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谈明星学者趋势 更易于传播知识

2012/6/14 15:33:32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据《新闻晚报》6月12日报道称“著名经济学者郎咸平一次两个小时的演讲,主办方花了22万元,堪称国内最贵经济学演讲”。叶匡政:一个明星学者,或者公共学者,他本身的知识领域比较宽泛,其次,他更容易通过传播渠道,让公众了解那些原本属于专业领域的知识。

  据《新闻晚报》6月12日报道称“著名经济学者郎咸平一次两个小时的演讲,主办方花了22万元,堪称国内最贵经济学演讲”。此外,该报道中还写道:“在一份经济学家‘走穴’报价单上,2009年报价1.5万元的某当红女财经评论员出场费今年跳升至15万元,谢国忠、宋鸿兵等‘财经人’每场报价也都在10万元以上。”

  明星学者,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现象,然而围绕着明星学者的话题永远不会少,而其中涉及“身价”的问题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那些在各种论坛、会议以及媒体上指点江山的知名学者们,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内幕”,一个知识分子、学者,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屹立在公众面前?

  人文学者应该成为明星

  :当下很多学者成为了明星、名人,对此一直存在争议,您认为学者可以成为明星吗?

  叶匡政:20世纪以来,学术领域的专业化越来越强,其结果就是过去所讲的那种通才越来越少了。美国前几年有一个调查,所有在公众中有影响力的学者大部分超过70岁了。70岁以下的学者,极少有公众熟悉的。然而事实上,众多著名的学者包括像福柯等等,普遍认为,在一个权力结构单一的社会中,跨学科的知识分子对社会更有帮助。一个只能在狭小领域中发言的知识分子,往往对公共事务监督无力。这是当今世界普遍的情况。同样在美国,前几年美国国会组织了80多个大学,提出了一个公共学术的概念,推动公共学术的建立和推广。

  :也就是说,一个学者成为明星是有好处的?

  叶匡政:一个明星学者,或者公共学者,他本身的知识领域比较宽泛,其次,他更容易通过传播渠道,让公众了解那些原本属于专业领域的知识。所以,一个明星学者,一个经常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和公众沟通的学者,至少要比一个从来都不对公共事务发言的学者要好。当然,这个观点更多是对人文学科的学者,自然科学领域不那么明显。

  明星学者错在哪里?

  :但是当今对于明星学者的质疑也不少,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

  叶匡政:我们社会中学者成为明星的时间还不长,特别是从那个特殊的学术体制中走过来的学者,可能对于当一个明星、公众人物还不适应,有的学者发表一些违背公众常识的言论,或者做出一些不符合常识的行为,这是不少学者争议比较大的原因。

  :这些问题表现在哪些地方?

  叶匡政:我想引起大众反感的学者大概有这么三类。第一,过于依赖传播。一个学者固然要通过传播才能成为明星学者,但是倘若在成为明星之后,过于依赖媒体,投媒体所好,甚至投权力所好,等于违背了当初被公众认可的原因。而一旦要投别人所好,就难免发表一些不真实的,和专业知识甚至是常识相违背的言论,自然引起人们的反感。第二种,不能坚持知识分子的价值,不论是中国传统中对知识分子责任的定位,比如孔子说的道统,还是西方现代对知识分子的定位,都有其特殊的定义,一个知识分子,宁可不发表言论,也不能发表不真实的言论,这是一个基础。其三,还有一种知识分子,违背了一个学者本身的操守,向权力献媚,为权力辩护,这些被公众所批判的专家学者,其实已经不算是学者,而是权力的一部分。

  学者该收出场费吗?

  :学者演讲也收出场费,这让很多网友对明星学者存在质疑。那么,知识分子到底该不该收出场费呢?

  叶匡政:我不认为一个学者演讲拿出场费,会比一个歌星拿出场费更没有意义。很多人对于学者拿出场费的反感可能来自于“知识分子应该清高”这样的观念。实际上,我觉得,知识分子对市场、商业投入越多,越会促进他对于知识的累积,对于专业的思考。一个学者要经常发表言论,发表演讲,就意味着他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增加自己的知识,不断地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他才能一直有新的东西。

  :有人觉得学者出场费过高,你怎么看?

  叶匡政:如果是市场行为,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没有谁可以强行要求费用不能过高。不过,今天的学者演讲费用上涨很快,我觉得其中也可能有政府需求推动的因素,我们知道,很多地方政府都会请一些学者进行培训、演讲等等,这种需求某种程度上也人为地推动了费用的上涨。我个人比较反对政府用政府资金支付培训费用,最低程度也该是公开透明的,至少要防止黑洞的产生。

  明星学者饱受争议,每年不断的专家雷语也往往成为网络笑谈。一个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明星学者,又是什么样的学者才能成为明星?

  一个学者,以明星的形象出现,人们又应该怎么样对待他们?叶匡政说:“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学者成为偶像,总比过去那种权力偶像要好。但是学者也要更加注意自身,因为他很有可能因为不当的言论而身负骂名。名人的名,不仅是美名”。

  谁可以成为名人

  :一个学者怎样能成为明星?

  叶匡政:学者要成为明星,有几个前提。第一,他的知识面要广,在当今学术领域专业化加强的情况下,越是专业人士,发言的机会就越少。明星学者往往横跨很多学科,文史哲要懂一点,可能经济学也要懂一点,等等,相对来说,知识面广,可能深度会差一点。不过很多专业学科,深入之后,它的思维方式都有相通之处,一个明星学者本身有他自己的专业,再加上知识面广一点,可能就会在许多观点上要比没经过专业训练的常人强一点。其次,他的知识容易和公众沟通,所以要浅显,至少要能够表达得浅显易懂,这就要求他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口才要好,可能还要超过写作能力。

  :学者成为明星,与其他的明星有什么不同?

  叶匡政:明星有很多种,娱乐的,体育的,学术的等等,甚至还有过去集权时代的那种权力偶像。而学者明星提供给公众的,应该是对公共事务的专业意见。学者往往具备普通人不具备的知识储备、信息来源、思维方法,所以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普通人常有差别,他们通过专业知识,提供给公众专业的意见。

  明星学者不务正业?

  :有批评说一些明星学者知名度越来越大,学术研究成果却没有进步,是否有这种情况?

  叶匡政:我倒不这么认为,在一个特定的学术体制之下,一个学者往往只能在这个体制认可的范围内做出成果,比如要有论文之类的。但是在公共领域中不同,他可能通过一次谈话、一场演讲就完成了一次专业活动。但是这种方式不能被既有的学术体制所认可,给人感觉他在学术上没有成果。其实不然。这只是领域不同,方式不同。

  :两种相比,你意见如何?

  叶匡政:明星学者往往都是出现在人文学科领域中,自然科学领域里的少一些。相对来说,自然科学可能会有一些非常艰深的,只在专业领域中存在的学问。但是人文学科不同,它从来都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问题,研究社会中的问题。不能和公众沟通、只能躺在书本里、论文集里的人文科学,即便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其社会价值也有限。所以,我觉得,明星学者,是一个社会中最可爱的人文学者,至少要比那些从不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人文学者要强。在中国也是如此。即便今天明星学者出现了很多问题,受到很多争议,也比从不发声的要好,即便那些从不发声的学者学术水平很高。

  明星学者的问题

  :明星学者出现了什么问题?

  叶匡政:明星学者的问题,有主观的学者自身出现的,也有客观的社会原因,甚至也有技术上的原因。

  :能详细说说吗?

  叶匡政:主观的原因,如有的学者失去知识分子的操守,认知系统出现问题等等。其实不论是东西方,传统还是现代,对于知识分子的价值和操守,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知识分子不能成为权力的一部分,他们是社会的观察者、权力的监督者等等,是游离在权力之外的。并不是说权力所为一定是坏的,但权力的阐释和辩护已经由权力掌握者在进行,而且许多东西往往是强制执行的,所以知识分子的职责、责任更多是监督社会。还有一些知识分子,原本也很正常,但是一旦成为明星,认知系统出现了问题,他们过于依靠媒体,刻意制造耸人听闻的话题,刻意发表偏激、极端的言论引起人们的注意,为此不惜牺牲原则,放弃社会责任,导致公众对他们的印象很差。

  :有没有纠正的方法?

  叶匡政:还是要坚持知识分子的操守,坚守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要轻易地去迎合别人,不管是迎合权力,还是迎合媒体,甚至是迎合其他的什么,都不应该。此外,表达上,学者的表达只是个人建立在专业知识上的意见,并不代表着真理,也更不能代表所有的知识分子,甚至是公众,公共学者是意见的提供者,不是代表者。

  传播时代的新方法

  :客观的原因有什么?

  叶匡政:有不少争议,其实是现代传播技术之下产生的误会。比如一些雷语,确实有的很雷。但也有是被误解的,是抽离语境之后产生的歧义、表达不完整等等原因造成的。

  :传播技术出现了什么问题?

  叶匡政:当今社会和20世纪的传播不同。20世纪是一个印刷品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知道,印刷品是一种特别复杂、精密的表达方式,一个人写一篇文章、写一本书,要有非常严密的逻辑体系,非常严格的论证过程,不容易产生误会。而新世纪以来,网络的发展,沟通方式的改变,使得公共学术的形态也发生了改变。我们都知道,在网络上的表达,更接近于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沟通,相对来说,回归质朴、简单。但正因为如此,复杂严密的逻辑程序没有了,往往是几句话,一个观点的表达,甚至只是部分观点的表达,没有了前后语境,没有了基础论证,一旦和常见的观点不同,就很容易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叶匡政:我想还是要知识分子逐渐适应新的沟通方式,每一种新的技术出现,都无疑是一次大的改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也一定会摸索出合适的方法。

  晨报记者周怀宗

  自我炒作八招

  许多受争议的明星学者,往往总有一些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网友和公众所诟病的原因。

  绑架公众

  学者只是个人意见的表达者,但是不少学者在发表意见的时候往往宣称“民众如何”、“百姓如何”等,有不少网友对这种“被代表”,“被表达”并不赞同和认可。

  专骂名人

  借助名人效应,专门找那些知名人士批评,甚至制造一些不存在的事件,类似的行为过多,使得网友们也不再信任这一类的学者,更多当做搞笑。

  雷语惊人

  每年都有网友整理专家雷语,这些雷语成为网络笑谈的同时,也往往会让一个人立刻成名,但是批评的声音更多。

  歪曲学术

  曾有不少学者被指刻意歪曲学术,甚至是歪曲常识,各个领域都有,比如经济学、历史学等等,发表一些常人不能接受的观点。

  喜欢预言

  在经济学中尤甚,预测未来,股市升降、房价高低等等,有评论者认为,学术不是预测学,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可以预测未来。

  悲情演讲

  有学者大打感情牌,演讲中声泪俱下,动人心魄,偶尔为之,尚能引起人们的感动,但是每次如此,往往厌烦。

  制造话题

  学术明星也开始学习娱乐明星,可以制造热点话题,或者互相掐架,或者爆粗口,或者炒作丑闻,甚至有学者称“骂名也是名”。

  观点现行

  只有观点,没有证据,更没有论证过程。难以理智地讨论问题,接受不同观点。甚至有因为观点不同而进行人身攻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