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剧有理》评《远征军》:双重突围

2012/6/26 16:33:42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孟丽:大家好,很高兴再次来到《剧剧有理》,然后与观众、与两位老师分享《中国远征军》给我的感受。向兵:我们来讲讲李克己这个人,因为我个人认为李克己这个人叫怂样子,是一个兵油子、一个兵痞的形象,刻画得比较形象很有意思。

《剧剧有理》栏目照

《剧剧有理》栏目照

  女物娱乐讯 由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电视台、中视丰德影视版权有限公司联合打造,著名文艺评论家、《人民日报》高级主编向兵担纲主持人的电视评论栏目《剧剧有理》今晚播出《剧剧有理》之《中国远征军》系列第二集《中国远征军之谋》,主持人将与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志君、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孟丽两位特邀嘉宾研究电视剧中远征军的谋略。而在上一期《剧剧有理》之《中国远征军》第一集《中国远征军之围》中,主持人和两位嘉宾一起探讨当年中国远征军被包围的历史***。实录如下:

  同古保卫战:中国远征军和英国军队的“同床异梦”

  向兵:观众朋友,您好,刚刚咱们看见的是电视剧《中国远征军》的片段。中国远征军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支跨出国门、远赴异域,为民族解放和人类和平而作战的部队。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段历史曾经被遗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这段历史,也有不少的影视作品开始表现这段历史,那么下面,我们就和演播室的二位嘉宾一起来聊一聊这部由黄志忠主演的电视剧《中国远征军》。

  张志君:观众朋友大家好,很高兴与观众朋友一起来分享当年这段难忘的经历。

  孟丽:大家好,很高兴再次来到《剧剧有理》,然后与观众、与两位老师分享《中国远征军》给我的感受。

  向兵:二位,我们都知道,英国人的三心二意使得中国远征军入缅的时候错过了最佳时机,并且进去以后又由于英国人打了自己的小算盘、背地里另搞一套,所以中国远征军一进入缅甸作战就陷入了被包围,总是要突围的危机中。而中国远征军从印度反攻的时候,往往采取的战术也是正面佯攻、迂回包围,所以我认为一个“围”字就比较好地概括了中国远征军所表现的那个战争戏,不知道二位怎么看这个情况。

  张志君:对,其实这个围啊,《孙子兵法》里早就说过十则围之,就是说十倍于敌人的时候就要把他包围。但这部战争戏里边其实有很多时候其实没有达到十则围之,但确实还有很多包围的戏。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敌方对我方的这种包围像这个同古之围。本来是同古会战,最后变成了同古保卫战,这是同古之围。然后像仁安羌之围,最主要围的是这个英印军,然后第三个像细抹公路之围,第四个像临兵之围,应当说这几次敌方对我方的包围都很有意思。

  孟丽:对,刚才那个志君老师说的同古之围,我也印象很深刻。就是我觉得那场仗打得特别地让人心里窝火,本来我们是去救英军的,或者是去支援的,为什么最后我们牺牲,然后被日军包围?那么多战士牺牲在战场上没有发挥到作用。

  张志君:这段历史其实最早叫同古会战。同古会战的意思就是主动权完全在我方手里,我要集合我所有的兵力把日军包围,不是他们包围我们,是我们包围他们,要把他们打掉。但是后来由于国民党后方存在腐败,包括当时在缅甸战场上,实际上是中国军队、美国军队和英国军队,而英国军队有一部分是印度军队,印度当时属于英国的殖民地,就是说这几方的军队统筹协调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种种原因吧,这个剧里边有一个场景是在大部队没有到来之前,让二百师在那坚守,一开始是坚守七天,最后是十天,后来好像是十二天还是十三天。

  向兵:对对对。

  张志君:他为啥在那坚守,这就有几种可能性,就是大部队还没有到或者说大部队要撤退,实际上是前一种可能就是大部队没有到。

  向兵:就是支援的部队在平满纳赶不过来。

  张志君:对。所以这种情况下它就变成会战,这个本来是同古会战,就变成了同古保卫战。保卫战隐含着什么呢?就是外边有人围着你,没人围着你就不能叫保卫战了,所以叫同古之围。这个同古之围其实很有名,后来戴安澜殉国,毛泽东写挽诗挽他的时候,其实还提到了这个同古保卫战。

  向兵:对,同古会战变成同古保卫战也就是同古突围,这个时候远征军由主动变成了被动,形成被动局面往国内开始撤了,为什么会走向这个局面呢?其实中国应该最开始应该去仰光,守住仰光就守住入海口,挡住日本鬼子对缅甸的进攻。但是英国人他有小算盘,主动放弃了,所以最后中国军队只能到同古去,因为同古在仰光的北边,在同古去阻挡日军,再往北上。

  孟丽:我很想问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当时是英国军队来支援我们,或者是处于我方的这种力量,他能会像我们一样在同古从七天坚持到十天,然后再坚持到更远吗?就我觉得我们对那个英国军队真是死心塌地,但是他们耍花样,我有点心有不甘。两方没有任何的利益冲突,而我方要如此大费周折地派出军队,而且还心贴心地把自己的家底都掏出去,有必要这样吗?

  张志君: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说。第一个是我方为什么要不遗余力的出国作战。这是要打通我们的交通命脉。当时日本军队从三面把国民党的国民政府给包围了,叫所谓的C形包围。我们当时只能依赖于缅甸的仰光,那块的那个出海口。然后是国际的交通命脉。中缅公路叫滇缅公路,后来国民党之所以还苟延残喘主要就是有这条公路。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打通这个输血的通道的话,最后中国就要血液枯竭了。中国为什么这么积极,而英国为什么这么消极呢?原因是它的战略重心并没有在亚洲,没有在南亚,它的战略中心是在欧洲,因为当时的欧洲是主战场。当时敦刻尔大撤退以后,英吉利海峡实际上阻拦了德军入侵,但是德国的空袭打得非常凶,英国英伦三岛当时已经快抗不住了,这种情况下英国肯定不会把这作为主战场。

  孟丽:当时感觉我们打这场仗很兴致勃勃,但是人家就觉得没太大兴趣。

  向兵:那是跟中国的命运密切相关的,我们只有那么一条唯一的通道了,如果不打通那个唯一通道,甚至有很多爱国华侨想捐点物资都进不来。

  张志君:对。

  向兵:同盟国的一些支援物资也进不来,我们被孤立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打通这个地方。但是对英国来说无所谓。电视剧里边也很好的表现了仁安羌之围,七千英军那么好的装备,居然被一千多日本鬼子围在那了,围那以后他们等着你们来救我们,你救完了他还有牢骚。

  张志君:咱实事求是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觉得这么写作为民族一分子来说,我觉得是可以的,而且觉得挺解气。但实际上真实历史和这不完全一样。当时在包围圈里,仁安羌包围圈里边的那些英军叫英印军第一旅,它实际上没这么窝囊,当时是往外打了。电视剧里有很多情节,第一是来救我们,我们一枪一弹也不用发。因为他缺水缺粮嘛,那些士兵、那些老爷兵动不了了。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英印军的第一旅是往外攻的,第二个就是日本的军队不是那么少,是三千人左右。当然英印军很多,七千人,这七千人里边包括了一些非军事人员,包括传教士、记者,还有一些女士。第三个就是英国人他为什么不攻呢?这里边其实还有一条暗线,就观众朋友细想啊,如果你抵抗了,那投降以后可能鬼子就要对你很狠,事实上就是他不抵抗鬼子也是很没人性的,不仅中国的影视作品里这样,好像好莱坞就拍过类似的日军虐待战俘的这种电影。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