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节目都有“宝典”
《清唱团》
深圳卫视的《清唱团》节目,是一档全人声无伴奏的音乐创意团队秀。它复刻自美国N B C创下收视热潮的《T heSing-O ff》,玩转的是无伴奏合唱的创意,也就是阿卡贝拉(A cappella)音乐。
《清唱团》的版权属于SO N Y影视,其亚太区制作部副总裁陈慧贞介绍,尽管为尊重中国人的习惯,深圳卫视的《清唱团》和原版相比做了一些改动,但原版的核心还在。“比如舞美这块,深圳卫视的舞台布局和美国原版几乎一样,包括有‘Sing-off’标志的拱门设计、选手两层台展示的设置、灯光布置等都是一样的。”据悉,深圳卫视特别邀请了《T heSing-O ff》原版的舞美师和灯光师亲临中国指导,甚至连灯具的品牌和型号也完全参照原版。另外,节目中对歌曲“阿卡贝拉”化的改编,也是由美国原版音乐总监D eek负责的。
《顶级厨师》
在东方卫视推出《顶级厨师》之前,其原版《M asterC hef》早已火遍全球。中国版《顶级厨师》的卖点是“国内首档大型美食真人秀”,用残酷淘汰赛的方式展现平民的厨师梦想。10月14日,该节目第一季将正式落幕。
据《顶级厨师》总导演陈晔介绍,版权方为他们提供了厚达2000多页的“宝典”,大到拍摄场地的占地面积,小到一颗螺丝钉的型号都罗列得清清楚楚。拍摄团队也是“多国部队”,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有参与国外《M asterChef》制作的经验。有来自澳大利亚的“美食美术指导”,他让一切呈现在镜头下的食物都尽善尽美,“每场比赛都会有一个神秘盒,装满了各种互不相关的食材让选手发挥,就连这些食材的摆放都是有讲究的。”
《百变大咖秀》
湖南卫视的《百变大咖秀》来自荷兰研发的模式,这是一档由明星参与的模仿秀节目,笑料足,话题多,播出后成为了湖南卫视的收视新宠。
和其他购买版权的节目一样,《百变大咖秀》的版权方也要向购买方湖南卫视提供技术指导的服务。据总导演洪涛介绍,每一期的嘉宾造型、灯光和舞台编排都有国外专家组提供全程指导。“比如嘉宾在完成模仿任务之前的心理铺垫过程的设计,还有通过时光通道瞬间变身来到现场的环节,都是在‘宝典’上有详细规定的。”以时光通道环节为例,“表演嘉宾出来时,是看不清他的脸,这就让观众有模仿对象亲临现场的错觉,然后灯光才亮起,让观众看清楚表演嘉宾本人。”
模式方面,西方发展得比较早,投入也更大,中国节目如果认真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可以少走许多弯路。但过分依赖版权,也会丢失灵魂。模式本身不代表成功,只是一个壳,一个技术手段,核心还是要“嚼烂”了之后,加入中国元素。
除了为了迎合中国观众口味,引进的国外节目还需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在赛程赛制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以《中国好声音》为例,广电总局规定不得搞观众场外投票,节目就搬出99家媒体评审现场打分来应对。
“虐心”才对观众口味
荷兰版《T heV oice》中,观众通过向制播方付费的方式订阅节目,并在比赛过程中可参与电话投票。但《中国好声音》落地中国后,因广电总局2007年9月21日发布的《进一步加强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的管理》规定,“决赛最后一场可以采用现场直播方式……不得采用手机投票、电话投票、网络投票等任何场外投票方式”。所以将原版的“直播+投票”方式,改为在录播过程中,通过导师评分和99位媒体评审投票相加的方式来实现。
不过这极具“中国特色”的投票方式,也让节目的“虐心”指数瞬间上升。导师们被无法掌控的“媒体评审团”投票虐得“肝肠寸断”,导师那英一会儿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一会舌战近百家媒体,一会又和大家握手言和。
中国版的《清唱团》和原版也有很大的不同。客观原因是:根据广电总局的规定,每期节目唱外文歌的数量必须有所限制,不得超过三首,这就造成版权宝典中的相当部分内容无法引进中国;另外深圳卫视的筹备时间实在太短,无法把原版全部照搬。然而,主观原因才是更大程度上的,那就是———为了迎合中国观众的口味,节目必须作出调整。调整之一便是打“虐心牌”,在赛制上进行大改革。首先,节目赛程延长了,原版是8期节目,中国版则有10期。其次,增加了现场观众打分环节,不仅选手团每唱完一首歌就对其打一次分,而且在选手团车轮战中,几分钟就公布一次各个选手团的观众得分情况。观众分和评委分综合之后,高分可以进入安全区,低分则进入PK区,有时候观众打分可以影响选手团是否进入终极PK赛。
《清唱团》这种“打分———PK”的方式是《超级女声》以来一贯的路数,但中国观众依旧百看不厌。《百变大咖秀》也是如此,总导演洪涛透露,国内的观众不仅更希望看到参赛者两两PK,还希望能够迅速看到结果。“原版的节目是一个连续十周、有八位明星持续加盟、PK到底的完整的比赛过程,而在中国,是不会有明星可以拿出十周时间来进行这样完整的比赛的。所以在第一季中,我们换成了每三周一批人,缩短了比赛的周期,使节目的节奏更加紧凑,同时在比赛中加入短期的两两对决,在短时间内出结果,这也比较符合中国观众的观赏习惯。”
“好故事”无往不利
《T heV oice》外国版权方,在寻找学员阶段,就曾建议节目组在找不同类型参赛者时,倾向找更“老”的学员———现场演唱经验丰富甚至已经进入音乐界的选手。因为他们更容易有纯粹的声音、有趣的故事和个性。在各国版本中,“温暖的基调”都是大家强调的要素,即使没让导师转身的选手,也会在舞台上得到中肯的评价,观众能看到他快乐地离开舞台,不会因为被认为是怪胎而气馁,而是带着满满的治愈和鼓励离开。
田明介绍,老外的文化是鼓励创新、喜欢奇特的表演,即便讲故事,比重也很小,处理得比较简单。但在中国,“好故事”却是观众的一大看点,“中国人重感情和家庭,情感故事要比别的国家都看得重。”陆伟表示,在故事的叙事结构上,中国人对过快的剪辑也不适应,因此《中国好声音》把故事剪辑节奏调慢,更符合中国人的接受习惯。另一方面,《中国好声音》被定义为“非选秀节目”,所以它也不大强调选手的偶像包装及粉丝培养。
看似一档切磋厨艺节目的《顶级厨师》,最引起中国观众广泛争议的还是其中的故事。除了把镜头对准选手烹饪的过程之外《顶级厨师》还会让选手单独面对镜头侃侃而谈,谈自己的心声,也谈竞争对手,其中不乏催人泪下的故事——— 选手于寒冰曾经投资英语教育,二十六七岁即成千万富翁,后来却生意失败一贫如洗,最穷的时候在街边卖盒饭;选手唐璐是一名聋女,但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立志开一家美女私房菜馆,向所有人证明自己……但也不乏选手之间的勾心斗角,甚至有选手直接在比赛中脏话问候,播出时不得不作消音处理。总导演陈晔说“这是真实的反映,没有事先沟通,没有补拍、摆拍。我们相信,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种做节目的方法。”
《百变大咖秀》同样深谙此道。总导演洪涛称,在引进原版较成功的国家中,葡萄牙、西班牙、罗马尼亚等生活节奏都相对缓慢,所以在节目中穿插有很多“幕后访谈”,由表演嘉宾讲述自己模仿的心得,这需要观众付出更多的耐心,但中国生活节奏快,观众并不能接受拖拉的访谈。因此,湖南卫视缩短了访谈的环节,把更多时间分配在嘉宾排练的过程、在化妆师罗妈的打造下改头换面的过程、现场插科打诨的过程等。另外,中国版《百变大咖秀》还有一大创新,那就是由草根模仿达人组成的“模王秀团”,“草根的表演嘉宾会让观众觉得更亲切。他们都来自全国各个夜场秀或网络,很多人以前也在其他节目上模仿过,但是他们在《百变大咖秀》里的表演会引入一些混搭的元素,比如说让‘王菲’唱《最炫民族风》,‘迈克尔·杰克逊’和‘费玉清’合唱《狮子座》,‘四大天王’演绎最近十分火的单曲《在我的歌声里》。这就加强了节目的喜剧元素,给节目带来了不一样的效果。”
有“好评委”就有好收视
从《T heV oice》的经验来看,四位导师之间的火花非常重要,有冲突、有逗乐,才有看点。《中国好声音》的四位导师很好地完成了这项任务,那英的花痴、刘欢的正气、杨坤的煽情和庾澄庆“为老不尊”的卖萌。他们之间的逗嘴、玩闹,就像在后台一样自然妥帖。
评委对收视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觑。《清唱团》原版只有3个固定评委,中国版最开始就有4个固定评委,后来又演变成4+7,7个嘉宾评委包括国内实力派明星、著名歌手、资深选秀评委、资深音乐媒体人等;再后来又变成了4+ 7+ 11的模式。有明星评委就意味着有话题,比如高晓松、丁薇和朱桦三位评委之间一度发生争执,袁惟仁和谷峰甚至还曾因选手团内部的不团结而愤怒离场。《百变大咖秀》的评委个个都是模仿精,其中瞿颖更是按捺不住直接从评委变为表演嘉宾。
对于《顶级厨师》这样在娱乐话题性上稍嫌清淡的节目来说,明星评委助阵更是不可或缺。本季《顶级厨师》的评委中,除了刘一帆是厨师外,曹可凡和李宗盛都是明星。
“广告君”植入没商量
引进版权除了有一定的“质量保证”,而且因为有国外成功的先例,它们比抄来的“原创节目”更容易得到赞助商的认可。《中国好声音》爆红之后,蜂拥而至的广告客户们,生生把主持人华少逼成了43秒350字的“口播帝”,最终,总决赛还变成“神经质”的广告插播大会。(来源: 南都网
商业模式的本土化,各国都有不同的变异。《英国之声》、《美国之声》和《爱尔兰之声》的单曲付费下载就支撑了他们主要的盈利模式,但中国消费者并没有付费收看的习惯,因此《中国好声音》也另辟蹊径。灿星制作因属于星空华文传媒,本身已经拥有很好的平台和资源,如音乐频道C H A N N E L[V ],“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等,可以为学员提供很好的宣传平台,而接下来,灿星团队将推出“好声音”汇编专辑,并发行四大战队的全新创作音乐合集。从12月到明年春节前,“好声音”的首轮十场全国巡演就将启动;11月底到12月初,“中国好声音”国际音乐节还将在三亚举行……在这些计划中,四位导师和灿星的合作不是短期的利益分成,而是长期的产业链合作。
《顶级厨师》未来发展的方向,是能打通产业链,做出自己品牌的厨具。现在他们还是由某品牌压力煲赞助冠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