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张伟平报复令张艺谋心寒(2)

2012/9/13 10:34:26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农历“七夕”前一天,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董事长、“大嘴”张伟平突然通过强势网络媒体正式宣布与认识了20年合作了16年的著名导演张艺谋正式分道扬镳,“我现在跟他没啥关系了”。

张伟平与张艺谋(资料图)

张伟平与张艺谋(资料图)

  那阵炫目迷离的张艺谋单飞风暴已过去二十余日,张艺谋导演所寻求的新巢至今尚未浮出水面,相关各方依旧讳莫如深。

  “二张分手”事件轰轰烈烈,娱乐性不低于男女分手,也让一个过去不怎么受大众关注的板块浮上水面:中国电影圈中,大牌导演是怎样和公司合作、分成的?

  冯小刚成股价晴雨表

  在9月4日接受采访时,张伟平感叹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谊”)与冯小刚签约的路“是对的”,“好莱坞其实就是这样”。他表示,未来和新导演合作,不能再走以往“哥们义气”的老路。

  即便有合约束身,导演过的电影总票房超过20亿的冯小刚,也曾遭遇“高价挖角”。2009年8月,距离华谊上市仅剩2个月,媒体爆出香港英皇开出1亿元人民币、10年拍3部电影的价码寻求冯小刚“转会”的消息,冯小刚随后表示找自己的公司很多,价码比英皇开得高。与这次记者们对张艺谋“收入太低”的猜测如出一辙,彼时媒体估算冯小刚一年仅能拿到100万元片酬,“深表同情”。当华谊成功登陆国内A股创业板、成为“中国娱乐第一股”后,董事长王中军高调出示了公司与冯小刚续签的合同的部分内容:包括当时正在摄制中的《唐山大地震》在内,“冯小刚至2018年要为华谊拍摄共7部电影;未经华谊书面同意不得为其他机构或人士拍片”。

  而此时,冯小刚在2007年华谊首次增资扩股时以每股0.53元购买的288万股股票,已价值8000万,飙升50倍。

  2010年8月,《唐山大地震》国内总票房突破6亿元,创下国产电影新高。3个月后,华谊限售股解禁,和同样持有华谊股份的张纪中导演相反,冯小刚选择了套现。根据华谊2010年年报,媒体计算,冯小刚至少在所持576万股中套现184.8万股以上,套现超过5800万元。“金字招牌”大幅售股,或多或少影响了华谊的股价。2011年12月,英皇电影将冯小刚的老搭档葛优从华谊挖走,代价是为葛优斥资5亿元,在5年内开拍3部电影。葛优的“出走”,导致华谊股价五个交易日连续大跌11.4%。2012年2月,冯小刚在微博上称“对电影的爱越来越淡”,感慨“也许真的到了要和它说分手的时候了”,再撼股民信心。不知是否为了稳定股价,末了冯小刚在微博上表态应“尊重与华谊的合约,并力所能及高质履行”,他说:“各位就当我在微博上撒了一回娇吧。”

  是真的“对电影的爱越来越淡”,还是股民给予的压力太大,或是合约束缚了创作冲动?《唐山大地震》宣传时,冯小刚一边表白“我就是喜欢拍电影”,一边如数日子般地表示“《非诚勿扰2》拍完了之后,还有5部我就可以退休了。”因为和制作公司捆绑在一起,通过股市收获颇丰,让无数导演为之羡慕的冯小刚,好像亦为这种捆绑而苦恼。为避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华谊也在为自己解套,一方面努力降低电影收益在整体收益中的份额,另一方面着力寻找新导演。

  和80岁仍在坚持拍电影的黑泽明相比,今年54岁的冯小刚算是年轻人。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对记者称,英皇电影老板***至今对冯小刚念念不忘,冯小刚亦有可能步张艺谋后尘,离开老东家,投奔新生活。

  地产商的“古典好莱坞模式”

  当张艺谋的绯闻对象尚是“小马奔腾”时,影评人释凡就曾如此畅想:“如果张艺谋与小马奔腾合作,以后新画面被一线影业除名,小马奔腾将直接上升一个档次。其格局是:张艺谋、张一白、宁浩领衔小马奔腾;冯小刚、陈国富领衔华谊兄弟;徐克、麦兆辉、庄文强、尔冬升、王晶领衔博纳影业;陈嘉上、李仁港、高群书领衔光线影业;陈可辛领衔星美影业。”尽管张艺谋领衔小马奔腾已经不可能,但这依旧勾勒出了当下中国大导们与影视公司之间的版图。

  自1993年国家广电总局(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下发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至今,不足2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行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合拍片热潮”到“社会集资”影片的出现,从以《英雄》为代表的国产大片出现,到国营制片厂的“厂标”从银幕上消失;当《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后香港电影人集体北上,当以华谊为首的民营影视公司壮大上市,知名导演们的合作自由得到了空前的解放。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了100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接近六成,全年总产量达到了526部。据《2012年广电蓝皮书》统计,截至2012年1月底,全国银幕总数已有约9600块,跃居世界第二。

  释凡勾勒的版图,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渐渐成型。市场的膨胀,显现出优质内容的缺乏,有市场口碑的名导便奇货可居起来,尽可能地将名导和他们背后的各类资源收入囊中,成为几大民营影视公司在内容建设方面的重要工作。

  版图划定,结合方法各有不同。中国电影公司中最早尝试签约导演的华谊,现在反而放弃了与冯小刚的捆绑合作模式,他们推出“H计划”,以11位导演的10部电影为核心,其中不仅有徐克这样的大师级名导,也几乎收录了两岸三地最具市场潜力的青年导演。王中磊对媒体说:“以前华谊签约过几位导演,除了冯小刚外,跟其他导演的合作,我觉得都给双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觉得采用作品合作的方式,通过合作我们彼此体验对方是否能够如我所期,这样关系可能会更长久,也更愉快一点”。即便该计划中的新秀导演乌尔善凭借《画皮2》拿下超7亿元票房,成为2012年上半年国产电影的大赢家,也未见华谊与其签署深度合约的新闻。

  陈可辛以自己的制作公司“我们制作”与星美合作。他与星美老总覃宏达成的“合作默契”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我们制作’要实现在制作、宣传、发行的主导……一些投资方会对创作者承诺自由度,但是工作时难免摩擦和矛盾”,“没有任何合约可以保证我们的自由度……知己知彼对我来说,是一份安全感”。

  同陈可辛一样带领团队与星美合作的还有陆川,他旗下公司名为“川制作”。“川制作”宣传总监何毓文以《王的盛宴》为例,向记者介绍了双方合作的详细构成:“简单地说,星美是投资方,‘川制作’是承制方,我们主要负责制作,也参与部分宣传发行。最初计划投资的7000万由星美负责,后来超支1000万,则由‘川制作’以入股的方式承担,按比例分红。”何毓文透露,作为导演、编剧的陆川并没有在《王的盛宴》中拿现金酬劳,也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分红。“现在,知名导演很少有只拿片酬的,他们大多要求使用自己的团队,这样除了个人酬劳之外,制作费用也由这些导演分配,这几乎已成主流的项目合作方式。”何毓文说。

  星美老总覃宏认为“签约导演这个概念已经过时了”,他选择直接入股导演的工作室或者公司。“要形成一个资产上的链接,你的项目我有优先选择权,而且你想跟别的公司合作,也必须经过我的同意。即便星美不是完全控股也要是最大股东,而且必须拥有发行权”,覃宏对媒体解读这种方式的控制力与灵活性,“我希望到一定程度可以向公司性质发展,他们也可以担任监制、扶植青年导演,没准这些导演以后发展成为梦工厂、环球了,那星美也是跟着你一块成长的”。

  近年来高调进军影视界的地产商,为名导们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他们不缺钱。2012年4月,保利影业宣布未来3年将在全国范围投资管理数十座影城,影城总数达近百座,银幕数量超过600块。至5月,万达已“开业五星级影城86家,730块银幕,其中IMAX银幕47块,占有全国15%的票房份额”并“计划到2015年开业200家影城,拥有银幕2000块,成为排名全球前列的电影院线”。6月,恒大大举进军音乐界,同时宣布将在影视和院线方面“小有动作”—除了在旗下200个楼盘中大举布局自己的电影院线,还将在全国设立150余家恒大影城。

  掌握着大量渠道资源的影院地产商们,对产业上游的内容生产也极富兴趣,这也是资本市场对张艺谋加盟万达看好的原因所在。在何毓文看来,这将是“古典好莱坞模式”:“制发一条龙,有利有弊。”张一白认为,对于导演而言这是一件好事:“更多的投入能带来更多投资、更多机会,但如果导演的创作得不到尊重,还是无异于杀鸡取卵。即便房地产新贵们有雄厚的资本和渠道优势,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吸引导演的时候有没有为导演架构起一个专业平台以体现价值?导演和资方的冲突矛盾并不会因为有钱、有渠道而消失,它还是存在。”

  资方与导演,谁更有话语权?

  小马奔腾董事长李明向来低调,在他眼中,做了20多年广告公司、15年电视剧的小马奔腾是电影界的新兵。他对媒体表示:“2010年的《越光宝盒》是我们首次独立操作电影,最后1.5亿元人民币的票房让我们走出第一步;《剑雨》是我们和吴宇森导演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基本上达到了品质上的高水准;到了《将爱情进行到底》,张一白进入公司,从制作、营销、发行都是成功的,达到公司最高期望。”

  曾经的导演张一白,如今是小马奔腾的高级副总裁,他向记者介绍了小马奔腾与导演的合作方式:“我们有签约导演,例如吴宇森、宁浩等。公司和他们签署的是排他性协议,在签约时间内只能在《小马奔腾》导演电影。这些导演都拥有小马奔腾的股份。我们还投资一些非签约导演,进行项目合作。例如最近上映的《边境风云》。”

  华谊兄弟董事长秘书胡明曾向《财新》记者坦言,国内大成本电影的导演、明星片酬与片场及后期制作成本比例已达到六四开,而好莱坞的这一比例为四六开。这是否因制作公司为争抢资源所致?张一白对记者说:“小马奔腾签约导演所花费的代价,还是和这些导演的艺术地位与市场价值相匹配的。双方合作的前提是建立在价值观的认同上,而不是拿钱来砸的。我并不认为给这些导演的报酬过高。”吴宇森和宁浩以工作室形式签约小马奔腾,除了签约费用外,还有不打折的片酬,以及分红。“分红根据不同的导演的市场价值而定,年轻导演也能拿到,只不过较少。”张一白说。至于名导在小马奔腾能拿到的最高的分红比例,他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透露。

  张一白特别向记者强调:“片酬这块,撇开演员明星的溢价和增值,其实整个电影行业工作、创作人员拿到的报酬目前还是很低的。不能只看到少数顶尖的导演拿得很多,绝大多数导演拿到的酬金和他们所付出的劳动相比相差甚远。”他以整个艺术界进行横向比较:“相同级别、水平的画家、艺术家和导演相比,前者比后者拿到多得多。很多导演被艺术的名义绑架了。尤其是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不仅拿出所有资源来拍摄,还往往拿不到钱,他们需要这样几部电影才能积累名气。在这其中,能成功突围、到岸的屈指可数。

  “导演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有钱,那么有权威。在中国,导演权势只存在喊预备、开始、停机的时候。”资方和名导之间谁更强势?张一白说:“现在很多导演都和投资方有摩擦。为何开始惺惺相惜,到后来大多相互埋怨呢?问题的症结在于,导演到底应该拥有多大的话语权?”

  张一白用导演和资方管理人员两个身份来看待同一个问题:“不得不承认,很多投资方缺乏专业人才为他们做判断,往往是一些非专业人士通过道听途说来对导演的工作粗暴干涉,这种现象很严重。但导演忽悠投资方的现象也大把存在。在中国电影的现阶段,出现这种现象也是正常的。要解决这个问题,一靠通行的规矩,二靠平台的专业化。换句话说,一要看导演有没有专业的市场态度,二要看制片方有没有一个专业的艺术判断。”

  “资方和导演要长久合作,就不能存在谁强势谁弱势的问题,”张一白说,“真正成功的导演都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说冯小刚,他和华谊能合作这么久,一定解决了彼此的地位问题。一个好导演必须解决它,不然无法保证你创作作品的延续性—当然,你不能举张艺谋和张伟平这种关系为例。”说到这里,张一白笑了笑,随后补充:“他们合作了这么久,应该之前也曾解决过这个问题。”

  “二张”当年情

  张伟平也曾说张艺谋不爱说话,没有太多朋友,他不太善于交际,交友也很谨慎。不过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就算张艺谋这样谨慎花了20年时间交到的这个朋友,最后还是无情地反面了。

  两人相交本是偶然,张伟平在2004年接受《看电影》杂志采访时曾提到他与张艺谋的相识是在一个朋友的聚会上,那时张艺谋刚拍完《红高粱》,“当时我太太是巩俐的影迷,我当时在医院做药剂师工作”。只有高中学历的张伟平出身部队家庭,1989年他成为西门子公司驻北京代表处的经理,不久后下海经商,凭着深厚人脉做起航空食品、药品、房地产生意,成为上世纪90年代初先富起来那一批人。1996年,张艺谋因为拍摄《有话好好说》遇到资金困难,张伟平与另一个朋友加入投资,从此进入张艺谋的核心生活圈。

  “艺谋可爱起来有点像个孩子。”“作为张艺谋同志的铁哥们儿,我有义务成全他。”言犹在耳,但到了16年以后,张艺谋的出走,让苦心经营“二张”组合多年的张伟平鸡飞蛋打。张伟平曾经骂别人“借骂张艺谋炒作自己的,都是人渣!”但如今,他自己也成了“骂张艺谋的人”。

  “连大师都说,我们俩阴阳结合得非常好。”和平时期,张伟平曾这么描述他们的关系,在张伟平看来,他是阳,张艺谋是阴,但张艺谋出走以后,张伟平成了怨气冲天的那一个。更要命的是,两人多年的合作从来没有签过一纸合约,全是靠口头协议,这情形很像同居多年的男女,男的跑了,女的哭天抢天,但清官难断家务事,谁说得清。这是打不起的官司告不起的状,只有通过媒体把事情放大放大再放大,利用舆论压力进行某种报复。

  在旁人看来,这或许也是张伟平急于要把张艺谋拉回战圈,步步紧逼的原因吧。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