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奥巴马大选年
《2016:奥巴马的美国》是部反奥巴马影片
纪录片海报
从《华氏9·11》获得灵感的纪录片《2016:奥巴马的美国》成为近期美国的票房黑马,放映的影院由一家逐步拓展到全美各州府,爱奥巴马的和恨奥巴马的都想知道它究竟揭了什么秘。
最近在美国热映的影片中,除了《敢死队2》(The Expendables 2)、《谍影重重4 :伯恩的遗产》(The Bourne Legacy)这类商业大片外,还有一部纪录片同样成为票房宠儿。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不是别人,正是当今美国总统奥巴马;又以今年的大选作噱头,取名为《2016 :奥巴马的美国》(2016 :Obama’s America);还打出了“爱他或是恨他,总之你并不了解他”的宣传语,难怪民众愿意纷纷走入影院,观看这部并不娱乐的电影。
保守派喉舌炮制的反奥巴马戏码
《2016 :奥巴马的美国》,光听名字很容易联想到影片是在描绘奥巴马连任后的 2016 年的宏伟蓝图。不过,只要报上主创的大名,就不难猜到这其实是一部意在“黑”奥巴马的纪录片,片名的潜台词是“假如奥巴马再度当选总统,2016 年美国就要完蛋啦”。影片由美国印裔政论作家迪纳什·德苏扎(Dinesh D’Souza)担任编剧、导演和执行制片,制片人是曾制作《辛德勒名单》的杰拉德·莫伦(Gerald R. Molen),两位都是美国政坛保守派的喉舌。
先来说说 77 岁的莫伦,他是登记在册的共和党人,也是好莱坞著名的摩门教教徒。对他来说,用自己制作的电影表现自己的政治、宗教观点,并非头一遭,2001 年,安妮·海瑟薇主演的《天堂的彼端》(The Other Side of Heaven)讲的就是 50 年代摩门教传教士去汤加岛传经布道的故事。
迪纳什·德苏扎 1961 年 4 月25 日出生在孟买一个天主教家庭,17 岁到美国,从常春藤名校达特茅斯学院毕业后,信仰上也皈依基督教福音派。他在求学期间就担任校际保守刊物主编,出尽风头;毕业后进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主持研究所主办的《政策评论》杂志,成为美国政学两界保守阵营的领军人物、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并于1988 年进入里根政府担任政策顾问,目前担任纽约国王文理学院校长一职。
德苏扎认为人性本恶,反对平权法案和全民福利,主要攻击对象是所谓的“文化左派”,认为他们导致了“9·11”惨剧,而伊斯兰世界对于美国的仇恨爆发,也都要归咎于文化左派以及他们在国会、媒体、好莱坞、大学中的同盟军。他主张重新打造美国的大国地位,甚至认为世界上各种文化形态本就有优劣之分,美国文化自然属于其中佼佼者;他反对女权主义,但又强调女性能帮助男性变得文明,并由此反对同性恋婚姻。
德苏扎的著作虽然常有“乱扣帽子”的嫌疑,但往往能成为畅销书,且引发各路人马的舌战。
2007 年出版的《内贼当道:文化左派以及他们要为“9·11”负责》,提出穆斯林仇恨美国并非因为美国的自由民主,而是因为他们害怕美国人将自己那套道德沦丧的文化、价值观强加给全世界其他人。所以他建议布什政府和保守派:“不要再去推行美国流行文化了,因为那只会更招来穆斯林世界的反弹。绝大部分的美国电影、美国音乐和美国电视剧根本就不值得右派来为之说话,它们根本就有违传统价值观。我们右派干吗要去力挺左派阵营扭曲的价值观?干吗要去捍卫他们的美国?正相反,美国保守派理应站出来,加入穆斯林等其他阵营,一同谴责因自由价值观而产生的全球道德沦丧的趋势。”如此观点,不仅遭到左派的抨击,就算是在同一战壕里的保守派也纷纷谴责他的精英主义论调和伪公知立场。
德苏扎对于奥巴马的批评由来已久。2010 年 9 月,他在《福布斯》上发表《奥巴马如何思考》,文中写道:“奥巴马被困在了他父亲的时间机器之中。真叫人难以相信,美国如今正走在一个 50 年代肯尼亚部落人所梦想的轨道上。这个风流成性、酗酒成瘾的非洲社会主义者??正靠他儿子借尸还魂,实现自己的计划。父亲给儿子启发,儿子忠诚地执行使命,如今的美国正被一个幽灵统治。”同月,作为该文的完整版本,《奥巴马的愤怒之根》(The Roots of Obama’s Rage)一书由 Regnery 出版社发行, 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连续四周上榜。但包括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副总统拜登在内的民主党纷纷谴责该书观点无中生有。但德苏扎却再接再厉,以这本书为蓝本拍摄了纪录片《2016 :奥巴马的美国》。
灵感来自《华氏9·11》
《2016:奥巴马的美国》耗资 250 万,由 25 位赞助人自掏腰包,他们都是德苏扎那本著作的拥护者。原本估计这样一部纪录片只有少部分极端保守派会去影院捧场,因此 2012 年 7 月 13 日上映之初,仅仅在休斯敦一家影院安排放映,首周末票房 3.2 万美元,之后扩充到 61 家影院。8 月 24 日由 109 家影院的局部上映又推广到全国 1091 家影院全面公映,首周末票房立刻爬上排行榜第四位,超过了同期公映的索尼公司动作惊悚片《致命急件》(Premium Rush),仅落后于《敢死队2》、《谍影重重4》和《通灵男孩诺曼》(Para Nor man) 。不过,这几部电影的放映场次都远超过《2016:奥巴马的美国》,因此如果计算每场放映平均票房的话,它以 5940 美元排名当周第一,也难怪《好莱坞记者》以“票房震撼弹:反奥巴马纪录片击败其余新片”这样的标题来做报道。截至 8 月底,这部纪录片的票房已过千万,9 月的放映影院总数将会达到 1800 多家。目前,它已经是美国影史上票房第 17 高的纪录片,相信随着放映场次的增加,它的票房还会继续往上升。
就驴象阵营分布来看,《2016:奥巴马的美国》在得克萨斯、乔治亚、亚利桑那这几个共和党传统大票仓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加州和纽约州也表现强劲,只有在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市这几块明显亲民主党的市场上,表现得波澜不惊。值得一提的是,它在伊利诺伊州的票房也相当不错,这是奥巴马政治生命开始的摇篮,也是民主党的大票仓,可以认为是当地人对于他更有感情,急于想知道这纪录片究竟有没有揭什么秘。
按照官方网站上的介绍,该片将为观众展现未来 4 年美国的变化,是否会因为一个男人过去的历史而决定。身为导演的德苏扎还担任主持、旁白工作,主要通过访谈、影像资料和情景再现三种手段来证明论点:奥巴马的出生和早年生活经验,对他如今的施政纲领影响很大;他反对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上更加认同第三世界国家,反而对于美国充满敌意。剧组远赴印度尼西亚、非洲、夏威夷等外景地,采访了许多当事人,包括学者、政客、史学家甚至还有奥巴马母亲的大学老师、奥巴马爷爷的第三任妻子莎拉、奥巴马同父异母的弟弟乔治,力图在银幕上再现奥巴马童年的成长经历:巴拉克·奥巴马1961 年 8 月4 日出生在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市,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母亲是堪萨斯州人。他们二人在就读夏威夷大学期间相识。由于父亲此后前往哈佛大学求学,奥巴马从小由母亲抚养。两岁多时,父母婚姻破裂。6 岁时,奥巴马随母亲和继父前往印度尼西亚生活。4 年后,他回到出生地夏威夷,跟随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并在那里认识了自传《我父亲的梦想》中提到的黑人诗人、记者和美国工人运动家弗兰克(Frank Marshall Davis)。在德苏扎看来,老奥巴马具有强烈的反殖民地思想,而这为小奥巴马为何反对“美国优越主义”观点提供了解释。德苏扎进一步指出,他相信奥巴马正试图“重新塑造美国”,大力削减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帮助那些曾经因为美国和西方世界打压而落后的地区重新占据世界舞台的重要角色。影片最后,德苏扎警告观众,如果让奥巴马连任成功的话,后果不堪设想:“美国的未来掌握在你们手中。”
面对票房佳绩,德苏扎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表示:“我一直觉得,外界对于奥巴马十分好奇,但却始终无法完全了解他这个人。如今的票房成绩说明了,关于美国梦的未来,很多人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焦虑。”他还透露说,当初他也是听到了奥巴马自传《我父亲的梦想》有声书版,才萌生此意,所以这次的纪录片中,也用到不少有声书片段,希望能借奥巴马自己之口证明他的论点。
“我意识到,奥巴马正在用他自己的声音,讲述他自己的故事,于是我想到,把这声音用在纪录片中一定很有趣,再也不会有人质疑它的真实性,因为那是他自己的话。”更为有趣的是,给予他最多灵感的是迈克尔·摩尔的反小布什纪录片《华氏9·11》:“2004 年他赶在大选前推出纪录片《华氏9·11》,立即激发热烈讨论。我从他那里获得不少启发,希望他也能从我靠事实说话的拍摄方式中吸取一些教训。”《华氏9·11》最终在美国国内获得了 1.19 亿美元的票房,对于《2016 :奥巴马的美国》而言,这是一个难以超越的纪录。
虽然票房喜人,但《2016:奥巴马的美国》并没有赢得好口碑,一方面是因为被德苏扎批评过的“文化左派”把持着评论界的大半江山,另一方面是影片确实硬伤不少。《纽约时报》的 Andy Webster 用“聒噪刺耳”来形容本片,并特别提到了片中他采访奥巴马弟弟乔治的段落:“‘奥巴马根本就没伸出援手帮助过你。’德苏扎想要故意刺激乔治,但他却回答,‘他一直在照顾我,因为我也是这世界的一分子。’”《 华盛顿邮报》的 Michael O’Sullivan 认为,此片是“手法熟练的广告宣传片”,它“以最糟糕的手法在故意制造恐慌情绪??目的就是为了激怒总统的支持者,并为他的反对者鼓劲,但注定很难让人改换阵营”。
《亚利桑那共和报》也持相似观点,指出该片“是在向唱诗班布道,多此一举”,虽然风格上接近迈克尔·摩尔,但却没有后者的幽默,没有高超的偷换概念手法,也缺乏对立观点,不可能产生改变选***见的实效。
美联社的 Beth Fouhy 则提出影片有些说法与事实有出入,例如德苏扎断言,当初母亲将奥巴马送回夏威夷,是因为他的继父在印度尼西亚当地的美国石油公司工作,越来越呈现出亲西方的态度,母亲不希望儿子受其影响,所以让他去夏威夷。但事实上,奥巴马早就说过,母亲之所以让他回夏威夷,只是为了让他更接近美国,接受美国式的教育。德苏扎提到,奥巴马决定将白宫办公室里的一尊丘吉尔铜像拿走了,因为那象征着英国殖民主义,但白宫负责人 William Allman 曾透露,那尊铜像本来就是借来的,早在奥巴马当选之前,就已经约定了归还的日期。而且奥巴马私人官邸中,目前还放有另一尊丘吉尔铜像。至于《2016 :奥巴马的美国》是否能影响选民的意志,《好莱坞记者》影评人Stephen Farber的分析一针见血:“每次总统大选,总会有几部电影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影响选举结果,结果却一次次地证明,它们根本就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意义。这些影片通常只对本就相信它观点的人起作用,对于对方阵营,却毫无作用。《2016 :奥巴马的美国》的命运,无疑也将是如此。”
声明:本文由《》https://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