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南三条》热播 探寻石家庄发展史

2012/6/14 19:33:32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采访中,赵志峰告诉记者,目前相关部门邀请中国市场研究院的专家为南三条会诊把脉,为其实现跨越式发展共同出谋划策。对于石家庄人来说,看这部戏倒有点像是看自家的“家庭录像”,戏里面有咱们熟悉的场景,戏里面有咱们熟悉的面孔,戏里面更有咱们石家庄人才懂的情怀。

南三条旧日时光

南三条旧日时光

车水马龙的南三条市场

车水马龙的南三条市场

  电视剧《家在南三条》热播,一时间搅乱了石家庄人的心湖——那个石家庄少有的以“中国”冠名的、曾挂有“中国南三条”牌匾的地方,那个几乎每个石家庄人都光顾过的地方,那个大到家用电器小到针头线脑都淘得到的地方,那个集纳了南来北往无数客商的地方,那个曾经环境有些脏乱差如今旧貌换新颜的地方……南三条有多少故事,就牵系了石家庄人多少情感。或者,南三条的发展演进恰恰体现了石家庄包容奋斗的城市特质,体现了石家庄经济商业的发展脉落,体现了石家庄的成长变迁!

  打开石家庄市区地图可以看到,桥东区像一条瘦长的鱼自北向南横亘在京广铁路附近,在这条“鱼”的中心区域,有一个享誉全国的小商品市场———南三条。南三条小商品市场的兴起与石家庄市的兴起有些类似:因路而生,因路而兴。

  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石家庄正东路和京广铁路的露天天桥下,悄然出现“以桥为市、以地为铺、一副货担、赚取微利”的民间小商品交易活动,南三条市场由此发展而来。30多年时光辗转,沧桑巨变。历经发展的上世纪80年代、鼎盛的90年代、蓬勃的新世纪,南三条市场褪去了早年的粗糙与简陋,25座现代化商城精细且专业,市场经营户1.2万户,日客流量20万人次,针织、百货、食品、日化、五金、鞋类、箱包、玩具、工艺饰品、文化用品等十二大行市、近百万个花色品种应有尽有,“全国十大商品交易市场”、“中国品牌市场基地”、“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最具影响力奖”等国家级荣誉屡屡花落南三条。

  30多年光景瞬间,韶华易老。1985年在南三条卖袜子的小伙子陈旭浪,如今已是52岁的成功商人,货运物流行业的翘楚;那个背着包南下批发、在南三条摆地摊卖杂货的年轻人陈宗翔,今天已是白雪、得利、真彩等知名文具的省级代理商,坐拥2家公司,人到中年乡音已改。一代人用汗水与青春建设发展了南三条,在这里落户扎根。而新一代的南三条人正用他们的聪明智慧为这个卧虎藏龙之地,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留下属于他们的足迹。

  30多年弹指一挥间,石家庄因南三条发生化学变化。南三条地处市中心,成为市民的绝佳购物之一,吃穿用度经济实惠,是单位采购、团购的不二之选;南三条地段及周边的租金与房价也一路高歌,从最初按门脸到如今按平米收租,高回报高成本是市场运行规律;南三条聚集了天南海北的商人,他们在这里买房落户,送子女就近上学,接父母来养老,石家庄的包容性吸纳了越来越多的“新石家庄人”。

  透过南三条,你看到的是一个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史,是一代浙商、闽商、晋商等外地商人的奋斗史,是一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变迁史,是一个城市居民经济文化生活的进化史,更是石家庄这座新兴城市的蝶变史。

  “我人生最好的时光都给了南三条”

  与陈宗翔聊天,你总会忘了他是个浙江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对石家庄门儿清,对南三条的“前世今生”如数家珍。这位乡音已改的商人投射在南三条的人生光景已有整整22年。

  1990年,陈宗翔带着几件随身行李和几千块钱北上石家庄,在南三条摆地摊卖杂货。“当时的正东路和阜康路非常窄,小商贩们卖货都用钢丝床。”年轻的陈宗翔背着包到义乌、广东等地进货,后返回南三条卖。时值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市民手中有了闲钱而商品极度稀缺的年代,“几乎什么都能卖钱。”赶上“好时候”的陈宗翔在南三条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2年,陈宗翔开始文具批发,一做就是20年。20年间,陈宗翔批发商品的种类从最初的永生、英雄钢笔、中华铅笔、斑马进口文具,到后来沿海地区制作的各种钢笔和圆珠笔,再到今天形形色色的中性笔、签字笔以及文具办公用品,无疑是一部中国商品市场的进化发展史。进化与发展的除了商品,还有陈宗翔和南三条市场。1993年,陈宗翔代理白雪修正液开始与文具品牌“白雪”合作,如今他已经是真彩、得利、智高、白雪等中国知名文具的河北省总代理。陈宗翔的门店也从4平米的小门脸,升级为100多平米的门面和1500多平方米的仓库。而南三条则发展成为拥有20多座现代化大型商城,商品种类应有尽有的中国十大小商品市场之一。

  当初狭窄的阜康路、正东路早已拓宽改造,陈宗翔也步入中年。“我把人生最好的时光都留在了南三条。”陈宗翔不无感慨地说,当年他带来南三条打拼的30多个同乡朋友如今也大多落户省会,“我们这一代人用20多年的青春岁月和辛勤汗水让南三条和城市发展,也成就了我们自身。”与南三条和这座城市的相互作用力,令陈宗翔们对这儿情难割舍。

  “感谢南三条,她造就了我。”

  1996年1月1日,石家庄火车站,年轻的徐舍群从浙江开往石家庄的火车上下来,北方寒冷的天气让衣着单薄的她难以适应、寒战不断。当时只想着与家人尽早团聚的徐舍群没想到,脚下这片土地自此与她紧紧相连,一晃就是16年。

  彼时的南三条正值黄金时代,内蒙、山西、东北等地的商人都来这儿批发,“南有义乌,北有三条”的称号在车水马龙、无限繁华中逐渐叫出名堂。徐舍群就在这片风水宝地开始了她的财富人生。她每月花8000多块租了一间十几平米的小门市,主打蓄电灯产品,她将蓄电灯摆放得精巧漂亮,“货卖摆山”的店铺布局很快吸引了众多批发商,诚实守信的经营留住了大批客源。介入节能灯行业后,蒸蒸日上的生意并没有让徐舍群迷失方向,“从厂家拿货就像把别人的孩子养大,绝不是长久之计。”2003年,她注册了自己的灯具品牌并在广东办厂,“当时一天销售10万支,生产根本跟不上销售。”徐舍群超前一步的品牌意识再次为她赢得商机与财富。就在南三条市场形势转变,之前坐着就有生意的“坐商”开始成为“行商”遍地寻找买家时,徐舍群已经以南三条为基点成立公司,发展了长江以北20多个一级代理商,成为商户中为数不多的“前有店后有厂”的佼佼者。

  16年间,南三条让徐舍群羽化成蝶,蜕变的不仅是事业,积累的也不只是财富。从最初对气候、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适应,到现在的习以为常,徐舍群早已把自己看做石家庄人,“我的户口很早就迁过来了,回到浙江反而不习惯,越回老家反而越想念石家庄,这里的一切都已经深入骨髓。”徐舍群的女儿3岁就随她来到石家庄,如今女儿从说话口音到生活习惯都俨然一个北方姑娘,“石家庄人淳朴、包容,让我们找到了家的感觉。”

  徐舍群已经忘了从何时起,当别人问她“你从哪儿来”时,她的回答变成了“我从南三条来”,但这无疑是她心中所想所念,“石家庄南三条就像一个摇篮,养育和造就了我,感谢南三条。”

  南三条时间简史

  在石家庄市南三条管理委员会主任赵志峰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1984年拍摄的老照片。照片中,彼时的南三条和今天一样人头攒动,生意火爆,只是狭窄的胡同、摆满货物的大铁皮柜和悬挂的“南三条小商品市场”条幅,无不提示着这是30年前的光景。南三条的前身名为“天桥市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大潮中成长壮大,见证了城市商业发展。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 发展

  改革开放伊始,单一商品已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天桥市场的商贩没有因管理者的驱赶而消失,经过调研,有关部门决定对其“走走看看”,“这一走走看看不要紧,市场就这么火起来了。”赵志峰回忆说,短短几年,天桥市场已经从天桥区域扩展至三条胡同、阜康路等路段。

  1989年,桥东区委、区政府建成面积10600平方米、2200个摊位的南三条小商品批发大厅,马路市场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阶段 90年代初 蓬勃

  南三条市场不断发展,对市场基础设施和商品供应需求逐渐加大,桥东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以小商品大厅为中心,鼓励和支持周边企业开办新市场,新建了鞋市、食品、针纺、五金电料等多个初级专业市场,“南三条从最开始的大杂烩走向专业性市场。”赵志峰说。

  第三阶段 90年代 鼎盛

  1998年,区委、区政府结合石家庄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将南三条进行了整体升级改造。18亿资金投入市场,20余座现代化商城拔地而起,正东路、大经街、阜康路等拓宽改造。南三条成为当时仅次于义乌的第二大小商品市场。“浙商、徽商、晋商、闽商像潮水涌向南三条,石家庄的包容性让城市经济与生活快速发展。”赵志峰说。

  第四阶段 新世纪 谋变

  商品市场进入成熟阶段,品牌与品质逐渐成为消费者需求。此间,区委区政府以外塑形象、内强品质、唱响品牌,做大做强市场为发展主线,市场在规范管理、分行划市、商品质量、品牌经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采访中,赵志峰告诉记者,目前相关部门邀请中国市场研究院的专家为南三条会诊把脉,为其实现跨越式发展共同出谋划策。

  外地商人在省会浙商群像

  在南三条的历史进程中,南方商贾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从挑着担子的手工业摊贩做起,渐渐成为一方商业豪杰。特别是“中国的犹太人”浙商,以其特有的聪明睿智、勤劳勇敢在这里洒下汗水、收获成功。

  据河北省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石家庄市金华商会会长陈旭浪保守估计,今天在省会做生意的浙江人至少15万,“如果包括建筑行业将无法统计。”仅金华商会的会员企业就有452家。

  “在省会的浙江商人中,温州人最多,其次是金华地区、台州地区、丽水地区等。”陈旭浪说,东阳人做红木雕刻,台州人做针织服装小百货,温州人做鞋服灯具,浙江人在各行各业发展。

  对于浙江人的特质,身为浙商的他们这样解读自身DNA。陈旭浪认为“浙江人不怕苦,有一股闯劲,思想开放。”徐舍群说“浙江人拿得起放得下,以利为重却把钱看做身外物,尽心尽力做好每一天。”陈宗翔觉得“浙江人嗅觉灵敏,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敢闯敢干。”

  在石家庄的浙江人大多成为“新石家庄人”,他们的生活习惯、朋友关系,甚至口音都与本地人无异,他们中有人在石家庄做小买卖过小富即安的生活,有人以南三条为起点积累了财富,更有人在这里开创了一片天地:新源国际控股集团董事长谷献余是浙江乐清人,华北鞋城、华北灯具城总裁黄建厅是温州人,河北天成企业集团董事长赵勇强是浦江人、石家庄华运公司董事长陈旭浪是义乌人……他们不仅创造了财富,活跃了经济,更建设了这座城市。

  品牌、品质 打造新南三条

  在太和日化城总经理陈暇看来,南三条的发展环境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管理不断升级,品牌不断提升,商户服务意识提高,无疑是今天南三条所呈现的巨大变化。”陈暇说,作为南三条市场大开发的第一个项目,太和日化城摆脱了不知名品牌和小品牌商品,成为石家庄商场超市商品的中转站。

  坚持树立品牌,在南三条已经形成共识。“市场化经营、商场化管理”是新源发商贸城的经营理念,经过几年的发展,这里已经形成全国十大针织品牌非新源发不进,而新源发商户在全国打出名号的局面。“南三条是石家庄商业的象征,始终追随消费者脚步才能发展,未来品牌化是王道。”石家庄新源发商贸城总经理侯英杰如是说。

  事实上,如今的南三条早已摆脱了粗制滥造,正用品质、品牌实现发展。据南三条管委会主任赵志峰介绍,很多在大型综合商场销售的商品都是从南三条出去的,大品牌的省级代理、市级代理落户南三条,新南三条的格局正在形成。

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