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名家点评威尼斯:华语片昨日风光已东逝

2012/9/3 11:19:3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巴巴拉也解释了从传统电影小国作品中看到的惊喜,委婉的言语能给当下的中国电影人带来一些启示。”  导演李玉的影片题材一直颇为贴近当下中国,从《苹果》、《观音山》到即将上映的新片《二次曝光》,也算多次趟过国际电影节、国内商业上映的“资深玩家”。

各路点评。制图 夏曾珍

各路点评。制图 夏曾珍

  □晨报记者 彭骥

  今年,5月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华语片又一次缺席;9月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华语片10年来首度无缘……丢失了中国电影的这些福地,有人认为无关紧要,“游戏而已,奖项而已”;有人悲观自弃,还不免怨天尤人。如何看待,杜琪峰一言颇得人心,“奖项的意义有时候很小,有时候很大,还是努力吧”。

  值得欣赏的是,电影业界有人因此有所触动,已反躬自省。日前,长文反思的评论家陆天明、当代社会题材新片《二次曝光》面世的导演李玉接受晨报记者专访,认为保持和中国当下最真实生活的贴近性,通过作品体现“本土的生活实感”,是中国电影人该补的一课。

  电影小国作品比大导演的有意思

  阿尔伯托·巴巴拉(本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新任主席)

  华语片无缘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有观点将此与“中国通”马可·穆勒卸任主席联系起来,拥趸者甚众,甚至还有不少电影片商、制作人、导演等果真将目光转向马可主席的新地盘罗马电影节。

  舆论之下,威尼斯电影节新任主席阿尔伯托·巴巴拉显然无法坐视不顾,日前专门召集正在威尼斯电影节采访的中国媒体,特事特办地来了场单个国家的媒体见面会。巴巴拉首先提醒大家不要忘记,他也曾大力扶持过中国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我负责都灵电影节的时候,就选择了很多中国电影,这是整个欧洲第一次看到来自中国的电影。此后15年里,都灵影展都是西方欣赏和了解中国电影的重要窗口”。

  他还认识了张艺谋、陈凯歌等中国导演,每年都去中国看片。 1999年,他首次成为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那年,贾樟柯的《站台》入围竞赛。

  他安慰道,华语影片没有入选主竞赛单元,并不能证明什么,因为仍有三部华语电影入围影展的其它单元,“华语电影一定会成为2013年威尼斯电影节的新亮点”。

  当然,巴巴拉也解释了从传统电影小国作品中看到的惊喜,委婉的言语能给当下的中国电影人带来一些启示。他称今年看了1600部报名影片,电影小国拍摄的影片,往往比大导演作品更有意思,“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用几千欧元就拍摄一部电影,并且效果和大片不相上下。低成本使得电影工业欠发达国家的人们也可以拍摄电影,并且与那些电影大国平起平坐”。

  名家们高在云端,远离生活

  陆天明(评论家、国家一级编剧)

  “不争奖项争实力”,终究不过自欺欺人。还是有评论家透过各种现象去认真思索国产片的当下困境。日前,评论家、国家一级编剧陆天明发表长文,表明当下中国电影确实遇到问题,电影人还不能把这些问题完全归结于外部环境等,而是看清楚创作者自身心态,进行一番理智的反省和理性的整理。

  陆天明强调,当前中国电影最缺少的是一种“本土的生活实感”,是与本国民众的“心象共通”,“艺术的根本是表现出人民的生活感受,社会需要艺术家做的是替人民说话”。陆天明认为,奥斯卡之旅上,张艺谋大片《金陵十三钗》与伊朗小成本影片《一次别离》的境遇,很值得当下中国电影人反思,“跟美国玩3D玩大片,是愚蠢。能体现本土文化的,才是观众需要的。但我们的艺术家完全没有把自己的创作愿望、根基放在这一点上”。

  至于为什么创作者越来越少去体现“本土的生活实感”,陆天明表示,原因固然多样,不乏客观环境的限制,但最大障碍还在艺术家本身,“我们的导演们真的不能再‘撒娇’了。从现实情况看,我们的现实创作环境已经宽松很多,这点要承认。比如说伊朗的各种文化、政治限制,并不妨碍伊朗艺术家找到办法去表达。我们的艺术家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问题是有没有这个强烈的愿望”。究其原因,首先是商业化的浮躁,“我们现在的浮躁,完全被商业绑架,艺术家需要初步的原始积累,但不能没完没了、利欲熏心”。第二,创作思想动机有问题,“成名成家的那些人,偏离了艺术真谛,国内成名后还需要国际成名,拼命拍一些动机不纯的作品”。第三,高在云端,远离生活,以至于江郎才尽,“艺术能力,不能是无源之水。很多人怪张艺谋、陈凯歌没能力了,他们的关键不是不懂电影,他们肯定比我们都懂,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落地就应酬,不接触生活,对当下中国天天巨变的生活,完全没有什么感觉,怎么能拍出好作品?”

  触摸质朴生活,乱象会过去

  李玉(导演)

  评价家发难,问题求解,电影人们不乏认同者。贾樟柯就在微博中表示:“牌打到最后,才发现文化是大王。可惜,已经提前把他扔了。”姚晨看完《蝙蝠侠》,一阵感慨,“《蝙蝠侠》这种电影,全世界也就美国能拍出来,毕竟他们拥有最顶尖的技术。看《一次别离》这种电影才需要难过,那本是我们能做到的,却做不到。”

  导演李玉的影片题材一直颇为贴近当下中国,从《苹果》、《观音山》到即将上映的新片《二次曝光》,也算多次趟过国际电影节、国内商业上映的“资深玩家”。她表示,电影不能以电影节论成败,悲观者大可不必,但中国电影人确实亟待反思当下不胜枚举的各种业界乱象,比如泛娱乐化、惟经济论等,“中国的观众比中国的导演要牛,一个90后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凭什么就配看这些烂片,我们支持中国片,但能不总是古装、穿越吗?我觉得,中国电影人要的,一个是原创性,一个是想象力,一切基于其它功利目的的追求都该退退了”。

  她表示,乱象很快会过去,自己接触到很多年轻的电影人,热爱电影,只是还不被主流所承认,“老牌商业大导演的力量还是最强,新生一代暗流涌动,但还没有喷薄而出。一切都在往前发展”。谈到如何在作品中体现“本土的生活实感”,李玉认为,质朴地过普通人的生活很重要,“我以前拍纪录片的时候,就看到这个圈子很浮夸,临终了,这些浮夸什么都不会留下来。电影人的生活,应该能触摸到社会最有生命力的跳动脉搏。我的生活很质朴,走路上班,与娱乐圈保持一定距离,惟一的圈内好友可能就是范冰冰,平时就是和圈外的朋友聊聊,你就会对当下社会有更深入的一些观察,并让你的思索来引发大家的共鸣”。

  新片《二次曝光》就是她从生活中得来的,“《观音山》是关注年轻人的心理,《二次曝光》也是体现年轻人的心态。一场离婚大潮,90后承受父母带给他们全部的东西,正面临的不安全感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