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描绘特殊年代人性坐标引共鸣

2012/6/7 7:57:3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电视剧《知青》以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上山下乡”运动为历史背景,将重大历史背景与生动的人物、曲折的故事相融,第一次全景式地再现知青群体充满理想又坚韧不拔的青葱岁月。唐曾、苏茂洋也表示以这种方式感受父辈的青春,也让自己加深了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知青》描绘特殊年代人性坐标引共鸣

  火车载着知青们来到了北大荒,铁罐式的车门打开了,知青们满脸笑容,充满激动,面对茫茫荒原大声高喊:“北大荒,我们来了!”让人心灵震撼。

  □ 本报记者 卞文超

  “我曾经是一名知青。在你的兄弟姐妹、或你的父辈中,一定有人也曾是知青。”敬一丹在主持电视剧《知青》北京新闻发布会时,自曝17岁曾“上山下乡”,缩短了人们和“知青”一词的距离。

  电视剧《知青》以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上山下乡”运动为历史背景,将重大历史背景与生动的人物、曲折的故事相融,第一次全景式地再现知青群体充满理想又坚韧不拔的青葱岁月。

  梁晓声63岁写爱情戏:“我还没有老”

  《知青》因其题材的独特、思想的厚重,汇聚了名编剧、名导演、名班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剧是继《今夜有暴风雪》之后,梁晓声再次与山东创作团队合作。

  “《知青》这个剧名本身,包含了想要全景式展示知青群体和那段岁月的愿望。这是一个难题。接到这个题目时,我曾犹豫过。”梁晓声坦言,想要让观众看到真正的知青生活是什么样子并不容易。在《知青》之前,尚没有一部作品能够立体地、全面地展现知青群体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此次创作《知青》剧本对梁晓声而言,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突破。

  “我已经63岁了,感觉还能把当年十八九岁时的爱情写得那么像,说明我还没有老。”梁晓声笑言,如果让自己回到青春,他愿意生活在剧中描述的知青集体里。剧中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从东北至陕北,横跨大半个中国,全景展现工作生活在不同地域的知青及当地民众,剧情所涉及人物之多、所讲述故事之繁复,前所未有。这部时间跨度十年的剧集,呈现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宏大历史画卷。梁晓声表示,希望这部作品描绘出特殊年代里的人性坐标。

  导演:引发观众去“想事,想人”

  “《知青》这部戏运用的特技量很大,长达6000多分钟。为了真实地再现当年岁月,在东北和陕北的拍摄场景呈现了各种自然灾害,基本上除了地震都有了。”导演张新建说。

  谈起那场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张新建认为,这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特殊现象,历史对此持否定态度。但是知青们在艰苦磨难中展现出来的高贵品质,却是值得肯定和敬佩的。他们在青春最宝贵的时候来到农村和边疆,在那里度过人生最值得怀念的时光。《知青》尝试通过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与人生波澜,挖掘并创作出具有历史价值的独特元素。

  “这部戏不能仅仅满足于‘说事,塑人’,它更宝贵的价值在于能引发观众去‘想事,想人’——想怎样做事,怎样做人。看完这部戏后,能够让大家进行反思,对人生的坐标有些设计和设想,是我们的拍摄目的之一。”张新建谈及创作初衷时这样说。

  新生代演员触碰父辈的青春

  敬一丹回想自己成为知青时,还是17岁的毛丫头。当年的知识青年奔赴祖国各地时,年纪都不大。为了最大程度地使演员与角色的气质相契合,《知青》大胆启用了唐曾、傅晶、程皓枫、李欣凌、王凯、张龄心、霍亚明、李倩、周游、苏茂洋、瑛子、李超等新生代演员挑大梁。他们全部都是80后、90后,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在演戏时也是17岁。

  “一开始时,我对这帮孩子很不放心。他们最初割麦子,镰刀冲着麦穗头就下去了,一刀只割两个麦穗。”梁晓声说,当他看了剪辑的片花,却感到十分意外。与最初的印象截然相反,他们完全没有当年的生活经历,没有特殊年代的情感经历,却准确地把握了人物个性和年代特征。

  《知青》的拍摄让这些年轻演员吃了不少苦头。由于剧情涉及极端天气、极端情况,如暴风雨中的麦收、暴风雪中的架线、泥石流、救山火,甚至与狼、与熊搏斗,主演们忆起拍摄时情形,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在下午三四点就黑天,平均气温近零下30°C,最冷可达零下40°C中国最北边陲城市黑河,剧组成员们奋战了多个日夜。

  “我们只是在拍戏时在那里经历很短的时间,就觉得很累、很苦,父辈们在那里生活了多年,可想而知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演员王凯说。唐曾、苏茂洋也表示以这种方式感受父辈的青春,也让自己加深了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