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清楚,编这段画面的目的是什么?”有一次,趁李炳审片之际,助理特意给他偷拍了几张照片。李炳看到时,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嘴脸”是如此严肃。“当时真是时间紧,任务重,不着急上火那是假的”。
历时一年多拍摄的《超级工程》于2012年9月登陆CCTV-1《魅力纪录》栏目,并于10月1日至5日国庆期间,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2011年4月26日。”李炳清楚地记得是这部片子立项的日子,当时只有他一个人。
《超级工程》片里片外都是挑战。大体量、高科技水准、与民生相关、进行时态,是“超级工程”的四大标准。面对这样一个高难度的的现实题材,李炳和他的团队同样也感觉很刺激:“这就是所说的创作欲望吧。”
靠谱团队的“野心”
中国到底能建设什么样的工程?李炳在这个问题上的困惑和很多中国老百姓是一样的。
央视纪录频道开播时,对制作的第一批重点选题给出了两个明确的标准:一要关注中国当下的现实社会,二要能被国际市场所接受。“以工程题材为创作方向很符合这两条标准”。
以往国内极少有人拍摄工程题材,李炳和他的团队起初也感觉有些陌生。随着制作的推进,他们终于找到了原因,“因为工程题材的内容相对更加生僻和枯燥,怎么能让观众带着强烈的兴趣把它看完,这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难题。”
为拍摄此片,李炳和他的创作团队历时一年,通过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动画合成等多种视觉表达方式,力图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带领大家到一辈子也不可能去的地方,一辈子也不可能站在的角度上。”这是《超级工程》在视觉上的“野心”。但是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个团队也吃了不少苦。“拍摄过程中可没有什么鸟语花香,那就是工地,你要在钢筋水泥里去创作。”
李炳选人的标准只有两个字——靠谱。“靠谱是最高标准,包括专业素养、人品各个方面。”在《超级工程》中,前前后后参与拍摄的核心团队成员有二三十人,分5个组拍摄。
这些分集导演都是拍过很多文化、艺术类题材的成熟导演,多年来已经养成了自己的创作习惯和风格。但这个新的拍摄题材打乱了他们原有的叙述方式。“拍这个片子,大家都存在一个洗脑的过程,在—遍遍的否定中,建立起新的拍摄方式和叙事语态。风格、方案、理念等等都有一个调整的过程。”
挑战不可控因素
“创作欲望”也许是《超级工程》给予李炳和他的团队最大的“享受”。
每一个工程的调研,李炳都参与过,每一个工程拍摄,李炳都实地考察过。但此前,包括李炳在内,没有一个人对工程题材特别熟悉或在知识上有所储备。对他们来说,工程题材制作难度大,专业性强。
由于拍摄的内容大多都是进行时态,李炳对每个分集导演都反复强调说:“拍摄这样一个题材,有突发状况和发生问题是正常的,不要怕突发状况,这里面说不定就有我们想要的最精彩的内容。”
“随时都有棘手的问题。”一个工程动辄数十亿、上百亿,摄制组无法NG再来。
虽然各种不确定因素很多,但拍摄最终都顺利地完成,李炳的法宝就是:准备多个预备方案,把问题考虑在前。“这没什么捷径,就是靠详尽的前期调研。”
“现实题材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跟踪和发现正在进行中的热点。就像《港珠澳大桥》这一集,在拍到钢圆筒震沉时出了状况,原本1、2个小时应该打下去的,但就是打不下去。当时你可以看到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那是再好的演员都表演不出来的,因为它就是真实发生的。”
告别颂扬,客观地看待工程,以及直面工程所要面对的那些争议和困惑,就是李炳团队的拍摄态度。“它是一部纯粹的纪录片,一部关于中国工程的纪录片,没有负载任何复杂的意义。”
李炳说,同一类型、同一水准,做同样的一个片子,他们的成本只有国外制作机构的1/5或1/6。“纪录片需要热情”,李炳一毕业就进入央视,“自己的工作就是自己的爱好,这算是幸运吧。”
《超级工程》之后,他手里又多出好几个项目,“有一个三国合拍的项目,周期比较长,已进入前期调研,明年可能开始拍摄。”而2012年正值国家大剧院对外开放5周年,他受邀去为这个中国最大的剧院拍摄一部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