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调查第57期
一分钱难倒新导演。很多初出茅庐的新导演都是败在“钱”字上,有人连续七年拉投资都没拉到,有人中途遭遇资方撤资,有人借钱买了辆宝马,就为了出去见老板的时候更有底气……
也不乏幸运者。6月电影市场几位新导演集中亮相。韩延的《第一次》获得香港安乐公司老总江志强力挺;周星驰杜琪峰御用编剧冯志强的处女作《悬赏》是黄柏高给他拉的投资;《宝岛双雄》是台湾新导演张训玮首部作品;《醉后一夜》已经是曾国祥、尹志文的第二部公映长片。但更多的新导演往往在持续性碰壁中慨叹怀才不遇。
新导演为什么难获赏识?拉投资究竟有多难?资方老板最看好什么样的项目?初出茅庐想要拍片,除了运气之外,他们该怎么迈出第一步?
6月6日下午14:00,女物娱乐集结《爱情三部曲》导演叶念琛、《双城计中计》导演潘安子、凯视芳华公司总裁王大勇、麦特文化传媒总裁陈砺志、传媒人何谓、影评人桃桃林林小淘淘、女物娱乐策划部主任魏君子,共同做客新浪“微聊——新导演吐槽大会”,导演们现身说法、资方代表慷慨指路,为众多怀揣电影梦的新导演们奉上了一出详尽、实用的拍片指南。
策划/女物娱乐策划组 责编、撰文/瓮欣
目录
Part1微聊吐槽:新人之难与市场之乱
Part2资方指路:可接受投资金额为500万?
Part3业内支招:微电影是个好出路?
Part4对话大佬:你寄给江志强一页纸,他不会支持你
Part5参考案例:你看,他们都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点击进入“微聊——新导演吐槽大会”页面,进行微聊回顾
Part1:微聊吐槽
“新导演找投资,就像毕业生找工作,这是个鸡卵相生的矛盾。”微博网友关思宇如是说。新导演没名气没作品,自然少有投资方认可,但正因为资方对于新导演的自动pass,令他们缺少支持而没什么太多机会拍片。这跟毕业生败在“工作经验”面前大抵相似。甚至可以说,在目前的电影环境中,新人之难,其实也是市场之乱。
【新人之难】
@桃桃林林小淘淘 :当前内地华语电影市场仍是五、六代以及香港中年导演的天下。新导演无论是戛纳这些国际影奖还是内地电影市场,都没有太多亮眼的新人。片方认为新导演经验有限靠不住。年轻导演认为老板短视不给投钱。
@电影的后院(凯视芳华总裁王大勇):电影投资市场比较初级,导致新导演要在融资中扮演多重角色,实在难以胜任。有的问市场回收,有的要搞定大演员,有的要保底投资,新导演的资源和能力实在难招呼这些要求。
杜琪峰御用编剧冯志强:我写过好几个剧本,经常会得到这样的回复:“剧本很好啊,但是一定得找某某大腕来演,赶快去找!”或者“现在不流行这个啦,写爱情片啦,你有爱情片我就投!”但等我真的按照投资方需求写了新剧本,又被告知这个类型不流行了。
《意乱情迷》导演小徐:第一部电影《意乱情迷》只有15天的拍摄周期,其中9天时间没有主演。09年第二部电影被规定10天内必须拍完,有一场在山里的雨戏,开机之前我提醒过工作人员很多次,结果到了现场发现没有任何设备,工作人员只给了我一根水管……所有的问题,钱不够、时间不够、明星不配合、工作人员不靠谱,都会在拍摄时转嫁到导演身上。
@魏君子:当下的新导演有的觉得路难走,可能是怀揣着视若珍宝的剧本想自编自导,但现实是残酷的,你必须证明你有能力,但就算能力被老板认同,他也未必想投你这个本子,所以就得妥协,台湾导演就不惜不停的抵押房子,内地导演就不得不马不停蹄的陪老板陪领导喝酒吃饭,为了梦想,得混,还得熬。
【市场之乱】
@电影的后院:有些独辟蹊径的新导演融资有道。一是演员型导演,特别会讲故事,连说带唱,满足了投资者听相声的需求。二是制片主任型导演,端茶倒水,k歌搓饭,无微不至的打动了投资者。三是资源型导演,为投资者介绍各种关系,自己也显得背景深厚,镇住投资人。
@陈砺志:从800万制作,一旦开工,就能忽忽悠悠地奔着1500万去,这种项目稍微有点经验就知道,比如要搭个民国的景,要精细质感,预算的时候做三分之一,开工后一点一点地飙升。个人觉得未来市场上最需要这种导演:不管剧本,不管剪辑,不管演员,不管投资,不管发行。来了听要求,听完就开工,拍完就走,拿导演费用,做导演工作。现在的导演哪里叫导演,尤其是新导演,那叫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副导演制片主任剪辑师音乐美术甚至于营销策划宣传总监……
@桃桃林林小淘淘:经常有报道说导演为拍片卖房的,不过我倒听过有导演拿了项目和投资就先买房的,呵呵。
@何谓:我自己特别喜欢看导演的第一、二部作品,比如戛纳每年金摄影机奖的片子,比如那些大师导演的早期作品,因为里面往往有一些很有趣、很纯粹的东西。欧洲近年有些新导演的片子成熟得让人惊讶,比如俄罗斯的《回归》,比如英国的《大饥饿》。去年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地新导演的片,是非行的《守望者:罪恶迷途》;台湾导演邓勇星的《到阜阳六百里》也很沉得住气。再往前,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台湾版《九降风》的导演林书宇。
@桃桃林林小淘淘:国内扶持新锐导演计划并不少,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出现一个。可惜大多都是喊喊口号,赚赚噱头,给自己公司做做广告宣传,由此而诞生的作品或脱颖而出的导演却基本没有,真正能让我记住的好像只有宁浩以及那届亚洲新星导。另外,在院线,电影就是商品,而导演和演员则是商品得以畅销的商标。在中国尤其看重导演的影响力,这也是年轻导演难以出头的重要原因。
Part2资方指路
新导演高喊怀才不遇,投资方选择合作对象的标准又是怎样?凯视芳华公司总裁王大勇近期与另两家公司合作“新商业电影计划”,斥巨资扶持新导演;麦特文化传媒公司总裁陈砺志参与出品新导演郭帆的《李献计历险记》及赵薇的《致青春》,作为资方代表,这两位为新导演们指明了创作方向。
@陈砺志:我现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只有两种方向:1,纯文艺题材,制作成本在五百万以下,确实考虑的是海外版块的销售以及电影节,但这种项目可遇不可求。2,纯商业题材。故事本身与18—35岁的主流电影观众群密切相关,类似于房子,爱情,婚姻,职场,创业,就业这种关键词。
一年半之前,我会觉得在一个新人身上投资做一部电影,可以承受的额度是1000万,事实上我们投的第一部电影含宣发超过了2000万;经过几个项目下来,未来我能够接受(不是承受)的是500万制作一部电影。我认识的几个导演,像孙达,张江南,都是二三百万拍,还赢利了。
我喜欢有情怀的导演,但我依然坚持真正的导演首先是要为投资人负责的,如果对方愿意全力投资你做一部你纯粹个人风格的作品,另当别论,比如江志强投资的《海洋天堂》,包括刘杰的《碧罗雪山》。我觉得导演如果处于纯商业项目下,必须职业化。
@电影的后院:新导演融资诀窍:1,好故事,宁创新有缺陷也要拒绝平庸2,好态度,积极耐心,不怕持久战3,好人缘,要入行,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在行内4,好团队,拉上志同道合的,多方资源整合5,好运气,有时候不得不承认有这个。在现在的情况下,(投资数额)往往都在500万左右比较安全。新导演的积极沟通姿态很重要。沟通频次决定认知质量。新导演一定要带来新气质,不用模仿老江湖的故事开始自己的第一部。别模仿大师,代表自己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