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掀起了一阵纪录片热潮。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央视一套和九套都已轮番播完,但缠绕“舌尖”的齿香却并未散去。
前晚,风吹来了上海,央视纪录片频道趁热打铁在上海举行了首场广告资源推介会,这大概也是以纪录片为“主业”的纪录频道第一次有底气敲锣打鼓“招商”。不过,本报记者却了解到,“舌尖”的爆红暂时没能为该片带来经济效益,第二第三季项目很受广告商追捧,但目前第一季仍是亏的,纪录片要赚钱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报记者 林艳雯 实习生 严倩如
短期内没有一部赚钱
随着国内首部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观众突然对于以往比较冷门的纪录片燃起了兴趣,该片的热播也带动了央视一套此后几部纪录片的收视率。
不过,在一般人眼中,纪录片属于比较高端的电视节目形式,要成为像家长里短伦理剧一样吸引婆婆妈妈或更广大受众的关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无论是上海的纪实频道,还是央视纪录片频道,都明确将自己的受众群定位在“高学历、高收入”,其中大学以上学历的观众所占比重是央视所有频道中最高的。
小众需求,大众缺席,纪录片成为人们眼中“不赚钱”的节目类型之一。面对记者的疑问,央视广告中心副主任何海明回应说:“短期内基本没有哪一部是赚钱的。”而记者也了解到,即便是《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火爆的纪录片,也仍只是表面的风光,实际上还是亏钱,因为当初并没有预想到会有这样的反响。
至于具体亏多少,何海明称电视台走的是“吸支两条线”,而自己主要负责广告的吸入和资金的吸纳,支出是由节目组来操作,他并不清楚。
不过,纪录片的不赚钱会不会因为《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历史?记者了解到,该片播出时比同时段央视一套的电视剧栏目收视率份额多出近30%。而何海明也透露,此次推介会举行前,纪录片频道接下去的广告已经卖掉了三分之二,而剩下的这三分之一广告费预计还将比之前提高近10%。在他看来,纪录片正在慢慢崛起,对于资金回收也有了信心,“纪录片的生命周期是很长的,观众的热情很能反映出他们在精神上的追求。”
记者从推介会上了解到,《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已经在进行筹备策划,续集将在明年与观众见面。
亏钱也不强行植入广告
从推介会上所展示的多部即将播出的纪录片宣传视频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的选题都是从微观的现象入手,反映宏大的时代背景。对于“纪录片热”这一现象,何海明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观众对于精神文化是有一定的需求的。他们可能觉得看多了电视剧虚构的内容,看到纪录片感觉很真实。”同样,推介会到场嘉宾、著名作曲家李海鹰也表示,“这些纪录片比美国大片好,这是真的”。
正是有着对真实和人性的追求,纪录片制作团队也有着自己的坚守。何海明直言,“虽然广告收入的确是我们的主要盈利模式,但我们不会因为短期的效益而去破坏这个片子的品质”。《舌尖上的中国》制作人陈晓卿更是直言:“作为纪录片,我们当然还是不希望植入广告”。
其实有些纪录片是很容易植入广告的,放弃这块“大肥肉”会不会是太傻的做法?何海明对此解释,“我们不会强行加入一些广告,但是我们同样也需要客户的认可,所以可能会拍一些与商业相关的纪录片,在其中软性巧妙地植入广告。”他还表示,自己在广告的品质和新颖度上还是会有所选择的,“我们的一些频道本身就是不挣钱的,因为他们承担了一些特殊的使命,是为了满足一部分群体的特定需求。”
没钱可砸,就出不了大片
纪录片作为一种国家软实力的体现,美国、英国、日本的纪录片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这也为国家形象作出了巨大贡献。开设纪录片频道不仅为传承着民族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给了世界人民一个了解中国的机会。
然而,目前纪录片这个形式在中国荧屏还是处于一个弱势的位置。一直以来国产纪录片的质量受到观众的吐槽,有人甚至提出“我们常常需要通过国外拍摄的纪录片才能发现祖国的美”这样的言论。此外,也鲜有地方台设置纪录片频道,这与其盈利难、回本难有着直接的关系。
陈晓卿直言,《舌尖上的中国》拍摄为期八个月,但其使用经费仅为BBC一部纪录片的十六分之一。没有人愿意投资纪录片,以至缺钱拍不出高品质纪录片,又导致大家不爱看粗制滥造的纪录片,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就像拍电影大片一样,虽然感情是重要的,但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没钱可砸,就出不了大片。”所以,在他看来,纪录片市场的真正回暖,还需要时间,也需要金钱。
纪录片频道此次也提出,要与国际优秀纪录片团队如英国BBC、美国探索频道等合作,打造高品质的优秀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