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香港影展侧记 杜琪峰眼中的光影香江
策划/女物娱乐策划组 采写/瓮欣 阿蒙
前言
原定于9月27日~10月14日举办的“光影记忆——香港电影与电影中的香港”主题影展没有如期落下帷幕——由于观众反响强烈、展映一票难求,主办方百老汇电影中心决定进行第二轮加映,影展选取的从1950年代到2010年、跨越60年的16部香港经典电影,将由14日起再度加映至22日。这样算来,自9月底刚开幕便成为业内大热话题的香港影展,将前后持续升温近一个月。
著名导演杜琪峰担任此次香港影展的策展人。影展选取了从1950年代到2010年、跨越60年、涵盖家庭、爱情、喜剧、犯罪等多种类型的16部香港经典电影,表现了不同时期香港的社会风情和城市风貌,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香港的城市文化变迁,展映影片的导演从老一辈的冯峰、李铁、楚原到吴宇森、许鞍华、关锦鹏,再到王家卫、陈果、尔冬升等,无一不是香港各个时期最优秀的电影人,《细路祥》、《危楼春晓》、《七十二家房客》、《半斤八两》、《胭脂扣》、《新不了情》、《香港制造》、《花样年华》等,莫说对港片如数家珍的拥趸粉丝,哪怕是最普通的影迷观众,仅闻片名亦会大呼经典。最值得一提的是,展映影片绝大多数是首度在内地大银幕放映。
百老汇电影中心北京负责人吴靖在总结这次影展的效果时,认为收到的反馈非常好。而“百老汇电影中心”的官方微博上,也时常出现影迷询问何时加场、怎么才能抢到票。10月11日,在影展的倒数第三天,官方微博又再度发出“应观众强烈要求,参展影片进行第二轮加映”的消息。
“做这样一场活动,是百老汇电影中心一直以来都想要做的事。我们有文化层面的考量,也期待能跟大众进行深入的交流。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经典影片的放映,梳理香港电影史的脉络,让内地观众更加了解香港的城市文化,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吴靖透露,香港影展未来还将被持续举办下去,今年作为支持机构的香港电影资料馆、特区政府驻京办公室,明年可能会与百老汇电影中心更加深度合作,而继杜琪峰之后,百老汇也将持续邀请如陈可辛等更多的影界大碗、文化名人担当策展人,让香港电影以更多不同角度、各异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
本期特别策划,女物娱乐对话百老汇电影中心负责人、业内资深电影人以及诸多普通影迷观众,共同讲述本次“光影记忆——香港电影与电影中的香港”主题影展诞生始末。
著名导演杜琪峰担任此次影展策展人
缘起:百老汇搭台、杜琪峰策展
“我希望通过这为数不多的十几部电影,让内地观众看到战后的香港社会风貌,希望大家不单站在娱乐的角度,也能站在文化历史的角度上去看这些电影。”
——策展人、知名导演杜琪峰
在“光影记忆——香港电影与电影中的香港”主题影展开幕之前,百老汇电影中心刚刚举办了多场影展活动:9月20日西班牙影展开幕;9月8日,韩国影展收尾;5月举办希腊影展;4月下旬,新西兰影展与观众见面……除了电影类展映之外,百老汇电影中心还曾经多次举办如“跳格国际舞蹈影像展”的艺术类活动。
推出香港影展一直在百老汇电影中心的计划之中。负责人吴靖介绍,其他国家的影展活动电影中心参与度不高,只能是配合。但如果做一次香港影展,无论是从政策层面、执行层面都能大大提升参与度。再加上“城市”也一直是百老汇电影中心想要展现的主题之一,从1949年至今香港电影的变化,恰恰反映了城市变迁、文化发展,而这样一场影展,无疑能够在梳理香港影史的同时,“让北京的观众了解城市的变化,促进两岸的沟通”。
与百老汇电影中心曾经有过良好合作的著名导演杜琪峰,成为本次香港影展的策展人。杜琪峰是香港电影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符号,尤其2000年后,杜琪峰及其主导的“银河映像”更几乎成为港产片的代名词,有评论认为,从作者风格、剧本水准、影像技术、主题思想及整体质量而言,杜琪峰已然成为影迷心目中维持香港电影存在及发展的中坚力量。百老汇电影中心北京负责人吴靖也认为,杜琪峰主导选片工作既能提升影展的权威性,而他本人的艺术成绩也无疑与影展主题极为一致。“跟杜琪峰导演的接洽非常顺畅,他本人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他专业,对于香港电影有独到的视角,另外从传播效果上来说,他的名气也更容易帮助影展为大众所认知和接受。”吴靖说。
在开幕记者会上,杜琪峰也特别到场,以策展人身份畅谈参与本次影展的目的和感受。 “回归十五年来,香港电影变化很大,而且这些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香港电影工业的发展脉络,所以我认为,如果要真正了解香港电影,就必须要从过去开始,全面了解整个文化。虽然本次影展放映的电影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香港电影历史,但是里面有很多是对香港电影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也是香港人的珍贵回忆,比如电影里有许多外景现在已经没法找回,都被一些现代化的大厦取代。我希望通过这为数不多的十几部电影,让内地观众看到战后的香港社会风貌,希望大家不单站在娱乐的角度,也能站在文化历史的角度上去看这些电影。”
选片:经典为先 兼顾冷门与流行
“我们有文化层面的考量,希望梳理香港电影史的脉络,展现城市变迁和社会百态,并不只做流行电影,选片时经典是第一原则,《秋月》在电影史的地位、《笼民》对香港社会描写的细腻程度,不输于《新不了情》等名作。”
——百老汇电影中心吴靖
最终,策展人杜琪峰精挑细选出16部影片参与展映,选片原则上以“经典”为先,并要求影片内容必须贴合影展主题,名气大小反属次要。9月26日,在影展正式开幕前一天,百老汇电影中心官方微博公布了展映片单,16部影片分别是《细路祥》、《危楼春晓》、《金兰姊妹》、《72家房客》、《半斤八两》、《大煞星与小妹头》、《成记茶楼》、《疯劫》、《香港制造》、《笼民》、《父子情》、《秋月》、《胭脂扣》、《文雀》、《新不了情》、《花样年华》。从《危楼春晓》里的贫民板间房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互助精神、到《七十二家房客》的市民群像、《半斤八两》的都市掠影,再到《疯劫》的唐楼及《父子情》的石硖尾木屋区大火,以及后来《胭脂扣》的石塘咀烟花巷、《新不了情》的庙街戏班、《笼民》的铁笼床位、《花样年华》的六十年代香港街头等等,的确部部切中影展主题,无一不涵盖香港城市的时代变迁。
其中,冯峰的《细路祥》、吴宇森的《大煞星与小妹头》、许鞍华的《疯劫》、方育平的《父子情》、罗卓瑶的《秋月》等,于普通观众而言都实属“冷门”之作,并非流行电影。百老汇电影中心北京负责人吴靖坦言,本次影展最终呈现的形式一定能够被大众所接受,但从策划角度来讲却从未想过要“迎合大众”。他们仍是以主题为先,16部影片都能够帮助观众梳理香港电影史的脉络,也都从某一侧面彰显香港城市文化变迁。“我们有文化层面的考量,甚至是有一些学术意图。如果要是做流行电影,干脆都做王家卫不就行了?”吴靖说,以吴宇森导演的作品为例,他们最终选的是其早期的喜剧片《大煞星与小妹头》,而非《纵横四海》这类耳熟能详的名作。另外最终入选的《秋月》在电影史上的地位,以及《笼民》对香港社会描写的细腻程度,都不输观众熟悉的名作。
在杜琪峰敲定16部选映影片名单后,一轮又一轮繁琐而复杂的“寻片”流程就此展开。“这个过程很复杂,我们要跟版权方拿版权,再跟片方拿片子,所有影片都要拿去广电总局过审,常常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比如原本片单中是有《重庆森林》的,就是因为没拿到片子,所以临时换成了《花样年华》。但广电总局对影展相当支持,从批准活动到片子审批下来只花了三个星期,16部片子全部获得通过。当然百老汇电影中心也是完全遵守国内的规定进行活动。”负责人吴靖说。
《胭脂扣》《花样年华》等热门电影一票难求
收效:加映热度持续发酵 影迷沉醉“香港情怀”
“(《胭脂扣》放映)主演名字出来鼓掌一次,张国荣亮相鼓掌一次。音乐一起,我就快不行了。”
——影迷“武束衣”
9月27日,香港影展顺利开幕。16部影片人气十足,一票难求。14日,百老汇电影中心又应观众强烈要求宣布进行第二轮加映。消息发出没多久,在豆瓣网站的购票链接里,10月19日的《花样年华》就已率先被订走大半座位,其他诸如《香港制造》、《秋月》、《笼民》等亦很快拥有一半左右的上座率。而此“续热”反应,对百老汇电影中心北京负责人吴靖而言,实乃意料中事:“目前收到的反馈真的很好,我们没有进行过数字上的统计,但是跟我们之前的预期效果差不多。”
相比而言,《胭脂扣》、《新不了情》及《花样年华》等人气名作对于观众自然更具吸引力,这几部片子在首轮放映时便是全场爆满。其中10月10日晚的《胭脂扣》场次,用现场观众“武束衣”的话说就是:“主演名字出来鼓掌一次,张国荣亮相鼓掌一次。音乐一起,我就快不行了。”时至今日,两位主角张国荣与梅艳芳已离世九年,而两人作为“香港情怀”的两大符号,此番首次让内地观众在大银幕上重温,无疑别具意义,正如“武束衣”所言:“《胭脂扣》最特殊之处,就是让人们亲眼目睹如今已不可能看到、事实上也不可能完全如实展现的那副老态。”
10月13日晚上,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