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 (记者刘玮)昨日,电视剧《北京青年》在京举行了主题为“有一种精神叫做北京精神”研讨会,剧组主创出席了研讨会,并听取了到会专家的意见。自开播以来,该剧收视全面飘红,而自昨日起,该剧在央视8套黄金档开播。在谈到《北京青年》的名字时,导演赵宝刚表示,希望能够从中传递出北京青年的精神,以及未来青年的一种价值取向。
该剧提出的问题值得深思
自8月16日开播以来,《北京青年》将北京卫视的收视排名从开播之初的全国第八位拉动到播出尾声的全国第二,同时也创下北京卫视全年所播全国收视第一的好成绩,而在天津、浙江、东方三大卫视也占据收视榜前四,五家视频网站的点播量直奔10亿大关。
收视全面飘红,引发了大家对于“重走青春”的讨论和思考。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王丹彦认为,《北京青年》对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青春观有多方面的启迪,“赵宝刚导演的团队能够直面我们复杂、快速变化的时代和社会,挑战我们大家心中的那些困惑和难题,这种勇气和担当,我觉得尤其难能可贵。”
王丹彦表示,虽然“重走青春”可能会有见仁见智的解答,但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从改变自我到改变周围、到改变世界,本身就非常有现实意义。
观众代表吕国庆则表示,剧中何东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母亲像防贼一样看守着儿子、对待小学生一般接送儿子上下班,这些都让自己想到,“究竟什么是对儿女的真正的关爱?怎么样才能达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这些足以引起我们做家长的深思。”
命题尖锐,过程却不极端
《北京青年》中主人公重走青春路、寻找自我的过程,也让不少人回忆起了自己的青春时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田卉群坦言,《北京青年》令自己想到看过的一本书《刀锋》,《北京青年》没有尖锐的开头,它就像一把刀的刀背,这个刀背也就是我们日常一天一天要去过的生活,“它提出一个尖锐的命题,但并没有沿用类似嬉皮士那样极端的身体尝试,而是把它变成了男人们寻求幸福、女人们寻找自我的过程。”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唐远清也认为,该剧除了“重走青春路”“在路上”“改变自己”这三个核心话题以外,把现在年轻人关注的成长、代沟、人生价值、婚姻观、剩女、青春创业、个人的自由、家庭责任等话题都融合进去,因此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 导演说话
改变好自己,世界有你一席之地
导演赵宝刚表示,自己在开播前还是紧张了,“因为这个剧前期策划了很多年,我斗胆给青年人指方向。今年我57岁了,我这一生从工人到导演,在我后30年中一直相信一点,就是要改变自己。”赵宝刚表示,青春不是一个年龄段,只是一种状态,是停止的状态还是行走的状态,这跟年龄是无关的,“在我的人生过程中,我只记住了一句话就是如何改变自己。在我的人生体验当中,我过早地明白,你没有能力去改变周围的所有环境,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才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不要想着改变世界,如果你把自己改变好了,世界有可能有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