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大电影节:电影的美食总汇

2013/1/28 12:36:41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北美最大的蒙特利尔电影节是“艺术电影的又一个集散地,也是中国影片重要的海外展示台”。去年和前年华语片在戛纳、柏林、威尼斯电影节集体“失宠”,甚至无一部入围主竞赛单元,就跟上述的“潜规则”有关。

  全球究竟有多少电影节?据欧美业界统计,大大小小的电影节电影奖总数2500多个,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另据一些电影网站的毛估,平场每天就有2个电影节举行。但是,经由权威的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联盟(英文缩写FIAPF,1933年成立,秘书处设在巴黎,由22个国家的25个国家级制片人协会组成,中国于1992年加入)批准认可(其审查的手续相当繁复)的“有质量的国际电影节”为55个。事实上,目前国际性的电影节有300多个。至于各国自已的电影节真是多如繁星,像德国就有80多个。

  上海国际电影节跻身A类

  FIAPF根据电影节的性质和功能将它们分为A、B、C、D四类,亦即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竞赛型专门类电影节、非竞赛型电影节、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属于A类的目前有12个,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B类的目前约25~30个,如意大利的国际体育电影节、法国的巴黎国际电影节、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科幻片电影节等;C类的目前约10~15个,如纽约电影节、伦敦电影节、香港电影节等;D类的数字不详,如柏林动画片电影节等。须指出的是12个A类电影节由于代表面广、参赛片多、权威性高,加上影响大,媒体和网络常常称它们为***,以示其水准之高,这也无可厚非。

  另一种分类只有3种类型,亦即:1、综合性国际电影节,目前有120多个,其特点是规模大,时间长,且各种类型的影片均可参赛或参映,除上述12个A类外,还有印度国际电影节、墨尔本国际电影节、爱丁堡国际电影节等。2、专业国际电影节,目前有150多个,特点是规模小,时间短(3~4天),且只放映某一专业题材或某一类型的影片,如丹麦的童话片电影节、德国的宗教电影节等。3、地区性国际电影节,目前有30多个,特点是规模大、小不等,展映的有某一地区、几个地区或某些国家的影片,如古巴举办的拉丁美洲新电影国际电影节、法国举办的南特三大洲电影节、北欧电影节、英联邦电影和电视节等。

  澳门国际电影节属于地区性国际电影节,虽然今年才办第3届,但是“软、硬件”十分完备,参照A类竞赛型的流程,设有多种单元和论坛,特别是有一个影视版权交易所配合市场展动作,加上“物华天宝”的美食与旅游等衬托,早已蜚声国际。

  对于中国电影“走出去”而言,上述各类电影节乃是展示的平台和进军的跳板。不论在哪一个电影节上获奖,都会提升中国电影的知名度。

  十二大电影节各有特色

  历史最悠久的威尼斯电影节:宗旨是“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偏重于参赛片的艺术性,上世纪50年代曾嘉奖黑泽明、萨-雷等亚洲电影大师,六七十年代又发掘一大批欧洲电影新秀,如弗-罗西(后来成为政治片巨匠)、吉-蓬提科沃(后来出任该电影节主席)、亚-克吕格(“新德国电影”代表人物)等。

  规模最大的戛纳电影节兼顾艺术和商业性,青睐好莱坞,所设的单元和奖项也最多,故评选的口味多元化,被褒扬的既有大师的精品(如鲁-维斯康蒂的《豹》),又有新人的创意新作(如雅-德米的《秋水伊人》)。

  每年最早开场的柏林电影节一向偏爱政治,在中德关系良好时期,《红高梁》、《图雅的婚事》等接连夺魁。

  东欧创设最早的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捷克)如同其奖座“水晶地球仪”那样,授奖于各国表现和平、幸福与自由等纯洁主题的影片。

  为纪念前苏联电影诞生60周年而设立的莫斯科电影节,授奖于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兼有的影片。

  被称为“西班牙国际电影节始祖”的圣赛巴斯蒂安电影节偏爱于西班牙语系影片,但近来也吸纳其他语系国家的影片。

  1946年创办的洛迦诺电影节在欧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仅次于威尼斯、戛纳和柏林电影节。

  非洲最大的电影节——开罗电影节一直是非洲影坛的嘉年华,也是中国电影的福地。

  亚洲最大的东京电影节以发掘新人和奖励青年导演为宗旨,现在转型。

  拉丁美洲最大的马塔布拉塔电影节“利用电影这一媒介展现拉美文化内涵”。

  北美最大的蒙特利尔电影节是“艺术电影的又一个集散地,也是中国影片重要的海外展示台”。

  已办了18年的上海电影节正聚集人气,但面临东京、釜山、曼谷等亚洲电影节的挑战,需要尽快定位,提高参赛片的准入门槛,把“亚洲新人奖”办得更好,再增设“新媒体电影节”等。

  绝大多数电影节都是“为艺术服务”的,基本上都是评选和褒奖艺术电影的。所以几十年来各大电影节遴选出来的影片(包括夺魁和获评委会奖等的影片)均为出类拔萃的佳作。而商业电影只是利用电影节来宣传推销。现在,由于电影极度商业化,电影节身不由已受到影响。例如商业片在电影节作全球首映的越来越多,新片推介会也越来越多,且其费用越来越高(在威尼斯电影节至少100万美元);又如为了吸引眼球,制造轰动,大批明星涌入电影节,他们走秀带出了“红地毯经济”。

  电影节评奖潜规则

  各大电影节评委会均由国际知名导演、演员、制片人、作家或学者等组成。尽管现在评委会的组成依旧,但在商业化和趋利性的浸淫下,许多奖都让人跌破眼镜。人们发现,大型国际电影节的评奖无异于美国奥斯卡奖,也存在着“潜规则”。

  其一是“东道国捷足先登”,二是“评委会主席一锤定音”。这两条“潜规则”在去年第63届戛纳电影节“演绎”得淋漓尽致。据载,早在电影节开幕前3天,一个“法国艺术与实验电影会员”代表大会在戛纳召开,与会的500多名发行人决定着所有参映片的命运,由他们安排它们何时、何处和多少天、多少场次放映。在角逐金棕榈奖的19部入围片中,至少有10部是法国投资的,15部是法国发行的。揭晓结果,法国片《神与人》获评委会大奖,法国女星朱丽叶-比诺什封影后。另外,“电影离不开政治,戛纳也不例外”(电影节艺术总监蒂-弗雷莫语)。俄罗斯的《毒太阳2》因今年是法俄文化年而入围,算作是“外交上照顾”,但导演尼-米哈尔科夫支持普京而不能得奖。《日照重庆》入围是向中国示好,让范冰冰大秀红地毯,因为她是“欧莱雅”代言人。至于泰国影片《记忆前世的人》夺魁,全靠评委会主席蒂姻-伯顿力挺:“像这种影片我以前从未见过,我觉得好像经历了一个罕见又奇异、美丽的梦。”他执导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跟该片属同一路风格。

  去年和前年华语片在戛纳、柏林、威尼斯电影节集体“失宠”,甚至无一部入围主竞赛单元,就跟上述的“潜规则”有关。另外,这三大电影节的商业色彩越来越浓厚。第65届戛纳电影节居然要求媒体采访布莱德-皮特20分钟就要支付2500欧元,电子媒体采访的价码还不一样。第69届威尼斯电影新任主席阿-巴贝拉打着“让电影节回归电影”旗号,大搞“威尼斯商人”的做法,例如恢复电影交易市场,网上点播入围影片需付费,将大赞助商的形象代言人塞进评委团等。

  2月7日将揭幕的柏林电影节邀请王家卫出任评委会主席。该电影节主席迪-科斯里克称这是因为“柏林电影节已成为展示当代中国电影的平台”。由此来看这次华语电影“擒熊”颇有希望。不过王家卫的风格特征在《花样年华》中呈现“安东尼奥式诗意”,在《蓝莓之夜》中“把叙事时间无限拉长”,以及在《一代宗师》中散发“存在主义式忧郁美学”,显然同许多已浸透好莱坞电影审美趣味的华语片格格不入。王家卫能否获得青睐?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