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八一电影制片厂于3月5日推出最新影片——《雷锋的微笑》,而这一天恰是“学雷锋纪念日”5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重拍雷锋故事,从全新的角度诠释雷锋,并着墨于青春期的雷锋不为人知的懵懂感情片段。
据了解,八一主创人员在研究雷锋的故事以及旧物的时候,发现雷锋的大部分照片上都带着浅浅的笑容,感觉雷锋是一个十分可爱阳光的小伙子。只有灵魂纯净的人才能有如此纯真的笑容。雷锋的这一笑,温暖了人心五十年,雷锋的精神,也传承了五十年,因此他们将影片命名为《雷锋的微笑》。
爱笑的雷锋 友情式的爱情
雷锋,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战士,一个曾经被人们神话,被定义为一个概念化、脸谱化的样板。对于雷锋角色的定位,影片《雷锋的微笑》导演张玉中却有着不一样的见解。他认为,雷锋首先是个人,他虽然有被树立的成分,但他是个真实的、有感情的、有思想的独立存在的人,他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关于这部影片就要真真实实地来表现雷锋这个“人”,而不是去标榜雷锋这个“楷模”,这个“英雄”。因此,在影片中并没有回避雷锋青春期面对个人情感的问题,为的就是要将一个真实的雷锋、鲜活的雷锋呈现给观众。
据剧组主创人员介绍,影片中雷锋的恋情是有依据可考的,虽然加入了一些艺术加工,但并非凭空杜撰,对原型的尊重度很高。片中部分人物的名字基本依据原名而来,有的根据原名做适当的修改。比如,为雷锋拍摄照的摄影师本是两个人,张峻和季增,在影片中被设计为一个名叫张季的人,合用了二人的名字;再比如,雷锋的“女朋友”原名王佩玲,笔名黄丽,在影片中两个姓氏刚好被倒过来使用,黄佩玲,笔名王丽。影片虽然包含雷锋恋情的片段,但也只是为丰满雷锋的人物形象,并未做大篇幅着墨渲染,有所留白,供观众自行想象。
“那个时期,雷锋懵懂的感情不能算是恋情,只能说是‘友情式的爱情’,是很纯真和美好的”,张玉中导演如是说。
真实历史:一本书结下姐弟情
革命时期的爱情有时候源于一封信,有时候源于一本书,而雷锋的恋情也是因为一本书而结缘。
那是1958年2月,王佩玲从望城县坪塘供销社下放到团山湖农场劳动,刚好看到雷锋(当时名叫雷正兴)正捧着一本书,边走边看。平时也喜欢读书的王佩玲禁不住好奇的喊了雷锋一声,回应她的是一脸爽朗的笑容。于是,二人就算相识了,王佩玲经常找雷锋借书看,自此他们便成为了好朋友,并以“小雷”和“王姐”互称。
让人想不到的是,雷锋的日记也是由这段感情引出。日记本是雷锋首先送给王佩玲的,在笔记本中夹着一张他的全身照片,这个笔记本以及照片至今仍珍藏在望城雷锋博物馆里。后来雷锋和王佩玲通信被发现,恋情曝光,事后王佩玲便玩笑说要雷锋帮忙取个假名字,雷锋便给她起了个笔名叫黄丽,“王”“黄”同音,“丽”为美丽的意思。而后来最为知名的《雷锋日记》,就是用这个名为“黄丽”的女子,赠送给雷锋的烫金塑套笔记本来书写的。该笔记本目前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笔记本的前面是黄丽写给雷锋的赠言,就是这篇简短的赠言,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成为了雷锋生命历程中无法破解的谜。
《雷锋的微笑》重新解析雷锋
说起来,八一电影制片厂与雷锋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其实,早在196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就已经拍摄过雷锋题材的电影——《雷锋》,《雷锋的微笑》是八一厂第三次以雷锋为原型的电影。导演张玉中试图以全新的视角为观众解读一个不一样的雷锋,脱下雷锋“英雄”的光鲜外衣,将雷锋以一个特殊时代里不断进步和成长的普通青年形象呈现:选取了很多雷锋的第一次,不掩盖这个青年所犯的错误,不避讳这个青年懵懂的恋情,不回避这个青年摆拍的争论。
在这个物质过剩、精神贫乏的现代社会,《雷锋的微笑》给了观众一个接地气的、鲜活的雷锋形象。虽然有关雷锋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但这部影片绝不是简单的炒剩饭,也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用心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从没有看到过的雷锋,不仅在视觉上耳目一新,更让观众重读雷锋,在心灵上经过一重新的洗礼。张玉中说:“雷锋用22岁的生命践行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并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定格为永恒。雷锋很伟大,又很简单、很平凡,他是一个懂得舍弃的人。我们选择在今年3月5日公映,就是希望在这个春天里,为那些追求纯粹、高尚的人们传递温情,传送感恩,传播精神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