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成功:配乐不是电影的边角料

2013/3/8 9:36:5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电影《悲惨世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算作音乐的胜利。由此可见,优秀的音乐人未必能创作出优秀的电影音乐,电影配乐所需要的是一个专业的团队,既懂音乐又懂画面表达,要有全面的艺术素养。

  电影《悲惨世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算作音乐的胜利。它翻拍自一个已上演近30年的成熟音乐剧,优美的旋律加之细腻的表演,才使得这个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依然能唤起观众的共鸣与感动。

  在众多艺术形式中,音乐几乎可说是最能直抒胸臆的,所以很多又演戏又唱歌的歌手都曾说过,还是唱歌更能表达真实的自己。放到电影中,音乐的这种作用尤为明显,不管人物面临欢乐还是痛苦,一段合适的配乐都能放大他的心情,让银幕之外的我们可以感同身受。就像在《悲惨世界》中,如果没有那几句深情的咏叹,而仅靠演员的表情和神态,观众显然无法深切体会到冉阿让对小珂赛特的慈爱之情。

  优秀的电影配乐还可以成为电影的标志,乃至拥有独立于电影之外的生命力,比如《007》、《碟中谍》、《星球大战》,当熟悉的主题音乐响起,即便没有画面的映衬,也一样能让影迷们热血沸腾,让彼时彼刻的场景瞬间再现于脑海之中。《我心永恒》、《Skyfall》等主题歌则在深化了电影感染力的同时,又借助电影的传播成为传唱金曲,实现了电影和音乐的双赢。

  当我们把目光放回到国内,看到的却是一片惨淡,不要说《悲惨世界》这样的音乐电影极其罕见,就连能传唱开来的主题歌都寥寥无几。除了冯小刚早期作品中由孙楠演唱的几首歌广受欢迎之外,近年来基本没有再出现什么能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主题歌。像《花样年华》里那一段段与电影氛围极为契合因而为人称道的慵懒华尔兹,也并非国人所创,它来自日本配乐大师梅林茂。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国产电影中,电影配乐的投入通常只占整体成本的1%,仅为好莱坞的1/8,而在1994年到2012年近20年间的数千部国产电影中,出品过原声大碟的电影只有区区53部。显而易见,在中国,电影配乐远远没有得到它所应得的重视。

  按照常规,配乐者应该从电影筹备阶段就参与其中,全面把握剧本的精髓,熟知导演的剪辑习惯和画面语言,才能使音乐成为电影最好的补充和点缀,正如约翰·威廉姆斯之于斯皮尔伯格,久石让之于宫崎骏,二者相辅相成。

  我们的配乐操作过程却大大简化,据业内人士讲,国内惯常的做法是等电影拍完了,导演找些时下比较红的音乐人介绍介绍剧情或看看片花,说说自己需要几首曲子,大概是什么风格。音乐人不用多费脑子去体会影片的意境,只需奉旨填词闭门造车,花上几天工夫把活儿一交就万事大吉了。

  于是音乐与电影两张皮的情况比比皆是,就算是很有水平的音乐人,就算是一首还不错的歌,如果没能很好地贴合电影的主题与诉求,也很难打动人心。以《十二生肖》为例,成龙找到周华健和王力宏来写插曲,两位都是华语歌坛的实力派,作品也不失水准,可是看过电影的人却没几个能记住里面的歌,就是因为歌曲与电影几无交集。

  由此可见,优秀的音乐人未必能创作出优秀的电影音乐,电影配乐所需要的是一个专业的团队,既懂音乐又懂画面表达,要有全面的艺术素养。但是因为不受重视、报酬偏低,这样的专业人才根本没有得以培养的土壤。在国内电影界求快不求精的浮躁风气之下,甚至一些愿意去认真研究一部电影再据以创作的音乐人,都因需要较长时间去打磨而被失去耐心的导演所弃用,久而久之,人家也就不愿再花这个心思了。

  国内找不到合适的配乐人才,个别有艺术追求的导演只好去重金聘请国外的大师和团队。这又进一步提高了精良的电影配乐所需要的成本,导致业内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更不愿意在这上面烧钱,配乐也就愈加不受重视,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一个导演若没有足够的艺术品位和人文情怀拍出一部好电影的话,显然他也没有能力去提高配乐的水准,配乐也就只能沦为影视的边角料。只有中国电影界的素养有了整体提升,我们才有可能期望电影配乐的春天。文/本报记者 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