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成就经典的特效 精确控制车子翻滚

2012/6/13 15:33:3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对前期特效,很多人没有概念,更不知道好莱坞大片的前期特效牛到什么程度。他告诉记者,特效公司会有工程师先计算好车子应该翻滚的路线,然后会根据路线,在汽车的定点部位安装这些气筒。

  新报记者 茅中元 实习生 吴丹丹 彭珞文 文

  对前期特效,很多人没有概念,更不知道好莱坞大片的前期特效牛到什么程度。对此,影评人葛颖和电影人李文伍举出了一个例子,“比如安装摄像机的云台,国内大部分的电影是要副导演在后面推,但好莱坞几乎完全是电动的,它可以做到用各种速度匀速行进,或者加速行进,但我们做不到。”类似这样利用高科技手段辅助电影拍摄的例子,在如今的好莱坞大片中已经比比皆是。这些所谓的前期特效到底有多牛?让我们来一窥究竟。

  会做表情的马头模型

  影片《最后的武士》里,骑着战马的汤姆·克鲁斯被勇猛的武士撞得人仰马翻的镜头让很多人记忆深刻。倒地后,战马惊恐地瞪着双眼,不停扭动脖子,试图站起来,阿汤哥则落荒而逃。其实这被撞倒的根本不是真马,而是机械控制的假马,更确切的说,只是假马的头连带胸部部位的模型。因为镜头只拍到阿汤哥和挣扎的马头,通过巧妙的借位,一个假马头就把这一幕戏拍得足可以假乱真。

  这个马头其实来源于好莱坞一家知名的特效公司Full Scale Effects。曾去参观过这家公司的李文伍对其设备的先进程度叹为观止。“我还曾亲眼看过一个羊头模型,真的是精细到毛发和眼睛都能动,这个羊头甚至还能做出各种表情。拍成电影后,很多人觉得这个羊的表情是后期通过电脑做出来的,但其实就是前期就做好的一个道具”。

  在国内,类似的很多战争场面拍摄时就动用真实的战马,为了效果逼真有时候就不得不牺牲动物。导演高希希拍《新三国》时就曾被指因为要求太高“虐马”,致使拍摄用的马死了6匹,疯了8匹。

  贴在脸上爆破的安全炸药

  说到好莱坞的前期特效,李文伍说自己最惊奇的是他们的爆破技术。他给记者看了一张自己在好莱坞电影片场拍的照片,一个普通药片大小的薄片连着一根引线。他说演员就可以把这贴在脸上引爆,都不会伤到自己。

  “其实就是在一个小炸药包下垫一个由铜片和特殊材料制成的底,贴在脸上作为防护,然后放上适量的炸药,外面再加上硅胶,配合化妆”,看似简单的步骤,里面有很多细节很难控制,“比如铜片多厚、炸药的量多少。我们这边只是凭经验,属于手工作坊式,但好莱坞已经有自己严格的标准。这就是我们之间最大的差距”。

  每一种雨滴都不一样

  下雨是电影中最常见的场景之一,在国内,很多下雨的场景就是用消防车的龙头朝天洒水,好莱坞大片中的雨也离不开消防车,但绝不是拿根管子朝天喷这么简单。

  李文伍给记者看了许多不同种类水管和喷头的照片,“这些被用来制造不同的雨滴。每一种雨水落下来的感觉都不一样,蒙蒙细雨可能需要落下来的雨滴很密的感觉,所以有的喷嘴喷出来的水很细;有的放出来的雨滴比较大,那就是用来模拟大雨甚至暴雨。”

  记者疑惑,如果要下暴雨,用洒水车不就行了?对此,葛颖笑着否认:“因为每个镜头的纵深感不同,即使是暴雨,也需要更均匀的降雨,比如你要拍一个城市的雨景,肯定要用模型,如果用洒水车,你最多只能拍一小块区域的景。”

  精确控制车子在空中翻筋斗

  闹市的街头,轿车在车流中急速穿梭,突然撞车、爆炸、在空中翻滚……这样的镜头在好莱坞中也可谓标准镜头。这其中也离不开前期特效。

  “但好莱坞的特效可以精确控制到让车子在空中翻几个筋斗,甚至是让它往左,它就往左飞,让它往右它就往右飞”,李文伍也给记者看了这个“让车子飞”的道具。令人惊讶的是,这竟然不是使用炸药,而是一个圆柱型的气筒。

  他告诉记者,特效公司会有工程师先计算好车子应该翻滚的路线,然后会根据路线,在汽车的定点部位安装这些气筒。汽车行驶到特殊的位置,启动气筒,气筒就会弹出一个铁柱,把车子顶往它该飞去的方向。

  李文伍更告诉记者,由于好莱坞的很多追车戏都是在闹市取景,所以对车辆翻滚的距离有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工程师必须严格计算弹射气筒的力度和位置。最重要的是,这些气筒可以出租给需要的剧组,道具公司则会派出工程师予以协助剧组组装,这就为剧组省去了一笔很大的自己制作道具的开销。

  小模型要像真楼一样爆破

  《独立日》里,外星飞船的一束激光,把白宫的尖顶炸成了碎片。好莱坞显然不会真的炸了白宫,但这个也并非是完全电脑后期特效,这其实是制景里的窍门。李文伍介绍道:“他们会做一个按比例缩小的模型,但非常精细,每一个细节都和原来的一样,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爆破这个模型时,也会像爆破一栋真的大楼那样仔细,计算该布多少炸点,该放多少炸药。为了达到不同的爆破效果,他们还必须要尝试好多遍”。

  李文伍还举了自己的例子:“我原来拍过一个大坝被炸的戏,制了个大坝的模型,然后尝试爆破了好几次,但就是达不到要求,因为这对炸药的布控要求非常精细,但我们现在只能完全是凭感觉。”

  业界思考

  除了科技,我们还差什么?

  剧组管理是门学问

  设计人才远远不够量化差距制订追赶计划

  相比好莱坞,国内在拍摄电影时的科技含量差距固然明显。但是除了科技外,我们和好莱坞的差距还体现在哪些环节?李文伍认为,在管理和设计人才方面,国内业界还有很大的不足,而这些也都能归到前期特效门下。而如何才能有效地量化这些差距,从而明确追赶的方向?葛颖和李文伍给出了自己的想法。

  剧组管理是门学问

  除了科技,我们和好莱坞的差距到底在哪?李文伍认为,管理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前期特效的组成部分之一。“剧组管理制度在好莱坞已经很完善,但在现今国内电影界,管理显然缺少必要的重视。”

  李文伍向记者举例,“国内处理拍摄时使用过的道具是毫无章法的,想到了就拿起来用,用完就扔,以至于下一次再要用这些设备时找起来很麻烦,有时甚至需要重新买。但美国Full Scale Effects公司会把道具归类整理,甚至可以精细到所有剧组用的链条分好各个磅数,储存在专门的抽屉,下一次需要时就可以既方便又快捷。”

  李文伍告诉记者,好莱坞的剧组管理对于爆破物的处理也非常谨慎,所有的爆破物都必须存放在特制保险箱内,每个铁箱都有两个人两把锁同时协作才能打开。“他们管理甚至会体现在服务上,早在道具在设计的之初,就会考虑其使用时的便利性,例如喷火喷雾器设计时会直接设计在推车上,剧组拿过去就可以用,这种就是管理上的细节。”李文伍感慨道。

  设计人才远远不够

  李文伍认为,设计人才的缺失也是导致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美国Full Scale Effects公司所设计的马头道具为例,一个道具就已经涉及到各类高科技专业院校人才,“马头的外形需要视觉设计师,他可能是大学里学雕塑的,还需要软件工程师和机械工程师等,以及专门负责生产道具的工厂。”再看国内剧组,负责道具几乎都是高中以下学历的人员,他们的工作不是创造,而是寻找——根据导演的要求,去市场上寻找合适的道具材料。

  对于为什么我们在这方面的人才这么紧缺,葛颖认为是培养的人才数量和中国电影的需求相比,空缺太大,“我们的高校有培养这类人才比如北电有相关的雕塑设计专业,但这类专业的人数实在太少,根本不够中国电影的需要。”

  李文伍更举了个实际的例子:“例如北电每个系有20人,毕业后进入电影行业的也许只有一小部分的人,很多人会转行去做展览设计,因为更轻松更好赚。一般来说,最终选择做电影特效的可能只有5个人,这5个人里面有几个是符合要求的?可能只有一个。再过5年,又还剩下几个人仍然坚守在这个行业里?”这样使得真正在行业中的这类人才是少之又少,但这一部分的人才恰恰是中国电影业特别需要的,“特别是青年导演,他们没有大量的资本去烧,做不了大投入的后期特效,所以需要这样人才来替他们提供前期特效的创意,但我们目前缺的就是这样的人才”。

  量化差距制订追赶计划

  正因为中国距离好莱坞的电影工业的前期特效差距巨大,葛颖认为,在业内强调并推广前期特效非常重要。为了呼吁国内导演重视前期特效的理念,他筹划发起一个名为“创意之翼”的电影前期特效的专业论坛,邀请诸多电影导演和业内专家。他认为,看到中国电影在前期特效上的问题,其实就是迈出了向好莱坞学习最实在的一步。

  “过去我们说追好莱坞,更多都是定性分析,务虚的比较多,不是产业就是资金,都是很宏大的主题。但如果找到了前期特效的问题,那就是一个定量分析。我们可以量化我们和好莱坞的距离究竟在哪里,从而设置追赶的计划和目标”,葛颖直言,“如果真的学到了好莱坞的前期特效技术,那我们的电影工业至少已经和好莱坞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李文伍更实在,他透露,自己正准备和好莱坞团队成立和资公司,将他们的设备和理念引入国内。“第一要建立行业规范,从安全角度来说,人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第二,双方合作后,我们可以引进他们的设备和管理理念,还有他们的技术人员,这样我们国内剧组需要使用这些前期特效,肯定比去美国找他们的成本要低。”

  在合作中取长补短

  葛颖非常赞同李文伍的这个计划,“其实国产片在与好莱坞影片的角逐中,最明显的劣势就是视听感官方面。我们曾经一度以为我们落后的是剧本或者说成本。现在这些领域我们都在奋起直追。我们有了剧本交易中心,也有东方梦工厂这样大型的基金来投资电影,但很多人甚至是一些大导演都没有意识到前期特效的重要性”。

  葛颖还举了几个很简单的例子,“《复仇者联盟》、《泰坦尼克号》这些大片,真的是因为剧本好或营销好就卖座的吗?给我们的导演一个《泰坦尼克号》的剧本和资金,他们就能拍出这样的经典来吗?”他认为,在现阶段和好莱坞公司合作是最可行的办法,“就像我们当初的汽车工业,你基础不行就学,就和人家合资,等学会了技术,再做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李文伍的观点和他不谋而合,他向记者坦言:“在做好建立行业规范和服务工作后,我们要做的是培训工作,我们会去寻找并培养各种不同的人才,让他们成为我们电影前期特效的中坚力量。”

  “有了这些技术和人才,我们过去一直不太敢碰的科幻片就敢尝试了,因为突破了技术的门槛。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为那些梦想做一个优秀导演的年轻人,为他们的梦想找到了一个的支点。”葛颖如此感慨。茅中元 吴丹丹 彭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