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
这不由让人想起韩寒来,当初很多“倒韩”的人说法也类似,说韩寒有炒作、代笔种种嫌疑,会害了广大青少年,所以必须打倒云云。其实跟“新闻系学生”一样,“广大青少年”也有分辨的能力,也会在成长中不断成熟,自作多情地去代表他们,实在没有必要。
当然了,很多人也不见得真是为下一代着想,“未成年人”这类概念往往只是一种武器或者挡箭牌。“砍柴”运动似乎也可以这么理解,在《看见》大卖时来攻击柴静,很容易被人说成“红眼病”,但要不说又实在按捺不住,于是将“保护学生”大旗一打,马上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这就像“倒韩”运动中,很多人的初衷也并不是为了保护青少年一样。
两相对比,“砍柴”与“倒韩”颇有相似之处,比如说柴静“演”、韩寒“骗”,都是给人安上不诚实的罪名;提柴静的私生活,扯韩寒的前女友,都是“从作风上把人搞臭”;而攻击派和力挺派激烈交火,最后都各自抱团取暖形成两大阵营等等。有意的学者不妨多多留心,说不定能做成一个颇有意思的社会心理学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