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门》之四大“绝症”

2012/6/20 11:08:42 作者:佚名 来源:女物娱乐网
热热闹闹的《大宅门》已近尾声,虽叫好声不绝于耳,但由于某些因素,该剧仍是存在若干缺憾,现一一列出,请喜欢《大》剧的观众朋友一同“把把脉”,看笔者“诊断”的是否准确。

 

  热热闹闹的《大宅门》已近尾声,虽叫好声不绝于耳,但由于某些因素,该剧仍是存在若干缺憾,现一一列出,请喜欢《大》剧的观众朋友一同“把把脉”,看笔者“诊断”的是否准确。

  “绝症”一:对封建大家族赞美有加,缺少揭露与批判

  《大》剧为我们展示的白氏家族是一个业绩辉煌、幸福美满的大家庭。除去白新宇和白敬业二人不够争气外,我们几乎看不到这个封建家族中有什么阴暗与污秽。就连白景琦逛妓院、娶外室也充满着“浩然正气”和罗曼蒂克的氛围。而白家老字号生产的药品更是用料考究、炮制精良,百草厅俨然是一个不造假、不卖假、信得过的“名优企业”。不难看出,郭导对这样一个“五好家庭”、这样一个“优秀企业”几乎没有什么揭露与批判。与曹雪芹的《红楼梦》、巴金的《家》《春》《秋》、曹禺的《雷雨》对封建家族的深刻剖析相比照,《大》剧则失去了它应有的思想价值与认识价值。

  “绝症”二:迷信依赖大腕明星,造成演员老少错位

  《大》剧以明星荟萃、大腕云集威震影视圈。由于《大》剧过分依赖明星,不顾剧情需要,形成最突出的症状就是演员形象上的老少错位,其中最扎眼的当属陈宝国。满脸城府的陈宝国扮演的二十来岁的“青年”景琦,从外表上就很难让人接纳,在与他年龄相差无几的“母亲”———斯琴高娃面前装“嫩”、撒“娇”时,陈宝国表演得十分吃力与做作,这种演员选择上的明显不当,大大削弱了《大》剧本应具备的艺术价值。

  “绝症”三:错用“五大花旦”,全剧风格失调

  应当承认,浓烈醇厚的京腔京韵是《大》剧的一大艺术特色。但是,由于郭导过分看中“名角儿”,错选了五位“洋味十足”的影视“花旦”———茹萍、蒋雯丽、艾丽娅、何赛飞和宁静,致使人物游离剧情,造成全剧基调的不和谐,风格失调。其中,茹萍、蒋雯丽、艾丽娅过于现代的气质,很难表现清末民初大宅门里女眷那种既富贵又平俗的特征。何赛飞扮演的妓女杨九红风韵不足,一点都不像又风流又风骚的风尘女子,倒像一个有文化、守家规、逆来顺受的资本家的少奶奶。至于宁静扮演的妓院老鸨珍儿,更是找不到巧舌如簧、八面玲珑、见风使舵、阴狠歹毒的感觉。因此,我认为郭导选用这五大“花旦”,非但没为全剧增光彩,反使《大宅门》的“脸上”长了几块“桃花癣”。

  “绝症”四:细节失真,道具大穿帮

  《大》剧中细节失真、道具穿帮的现象也很常见。

  剧中白家大宅门里青砖灰瓦、雕梁画栋,院落宽敞、窗明几净、一派富豪景象,惟独缺少各种树木。是缺少经费?非也,因为这座大宅门是在无锡新盖的,来不及植树种草。

  道具的穿帮更是令人瞠目。剧中前几集出现的点心匣子(现代鞋盒式的那种),绝不是清末用的糕点包装用品,而是四、五十年代才使用的,这种纰漏很不应该。

  还有百草厅中悬挂的那块“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匾额,竟然用的是被誉为当代军旅书法家———舒同先生的舒体字,真是有点贻笑大方。

  ……

  好了,如果笔者为《大宅门》“诊断”的基本准确的话,那么形成这四大“绝症”的病根就在前文所说的郭导身上。从艺术上讲,郭导陷入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认识上的局限性;从医道上讲,郭导属于“医不自治”———他很难看出祖宗身上的“病灶”。

更多关于大宅门第一部及续集介绍:https://ent.nvwu.com/ylist/19281/index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