活,脸和头发脏兮兮的很正常,裤子也时常磨坏,贴块补丁什么的。”
不过,闵师傅告诉记者,贫穷的生活和艰辛的劳动也成为一生难忘的回忆:“下乡那阵,物资匮乏,最美味的零食就属农村小卖部里的炉果和动物饼干了,好像现在的山珍海味也抵不过它们。”
而随着《知青》的热播,网上对该剧的评论成了鲜花与口水齐飞的状态。闵师傅称,自己会带着挑毛病的眼光,看《知青》的故事发展到底符不符合那个年代的历史。“那可是我们青春的全部生活啊。”
本报记者 王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