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版The Voice
马克-德文克
时下大热的《中国好声音》,正是源自荷兰的选秀节目The Voice。原版节目制作人马克·德文克告诉《》,在侏儒歌星VanVelzen的建议下,节目组确定了“盲选”这一关键要素。制作团队专门去音乐学院、甚至其他选秀节目中寻找有现场演唱经验的参赛选手。The Voice在节目中采用导师制,而非评委制,是因为导师不像评委那样居高临下,对节目的参与度也更高。
在约好的采访场地,马克·德文克(Mark De Vink)有点睡眼惺忪地走过来和记者握手。“你一定得去看对抗赛,太精彩了!” 德文克眼神放光,他说的是《中国好声音》。前一天,他在《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录制现场一直待到深夜 12 点以后。
这不是德文克第一次来中国,他几乎隔三差五就要来趟上海。作为 The Voice 母公司荷兰塔帕公司的执行制作人,他全程参与了荷兰第一版 The Voice 的制作;现在作为母公司的外派人员,他帮助 The Voice 在购买版权的各国落地。他也是一位明星制作人,在 The Voice 之前,他参与过另一个大红大紫的选秀节目X-factor 荷兰版的制作。
2010 年,The Voice 在荷兰一经推出,就创下收视奇迹,吸引近 300 万荷兰观众,占总人口的 18.2%。此后,该节目版权被世界上 46 个国家购买。
“许多国家都对 The Voice 感兴趣,但对于它是否能在这个国家成功,我们并不确定。直到我看到舞台搭起来,看到第一位选手开始唱歌,看到导师想要按钮转身的急切,看到导师背对舞台或转身后的神情,我们才会意识到,The Voice 在这个国家也成功了!这是非常独特的时刻。” 德文克这样告诉《》。
“盲选”和导师制
在 The Voice 里,“盲选”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选秀节目的地方。舞台上,四位导师——几乎都是一线歌星,背对选手坐在红色的椅子里,凝神屏息地等待舞台上好声音的响起,然后抉择是否按下“I Want You”的按钮,转过身来。他们要选择自己队伍的成员,对他们进行训练、教导,参加后续的比赛。
2009 年,塔帕公司想做一个全新的选秀节目。“在荷兰,选秀节目非常受欢迎,我们几乎对世界上所有流行的选秀节目做实况转播。我们知道做选秀节目是个很好的想法,但想把它提高一个等级。”德文克说,他们想做一个积极的节目,有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文化融入、真实的选手个性和真实的美妙歌声。
“我们只是基于类似节目的制作经验来创作 The Voice,大概有 50 人参与了制作,但我们尽可能地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德文克说。于是,他们开始和荷兰著名的艺人交流,听取他们对选秀节目的看法。他们找到 Van Velzen——一位荷兰著名的创作歌手和钢琴演奏家,他曾公开宣称:“我不要去任何选秀节目,我不愿意参与,也不想去。”
“他提议,能不能让评委背过身听选手唱歌,这样显得更加公平,” 德文克说,“他说他自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个子很矮,只有 1 米 5,长得又不好看,但依旧获得人们的认可。”
就这样,The Voice 基本确定了“盲选”这一要素,也确定了“声音是这个节目的灵魂”的宗旨。在授权给其他国家关于节目模式说明的“宝典”里,有大量篇幅反复强调:这个节目只和声音有关,不考虑外貌。这不是唱歌爱好者每人都能来吼一嗓子的地方,优秀者中的佼佼者才能上台。The Voice 寻找的,正是那些拥有真正一流、独一无二嗓音的人。
为了保证演唱者的质量,主创方并没有采用选秀节目通用的选拔模式——海选。制作团队中有大约十个人,专门去寻找真正有特色声音的人。他们在音乐学院、驻场酒吧,甚至是其他选秀节目中寻找,他们也会看 YouTube,看到合适的人就邀请来参加节目。
“我们希望找到不同类型的参赛者。我们没有规定,但我们会倾向于找更‘老’一点的选手:现场演唱经验多甚至已经进入音乐界的选手。
他们拥有更纯粹的声音、更有趣的故事和更好的个性。观众喜欢追随有趣的选手。”德文克说。
导师也是荷兰模式重要的一部分。主创方决定在节目中采用导师制,而非评委制,因为导师不像评委那样居高临下,对节目的参与度更高。主创要求导师在个性上有所差别,其中要有两个一线大牌,最好有一位女性。在荷兰版 The Voice 的第一季里,他们邀请了五位当红明星,分别是荷兰歌坛大姐大安杰拉(Angela Groothuizen)、由两位帅哥组成的人气组合 Nick &Simon、侏儒歌星 Van Velzen 和嗓音沧桑的男歌手 Jeroen van der Boom。
在德文克看来,最好的歌手未必是最好的导师,因为指导选手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而且,导师还要具备一定的表现力。“总之,导师彼此之间的火花很重要,有些冲突,互相逗乐,才有意思,但这些东西你又不可能写在纸上一板一眼地要求,默契和火花是随着节目进行成长起来的。逐渐地,我们就拥有了我们理想的导师组合。” 德文克说。
在其他国家的版本里,导师互相逗乐、竞争的氛围基本照搬,甚至一些小细节也是如此。在荷兰 The Voice 第一届冠军得主 Ben Saunders 在演唱《Use somebody》时, Nick &Simon 组合之一就帮 Jeroen 敲了按钮;而在《中国好声音》里,也有过杨坤帮那英转椅子的情节。
The Voice 的核心是积极正面
荷兰 The Voice 播出第一季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大街小巷都在讨论盲选、选手、导师。节目被授权到几十个国家后,这些国家舞台上发生的事情,也是荷兰本地媒体十分关心的话题。比如,前一段时间,几乎每家媒体都在十分醒目的位置刊登了一则新闻——中国找到了自己的阿黛尔(Adele)。
第一届The Voice 的冠军 Ben Saunders 如今在荷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原本是阿姆斯特丹周边小镇 Hoom 的一位文身艺术家,开一家文身馆,身上涂满文身,人们都叫他“文身本”。
在获得 The Voice 冠军后,他成了一个有知名度、表演能力极强和唱片销量成绩优异的荷兰艺人。他最近在波兰也发行了新专辑,并打算进军美国和英国。“你不能说,‘很好,我是 The Voice 的冠军,这样就够了,我已经是个大明星了。’
这只是开始,你需要去证明。我认为 The Voice 只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你可以从这里起步。”德文克说。
在制作 The Voice 第一季时,没有人预测该节目会成功。德文克回忆,第一季开播时只有沃达丰一个赞助商,到了第二季,赞助商就不成问题了。除此之外,节目还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广告利润。很多品牌都对 The Voice 感兴趣,想要谋求合作。
除了广告赞助,在荷兰,观众可以向制播方 RTL Nederland 电视公司进行付费数据订阅,有 3% 的电视观众因此购买订阅。The Voice 制播方还与沃达丰合作开发了一款名为 ThuisCoach 的应用程序,观众在节目直播之前,可以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PC 上看到任意的节目片段。此外,比赛过程中的电话投票环节,以及比赛现场门票销售收入,也是荷兰版 The Voice 创收的重要方面。
“做第一季是最困难的。有时候,邀请到的选手有种种顾虑不愿来现场,很难说服对方,让他们相信我们。现在到了第二季,因为全世界都知道了 The Voice 的立场,邀请选手参加节目就容易得多。”德文克说,“你永远不能解释它的成功。导师参与制作,真正有才华的选手来到这个舞台——不是怪胎,而是有才华的歌手。
观众能够感觉、识别自己与 The Voice 的紧密联系,他们会由衷地对比赛发展感兴趣。我认为 The Voice 的关键词是,观众辨识它、尊敬它、喜爱它。”
The Voice 是一部制作精良的选秀节目大片,这从荷兰版一以贯之延续下来,现场音响的安装和调试、灯光的色彩、明暗的调校,甚至接线方法,都有一套严谨的制作流程。荷兰方面也会派人去每一个国家的现场作具体指导。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 The Voice 的核心,那就是积极正面。人们意识到看这个节目很有乐趣,有真实的感情触动,能听到真正的好声音,看到有才华的选手和优秀的导师。所有要素都是积极正面的,这感觉很好。即使是那些没被选上的选手,也对这个舞台持有很棒的感觉,我认为这是区别于其他选秀的地方。他们不会被认为是怪胎,不会被随意评价,不会因为评委不喜欢他就气馁。”德文克说。
这种温暖的基调被带进许多国家的版本。BBC1 台的制作人丹尼尔·可汗(Daniel Cohen)这样评价 The Voice :“观众享受的情节之一是,哪怕这个人没有通过,你也能看到选手快乐地离开这个舞台,他们会表示十分高兴参与了这个节目。”
声明:本文由《》https://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