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留不住人才四大皆空?上影不认同

2013/1/28 10:36:31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严宽、冯绍峰、李宗翰等等,可他们都跑出去了,甚至大家不知道他们是上海人,和徐峥一样。同是政协委员的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总裁任仲伦持不同意见,“上海错过了《泰囧》,拿下了8亿票房的《十二生肖》,视角应开放,这恰是上海的传统”。

  “上海是出帅哥、美女的,比如陆毅、孙俪、马伊?、严宽、冯绍峰、李宗翰等等,可他们都跑出去了,甚至大家不知道他们是上海人,和徐峥一样。”

  ——杨昆

  “上海文化高地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文化生态环境、事业成长环境正转移至北京。北京有40万‘北漂’,促进了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 ”

  ——韩生

  “‘上海出品’的概念并不仅在于标志性的人物是不是上海人,更重要的是另外两个概念——主要版权是不是上海的,制作主导是不是上海的。 ”

  ——任仲伦

  《泰囧》大火,演员、导演来自上海,电影和近13亿元票房却给了他人,昨天下午的小组讨论现场,市政协委员、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理事、演员杨昆发问,“为什么留不下徐峥式的本土人才?”继而,“徐峥话题”引发热议:“四大”(大明星、大投资、大制作和大宣推)能否让上海文化变“大”?

  同是政协委员的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总裁任仲伦持不同意见,“上海错过了《泰囧》,拿下了8亿票房的《十二生肖》,视角应开放,这恰是上海的传统”。

  [上海为什么留不住人?]

  “大家以为徐峥是北京人”

  讨论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文化话题,在8分钟自由发言时间中,曾在《十六岁的花季》出演“童老师”的杨昆说,“我1981年到上海,三十几年,见证了上海影视的发展、繁荣和……现在。”委员们愣了足足两秒,才发现了“繁荣”和“现在”之间的长长停顿,会心而笑。

  杨昆说,现在,大家还亲切地叫自己“小姑”、“童老师”,“14年前的《婆婆、媳妇、小姑》剧组主创,今天在小组里占了5席:导演江海洋、编剧王丽萍、我、吕凉、张民权”。

  委员们鼓掌。

  可是“现在”呢?

  她说,拿最近的《泰囧》说,徐峥很多成绩是在上海取得的,大家不知道,以为他是北京人。杨昆说:“上海是出帅哥、美女的,比如陆毅、孙俪、马伊琍、严宽、冯绍峰、李宗翰等等,可他们都跑出去了,甚至大家不知道他们是上海人,和徐峥一样。”

  市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则对学生的遭遇印象深刻。他举了两个例子,上戏一名学京剧的女生,毕业后到了中国国家京剧院。“上海百般挽留,没用。”今年,大三的几名舞蹈系学生在获得桃李杯比赛金奖后,已被中央芭蕾舞团、中国歌剧舞剧院盯上。“上海也想留他们,但条件不如别人。”

  [怎样让“好孩子”回家?]

  文化要“大”,关键在生态

  事实上,《泰囧》引发的“徐峥话题”在场外也已蔓延开来。

  在市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教务处长厉震林看来,《泰囧》由北京光线影业有限公司出品,傅华阳导演的《快乐到家》则由湖南卫视、广东百合蓝色火焰文化传媒股份、北京乾坤星光文化传媒联合出品,后者短时间内获得了超过1亿元的票房。

  此外,著名编剧宁财神也是在上海出生,后在北京闯出一番事业。

  事实上,上海“两会”前,民进市委文化出版传媒委员会副主任管国忠就写过“社情***”,呼吁有关部门重视:为什么他们都把家安在了上海,自己却要“走出去”搞事业?再怎么说,自己家的孩子跑去为别人家增光添彩,心里总归不好受。

  他说,更何况上海还曾是全国电影的重镇。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让这些“好孩子”回家。对上海制作电影有“四大”归纳——即大明星、大导演、大制作和大宣推,但实际影响和票房收益却没有那么“大”。《泰囧》和《快乐到家》的两个故事,一点“四大”的影子也没见到,却获得了“大票房”、“大口碑”。靠的是对“徐峥”和“傅华阳”的重视。

  怎么让“好孩子”回家?

  韩生说,上海文化高地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文化生态环境、事业成长环境正转移至北京。北京有40万“北漂”,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聚集,对城市地位有提升,也促进了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海近几年在这方面比较滞后,重心有所转移。

  他建议,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经济、商业、旅游各方面综合协作。“过于强调经济单一的指标,会忽视文化价值。”

  管国忠说,如果上海在搭建文化人才柔性流动平台,营造文化人才发展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再通过“绿色通道”解决用人机制和资金问题,把走出去的徐峥、宁财神们引回来,逐步修补因“走出去”形成的人才洼地。

  在1月26日的小组会议中,“徐峥之问”也一度引发话题。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祝君波说,上海电影、文学、艺术、出版诸方面的地位在全国下降,但上报的数字很喜人,值得深思。陈启伟委员给出了一条路径:文化发展要投钱,也要有文化生态环境,政府要研究对文化软件怎么投入,要有重点,不是撒胡椒面。

  [上影集团成功的启示]

  建产业链反哺上海电影

  在市政协委员、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裁任仲伦看来,“电影界本身是一个高度自由流动、自由组合的领域,上海籍艺术家在外省创作,外来艺术家在上海取得成功,已是常态。”

  任仲伦举例说,2006年,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在威尼斯得到金狮奖,这部电影就是上影集团主导投资和出品的,而贾樟柯本人也一直受上海的“照顾”。在《泰囧》创造神奇的同时,另外一部影片《十二生肖》同样得到了8亿多票房,而上影集团是主要投资和出品方。“香港人是不是也要问,成龙拍这部电影呢为什么没有香港投资呢?”

  任仲伦认为,《泰囧》瓦解了长期以来依赖大导演、大演员、大制作来支撑影市的观念。真正接地气、得民心的草根电影,同样能赢得观众。上海长期擅长现实主义与人文电影,现在需要花大力气研究类型化的商业电影。上影今年将推出的《神奇》、《五星上将》和《外滩后街》将是重要探索。

  在上影集团近10年的努力中,任仲伦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建立了完整的电影产业链,“在22个省市83个城市有我们244家影院,1173块银幕,去年170亿中国票房,我一个公司就做了17个亿,控制了院线,反过来对上海电影的推动会有更大支撑。”

  任仲伦说,目前上海正在抢占中国影业制高点。迪士尼、东方梦工厂落户,世界顶级电影集团都选择和上海本土力量合作。今后三五年,上海电影定会巨大发力,优秀人才集聚定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