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导演再度问鼎金爵奖:希望当评委

2012/6/25 12:05:28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伊朗参赛片《熊》的导演克斯罗·马素米直到最后一刻才登台领奖,不过斩获的却是最具有分量的最佳影片奖。昨天凭借《熊》再度斩获金爵奖最佳影片奖也让这位伊朗导演成为金爵奖历史上第一位两度斩获这项大奖的导演。

伊朗导演再度问鼎

伊朗导演再度问鼎

  新报记者 吴轶凡 文 朱良城 摄

  随着8项金爵奖奖项的一一揭晓,为期9天的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昨天晚上在上海大剧院落下帷幕。在昨晚的金爵奖颁奖典礼暨闭幕式上,曾在200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摘取过金爵奖的伊朗导演克斯罗·马素米凭借《熊》,二度捧得最佳影片大奖,加拿大导演米歇琳·兰克图的《从未放弃的爱》摘取了评委会大奖,中国导演高群书凭借《神探亨特张》荣获最佳导演奖。

  伊朗导演“梅开二度”

  伊朗参赛片《熊》的导演克斯罗·马素米直到最后一刻才登台领奖,不过斩获的却是最具有分量的最佳影片奖。以让·雅克·阿诺为首的评委会对于这部影片可谓青睐有加,让·雅克·阿诺表示,这部电影在第一时间就打动了每个评委的心,“演员精湛的表演、流畅的叙事以及触动人心的真实剧情将《熊》捧上了最佳影片的宝座。”八年前,克斯罗·马素米凭借《代价》曾经斩获过金爵奖最佳影片奖。昨天凭借《熊》再度斩获金爵奖最佳影片奖也让这位伊朗导演成为金爵奖历史上第一位两度斩获这项大奖的导演。克斯罗·马素米在登台领奖时说道,“非常高兴评委们看懂了我的这部电影,也很荣幸拿到电影节的大奖。”接着这位创造了金爵奖历史的导演开玩笑道,“我已经两次在这里获奖,如果下次再来的话,我希望能够以评委的身份再回来。”

  高群书谦称“受之有愧”

  今年入围金爵奖评选的两部华语影片昨天分别有所斩获。《萧红》将最佳摄影奖揽入怀中,评委会主席让·雅克·阿诺在登台时还特意提到这部影片,称其为制作精良演绎精湛的影片,甚至公开表示因为喜欢的电影太多所以感觉奖项设置太少。《神探亨特张》为高群书拿下了金爵奖最佳导演奖。但事实上,在之前所有的发布会上,《神探亨特张》剧组都表示这次是冲着最佳男演员奖来的。阴差阳错的获奖让高群书在登台领奖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表示自己受之有愧,“很遗憾,把影帝眼睁睁给丢了,本来奔着影帝来的,所以我觉得特别对不起我们的主演张立宪。《神探亨特张》是部很特别的电影,我找了很多有个性的非职业演员。是他们的精彩表演、精彩的个性以及我们的生活让我拿了这个奖。所以在这里我百感交集,觉得受之有愧。”

  相关新闻

  本届电影节成果辉煌

  经过近20年品牌的打造,上海国际电影节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国际电影盛会,为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及中外电影交流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本届电影节吸引了400多名海内外明星、2000多名记者、1万多名业界人士相聚上海,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部新片参加了展映,数十万观众共享全球电影盛宴,规模空前。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化、专业化、创新力和影响力迈上了新的台阶。当前,中国电影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期, 2011年中国拍摄完成各种影片791部,全国城市电影票房又创造了新的纪录,中国已成为全球愈来愈受关注的电影市场。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构建国际电影交流合作的平台、扶持新锐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多元化发展为两大目标,通过权威专业的评奖、国内外业界精英的对话,电影交易市场的洽谈、电影项目市场资本与内容的对接,以及盛况空前的明星阵容与国际评委、精彩纷呈的国际影展与观众见面会等丰富的活动,发挥出电影节巨大的集聚效应,为不同地域、不同受众的全球业内人士提供了优质、专业、务实的合作平台,成为亚太地区最具规模、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盛会。

  本届电影节共有来自106个国家和地区1643部长片,9926部短片参赛,又一次刷新历届最高纪录。电影节期间,上海28家影院34个厅共展映303 部中外影片,851 场次,观影达 30万人次,平均上座率8成以上,各种专题影展活动及主创见面会106次,互动极为热烈。“电影交易市场”共有参展机构及公司807家,其中海外比例达到了50%,为历届之最。海外展商包括亚洲、欧洲、南北美洲以及第一次参展的非洲;电影交易市场共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17名注册买家,交易意向十分火爆。“电影项目市场”共收到206个项目报名,8个项目入围“中国电影项目创投”、24个入围“合拍项目”,32个项目吸引712位买家,经过483场预约洽谈会议,全部达成合作意向。

  电影论坛以“发现中国、发现价值”为宗旨,发掘产业新引擎,达到助推中国电影全面升级的目的,近百位嘉宾齐聚一堂观念碰撞,11场论坛场场爆满。手机电影节继续坚持创新,推出手机短片评选系列活动、女性微电影、爱上海城市宣传片、年度网络微电影评选、新媒体论坛及手机电影节颁奖盛典等活动。经典影片拷贝修复,历时1年成果卓现,上海电影节自觉承担修复拷贝、推动文化传承。《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字街头》、《八千里路云和月》,在大银幕上重焕光彩,经典再现。

  记者手记

  电影节

  追梦与造梦

  ○潘 昕

  电影是用来造梦的,电影人是离梦想最近的一个职业。本届电影节我主跑“亚洲新人奖”和“手机电影节”两个项目,接触到的都是一些新人导演。他们来自亚洲各个国家,他们的面孔或许很陌生,他们的影片或许仍然青涩,他们或许仍在为下一部影片的投资而绞尽脑汁,但站在上海电影节的舞台上,他们因能参与电影的盛会而兴奋激动,因大师的鼓励而紧张羞涩,因梦想的实现而开怀大笑,这是电影赋予他们最强大的力量。

  当获得“亚新奖”最佳影片奖的三个印度小伙子雀跃地冲上方寸大小的颁奖台,语无伦次地喊出,“这是我们到过的最大的舞台,最盛大的电影节,是我们拿到的第一个电影奖项!而且竟然是国际性的!”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感动,小伙子们看上去刚刚二十出头,这是他们的第一部电影,用了比获奖奖金还少的钱拍摄而成,就算影片没有渠道公映,但在异国他乡,他们已经获得了比能够公映、能够赚钱更大的肯定和鼓舞,这种力量足以支撑他们完成下一部,再下一部的电影,或许某一天就成为了印度的“詹姆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而这就是电影节“新人奖”的最大意义。

  这些新人导演大部分并非科班出身,他们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心中有一个关于电影的梦,很可能只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一个始终萦绕在心的故事,当故事里的人在梦里越来越真实,当他们对你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时,便是这个梦要破茧而出的时刻。叫上三五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就着一台不怎么高清晰的机器,把车库改造成剪辑室,用少得不能再少的钱,实现一个看上去遥不可及的梦。手机电影节的评委杜家毅说:“拍得好不好,是能力问题,而拍不拍,则是一种态度,对于电影来说,拍比说重要,剪比拍重要。”而在如今的新媒体高科技时代,电影已经平易近人到只需一部手机,一个故事,你就可以拍自己想拍的东西,你就可以做自己的导演。

  频繁出入影城采访的这几天,也遇到真正热爱电影的影迷,为了享受这场电影盛宴,甚至在上海影城旁边临时租了个小房子,设计了自己的开闭幕影片,设计了自己的影评特刊,设计了属于自己的这九天追梦之旅。

  其实,电影离我们都很近,只要心中有梦有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