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成逆流好剧 朴实诠释北京精神

2013/2/20 20:06:31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全家福》以一曲字正腔圆的京韵大鼓拉开序幕,故事的主角是一群住在四合院的普通小工业者,充满了小胡同的市井气息。在北京解放前后的变化中,这两个人物的出身、家庭、命运都更极具典型性,小工业者成为文化电视剧的主角,实属珍稀。

《全家福》海报

《全家福》海报

《全家福》讲述了北京四合院里的故事

《全家福》讲述了北京四合院里的故事

  秦海璐、吴刚领衔主演《全家福》剧中展示了中国不同阶段的历史事件小手工业者成为故事的主角  女物娱乐讯 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浙江华策影视、北京天星亿源影视等联合出品的平民生活史诗《全家福》本周四晚将在央视一套黄金档上演大结局。2月19日,电视剧《全家福》在北京召开了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这是一部兼具商业和艺术价值的电视剧优秀作品。

  诠释“北京精神”

  《全家福》剧集时间跨度大,无论是演员表演还是剧组创作都面临很大的挑战。全剧京味十足,将人情世故演绎得十分真切,从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里渗透出充满精气神的普世价值观,也充分体现了“北京精神”。

  作为一部温情的家庭大剧,《全家福》跨越解放北平、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右派平反、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等重大历史阶段和事件,彰显出厚重的史诗风范。剧中没有直接描述这些历史事件,而是将其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变迁之中,使全剧富有时代感又不失细腻。

  由于解放军兵临城下,富家老太太人去楼空。为了还老板工钱,王满堂不惜去借高利贷,那份正气与担当令人敬重。他说:“无论多难,只要手艺在,我们就饿不死!”老一辈手艺人的人格魅力跃然荧屏之上。风水先生萧益土为人不羁,但当金二向王满堂逼债时,他却挺身而出,还为古建队出谋划策,兄弟义气感人肺腑。王满堂等历代中国古建工匠恪守的第一行业准则是“只有横平竖直,讲方圆讲规矩,盖的房才能千年不倒”。建筑,做人,都是同理。但这条王满堂最看重的价值观却一次次被被扭曲、颠覆,到了中国古建事业空前繁荣的市场时代,王满堂的孙子为了多挣钱居然盖塌了房,丢尽了老人的脸面。“讲规矩”正是本剧的核心立意和现实意义所在。

  商业与艺术的统一

  专家认为,《全家福》努力追求商业与艺术价值的统一,不说教、不说空话,在潜心创作艺术人物和剧情中平衡着二者的关系。秦海璐、吴刚等演员的加盟和家长里短的现实剧情都让观众喜欢看,也看得进去,以琐碎的小事反映大主题,朴实无华又不失风趣幽默,巧妙细致地展现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能让观众感同身受。剧中,几代北京人纷纷扰扰的人生如一幅历史画卷般徐徐展开,平凡人的普通生活随着历史的变迁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鲜活的人物性格搭配有声有色的生活成就了别样丰富的剧情,皇城文化与平民文化相互交映。

  《全家福》以一曲字正腔圆的京韵大鼓拉开序幕,故事的主角是一群住在四合院的普通小工业者,充满了小胡同的市井气息。“讲究”是皇城文化的主要特点,《全家福》中,风水先生、吕记、木材厂老板个个都很有讲究:盖亭子得用千年不朽的金丝楠;同样是泥瓦匠,穿得起黑色、衣服上不沾油漆和泥灰的才能称“爷”;王满堂出门穿的袍子一定顺溜平整;周大夫客居四合院,却非要花钱买从玉泉山上挑下来的矿泉水。

  剧中一些庞大的建筑场面(如天安门、大会堂工地等)必须使用数字特技手段,而演员在表演古建工人的劳作时也必须提前进行专业的培训。场景布置、道具制作等都要准确表现出古建行业和北京老百姓生活的韵味,这在当下的影视剧创作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不矫情不做作不狗血

  近年来,各类古装剧、婆媳剧充斥荧屏,跟风现象十分严重。《全家福》却以故事取胜,以温情动人,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哗众取宠和刻意迎合,十分接地气。

  《全家福》在叙事上不刻意制造悬念和冲突,展示了北京普通市民在历史变革下的平凡生活,吴刚和秦海璐满口京片子,但不是高昂的“话剧腔”,也不是圆润的“播音腔”,而是普通市民的“生活腔”。吴刚主演的王满堂有一技之长,是古建筑行业中的顶尖儿人物,有自己的建筑队“王记”,还有乡下大老婆与北京城的大妞,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城市小工业者;秦海璐主演的刘姐是个佣人,属于大都市里的平民,青年丧夫,靠救济和帮佣为生。解放后,王满堂作为工人阶级加入了国家机构;刘姐则翻身做了主人,当了灯盏九号院的街道组长,并负责看管国民党军医出身的周大夫。在北京解放前后的变化中,这两个人物的出身、家庭、命运都更极具典型性,小工业者成为文化电视剧的主角,实属珍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