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编剧梁晓声回应质疑 曝光创作书信

2012/6/18 18:33:24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电视剧《知青》正在央视一套热播,对于有媒体和观众质疑《知青》有美化历史、规避苦难的嫌疑,近日该剧编剧梁晓声作出回应。以我的把控感觉,这个剧中的“左”的部分,皆在分寸内,一点儿也没出格,顾大可放心,不必自行删之净之。

电视剧《知青》编剧梁晓声

电视剧《知青》编剧梁晓声

  女物娱乐讯 电视剧《知青》正在央视一套热播,对于有媒体和观众质疑《知青》有美化历史、规避苦难的嫌疑,近日该剧编剧梁晓声作出回应。

  梁晓声:制作方给了我很大的创作空间

  关于《知青》的创作,梁晓声说:“这部剧最早的创意来自于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他们认为‘知青’是非常好的电视剧题材,这个题材涉及了17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及其家人、子女,同时这也是一代人的历史。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从题材和受众的角度考量,认为这个主题是符合电视剧创作规律的。最初他们希望能由我来做编剧,但我并没有马上答应。后来,我与他们曾有次深度地对话。我提出如果我来写,希望能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沉淀,而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并没有反对,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创作空间。”

  《知青》是对善的坚守

  对于有媒体和观众质疑《知青》有美化历史、规避苦难的嫌疑,梁晓声说:“他们看完了吗?我在剧中说我们的生活比蜜甜了吗?《知青》表现的不只是上山下乡身体上的苦,还有极左路线和对人性的危害。 我想无论那个时代如何不利于人性自由、自然生长,毕竟还留出了摆放人性坐标的余地。如果有人认为《知青》回避了大多数人的苦难,那我没法跟这种人说什么了。在那个年代,爱情不能顺利进行,友谊难以维系,动辄被调查,哪有半点浪漫与好玩!剧中无非是写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年们还是希望有人性的温暖,还是渴望纯真的爱情和友谊。一个民族的历史和苦难不应被忘却,但在那个年代,同样有很多温暖值得铭记。这种温暖不是对历史的粉饰,而是特殊年代对善的坚守。 ”

  每一盏绿灯都不是轻易亮起来的

  有媒体问:“既然这部剧那么敏感,又为什么似乎一路绿灯呢?”梁晓声答道:“剧中的人文元素,认知和思考历史的现实意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背景虽然是‘文革’年代,剧中大多数人物,却尽量恪守人性原则和人格底线。人文元素和批判情节编织在一起,撕不开。每一级审查都充分肯定人文元素的价值;最终,这一种肯定战胜了顾虑。每一盏绿灯都不是轻易亮起来的。值得欣慰的是──沟通、碰撞、讨论乃至争论,使几方面在价值取向、‘认知和思考历史’的现实作用这一点上,也最终形成了共识。”

  我们做了我们该做的,一心做成的事

  关于播出过程中的体会,梁晓声列举了如下五点:1、有的事,需要有些人有点勇气去做。而不仅仅是抱怨,徒唤奈何。也不应该是之后便明智地规避,绕行。2、不能一味等待各种条件“成熟”了,那要等到哪年哪月呢?而且,我的文艺理念告诉我─切条件都具备了,创作空间完全自由了,其实某些特定题材反而失去了现实意义,完全成为“历史故事”了。 3、既然条件不“成熟”还不规避,不绕行,那就要同时明白,无论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什么程度,根本不能做到什么程度。要勇于承担局限性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批评之声。这是必须有的思想准备。我们从一开始就都有。4、不要将审查部门都看得铁板一块,油盐不进,守律不变。中国仍在经历变革,谁的思想都会有变化。获得“通行证”再进行创作较保险。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文艺理念先行将作品创作出来,抱着“孩子”要“通行证”也不失为一种选择──非将一个比较健康的孩子说成“丑八怪”的人毕竟是少数。5、繁荣文艺、百花齐放、体现更宽松的文艺政策,需有具体之事来示范。我们做了我们该做的,一心做成的事。

  《知青》的理想色彩

  有人批评《知青》太过理想化,梁晓声表示:“《知青》确实不乏理想色彩。但断不会给人以‘文革’时代是充满理想色彩之时代的印象。有人至今仍坚持着‘那毕竟是一个理想时代’的说法,对此种说法我一向反对。回望过去,能从新闻片中看到极亢奋的‘理想’情形的胶片纪录,但那是头脑简单的‘理想’,是盲目的‘理想’,是被运动得完全丧失自我的‘理想’。不排除知青中有人真是怀抱‘改天换地’大志向的理想主义者,但比例极少。剧中排长张靖严与赵天亮的对话,已经诠释了对‘理想’的态度,连身为排长的张靖严都坦率承认自己头脑之中根本没有那一种理想,遑论他人?”梁晓声说:“此剧的理想色彩主要体现在人性和人格方面。在当年,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还是存在的。比如我们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连一名上海女知青患了肝硬化,回上海住院两年多。全连为了替她交医药费,两年多里采了一万多个黄芹运往上海,一万多个啊!但另一个事实是,如果谁被宣布为‘政治罪犯’,那么,即使与他特别友好的人,可能也会与之‘划清界线’唯恐不及。而在七连,知青们的关系那么友善,除了一个吴敏不时制造事端,其他人似乎一概心地善良。在坡底村同样也是。知青与知青,知青与农民的关系,分明都是那么的贴心。”(tg/文)

  附:梁晓声致张新建的一封信——我们要写出与众不同的知青剧

  新建贤弟:

  呈上两部分补充。

  第一部分,与主人公周萍发生联系,有益于对此人物的塑造。只是──风平浪静而船翻人亡;还是狂风大作才导致不幸?其实我也有些迟豫不决,由弟定夺。我个人觉得,前一种情况,令人始料不及,似也可以。

  又,第二部分──我是这样考虑的,表现山东知青,可正写,也可侧写。山东兵团不乏特点,沂蒙山却是最艰苦的地方。侧写那里知青们最初的心态,也可的。何况,进一步加强了团长、曲干事两个人物,以及他们的特殊上下级关系。由而,就人物言,山东方面是不少的──团长、团长夫人、梁喜喜、渔嫂,再加上团长的一儿一女,构成了“可爱的山东人物系列”。

  团长儿子的死,亦有必要。

  再想到,再补充。

  我想提醒的是──此剧不同于以前一概之剧,相当文学。情节是重要的,情愫、情绪也是重要的。这是此剧的气质。

  以我的把控感觉,这个剧中的“左”的部分,皆在分寸内,一点儿也没出格,顾大可放心,不必自行删之净之。

  这个剧,总要给人以对历史的一种较诚实态度为好。毕竟我们是有些思想的人,此剧应体现编导的思想性,以及对于所谓“禁区”的一点儿突破勇气,您觉得呢?

  我们在做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对此点很清楚。

  祝顺利。

  并吃好、睡好。 晓声 2010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