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比喻为声名赫赫、德高望重的老者,上海国际电影节则是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少年。虽资历浅薄,尚无法撼动前辈长者的地位,但已崭露头角、初试锋芒,逐渐成长为一个专业性越来越强,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国际A类电影节。
选片:保证独立公正
普通民众聚焦开、闭幕式上的璀璨群星,电影爱好者和业内人士则更关注影片本身。相应的,竞赛单元与展映单元影片质量的高低,也是评判一届电影节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如何从浩如烟海、质量参差不齐的影片选出质量上乘之作呈现给观众,就成了选片委员会最大的挑战。
不同于以往坐等片方报名,上海国际电影节近年来调整了选片战略,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出击”。“我们在世界各地都聘请了选片联络人,请他们推荐本国、本地区好的电影。”电影节业务总监於侃表示,这是提高一届电影节影片水准行之有效的方法。
每年一月份,主竞赛单元“金爵奖”就开始了这一年的选片工作,在多达到四至五轮的选片流程里,几十位专业选片人会对报名参赛的上千部影片进行层层遴选,而最终只有十六七部佳作能名列入围名单之上。这些选片人中有著名导演,有获奖无数的编剧,有电影学院教授,还有资深影评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有着深厚的艺术积淀和专业的评判眼光,能选出高质量、高水准的作品。”於侃说。
影评人周黎明今年第二次担任“金爵奖”的选片人。他透露,选片时他们首先会考量影片的艺术价值,“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排斥商业元素,非得找一些小众影片,看得懂的人越少越好。影片的叙事功能怎么样,拍得是不是赏心悦目,这都很重要。”同时,周黎明表示,选片中他们还尽量摒弃了个人喜好,“对所有题材、类型、风格的影片一视同仁,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放弃自己的偏见。”
另一方面,组织方也尽力保证了选片人工作的独立性,“他们并没有规定或暗示,一切以汇总我们的评分为准。”周黎明说。
论坛:体现专业水准
“除了参赛影片的质量,电影论坛也能体现一届电影节的专业水准。”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曾这样说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论坛自诞生起,就明确了其“补充市场功能,为业界提供专业服务”的角色定位。“我们希望通过论坛邀请一些业界的大牌,和大家进行观念的分享,为整个业界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观点。”论坛的发起人沈旸谈起创办初衷时这样说到。
每一届论坛的结束,也意味着下一届论坛的策划工作将要展开。沈旸表示,整个论坛的策划是一个延续的过程,而论坛的主题也力求与当下业界的发展趋势契合。“我们一直把自己放在整个电影产业的这样一个环境中,观察产业变化,与业界专家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累积,形成论坛的主题。”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何平此前曾在微博中写道:“我已经连续三年主持论坛,它追求话题的现实性,成为电影节的一个有实质内容远离娱乐浮躁的所在。”
即将开幕的本届电影论坛,也一如既往地展现了它紧扣业界趋势的特色。“产业论坛”里,“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将以目前中国电影“不给力”的现状为切入点,从内容创作上讨论如何提高核心生产力;“电影新浪潮”中,“明星制片”则将以近年明星纷纷担纲制片人这一“奇观”着手,探讨如何完善此种机制,带动中国电影新生力量的升级。
服务:日趋周到完善
如果说电影论坛水准如何更多为业内人士所看重,那么观影服务是否周到、专业则是广大影迷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资深影迷,王彼得已经追随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脚步走过了12年的里程。在历届电影节观影服务中,《电影完全手册》让他感受最为深刻。这本诞生于2006年的小册子由主办方编撰,“包含展映影片内容简介、看点等,每年影展前夕会在上海各影院、地铁站点等地免费发放,为观影选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依托于网络技术的进步,近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为影迷提供了更为周到的服务:官网的开通让影迷足不出户就可以查询排片信息和影片介绍,而官方微博的实时更新也让影迷可以最快了解到关于电影节的最新信息。
对于往届电影节影展中出现过的字幕时有时无、画幅比例放错等问题,本届上影节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唐丽君表示,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今年组委会加强了对电影拷贝的检测与对影院放映工作人员的培训,并专门编绘了《电影节放映的应知应会手册》,尽量减少放映失误。“我们一直在努力让上海电影节变得更专业。” 本报记者 罗震光 实习生 陶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