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片不能忽略接地气

2013/3/13 11:36:4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霍建起的《萧红》正在上映,许鞍华正在拍摄的《黄金年代》实则又一部“萧红传”。”  在电影《萧红》立项后,华谊兄弟和香港导演许鞍华等都有意向拍摄这部影片,最后制片方决定交由北京唐德国际电影公司合作拍摄。

  霍建起的《萧红》正在上映,许鞍华正在拍摄的《黄金年代》实则又一部“萧红传”。2013年,萧红很红,但要拍摄一部人物传记《萧红》,相信任何一个看到这个项目的投资人,都会三思而后行。截至3月10日,《萧红》收获386万票房,其在西安、上海等各大城市命运同样多舛,惨遭“影院一日游”待遇。市场并不待见,为何一向逐利的电影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推着萧红走上银幕的有三个原因:有一个成熟的时机,有一群有文艺情怀的人,有一个地方的推进。

  地方推进 黑龙江欲推萧红做文化名片

  今年是著名女作家萧红诞辰100周年,时机成熟。而电影《萧红》上映,黑龙江当地专家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让人们知道中国有个哈尔滨,世界有条呼兰河,黑龙江出过一个伟大的作家,她叫萧红。以后人们提到哈尔滨,不仅有赵一曼、伍连德,还有萧红。《萧红》的编剧及制片人乙福海表示,“萧红的传记约有70多部,黑龙江呼兰本地也有人写了影视剧本,听说有六七百个,上世纪80年代著名剧作家白桦也曾写过《萧红传》。”对他们来说,拍摄萧红的文化意义大于商业意义。对于黑龙江来说,文化名人萧红是得天独厚的资源,被认为是一张黑土地标志性的文化名片。把其搬上银幕,自然也成为一个地方文化兴省的必然。

  除了要打出地方文化名片,大家如此迷恋萧红,还因为萧红的人生很传奇。在得到了萧红的侄子张抗同意后,乙福海开始工作,他从萧红的情感入手,“把萧红的情感写出来,浓缩女作家悲壮的人生,让观影的90后知晓她的创作生涯、人生轨迹和反叛性格,把她的形象搬上大银幕,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北作家,这才是我电影创作的初衷。”

  饰演萧红的宋佳也说,“萧红是一个文艺女作家,同样很执着,性格上很强势,内心也很纠结,她只活到31岁,却留下了传奇的人生。电影更侧重感性,情感戏也会更多。”

  文艺情怀 许鞍华被萧红打动

  西影青年导演石磊介绍,“拍摄女性人物传记,前提是对方是个名女人,声名显赫,最好已经过世。这些女人很传奇,或者坎坷,但她们永远有对自由的向往,却又在捍卫如影相随的孤独,她们灵魂中的坚强,直到最终付出生命,令人唏嘘。”

  在电影《萧红》立项后,华谊兄弟和香港导演许鞍华等都有意向拍摄这部影片,最后制片方决定交由北京唐德国际电影公司合作拍摄。

  乙福海说,因为唐德公司提出,能导这部影片的只有李安和霍建起两位知名导演,“霍建起曾在佳木斯附近下乡,工作后又到鹤岗实习过,他拍的《那人那山那狗》、《生活秀》等影片很唯美,作品在艺术上把握不错,描写情感也很拿手,让人感到放心。”与此同时,许鞍华的《黄金年代》说的也是萧红,起初她看过《萧红》的剧本,被萧红的经历所打动,最终决定另起炉灶,拍摄同题材影片。而许鞍华之前的代表作《半生缘》、《倾城之恋》等,也可以看出导演本身就是非常具有文艺情怀的。

  人物传记片为何市场屡遭冷遇?不能只抒发情感而忽略接地气

  2013年的春天,女性人物传记片异军突起,《铁娘子》和《萧红》一同出现在今年3月的档期里。细数女性人物传记电影,《铁娘子》在全球票房过亿,但在中国,上映三天仅收386万票房。而《萧红》的票房也非常惨淡。而之前即使《竞雄女侠·秋瑾》中秋瑾耍枪弄剑,票房也惨得不到百万。

  记者从东北同行处获知,其实《萧红》在东北还是很热的,因为哈尔滨是萧红的故乡,影片3月8日上映,哈尔滨多家影城就提前预售电影票,首日已经全部预售完毕。但该片在全国其他很多城市都是一日游待遇。3月9日,记者调查西安一些影院,已经寻不到《萧红》的身影了。

  为什么市场不待见?记者昨日采访影评人冯利军,他指出:“不止女性传记,去年《钱学森》的票房也不好。那么传记电影的市场在哪里?我觉得受众群定位一定要准确,关注传记电影的观众一定是对这个人物非常感兴趣的一类人,《叶问》当年票房就很好,武侠迷贡献了很多票房,《时尚先锋香奈儿》当时票房也不错,就是很多品牌控、时尚迷贡献了票房。”不过,冯利军表示,市场与艺术不能兼得,很多传记电影既没票房也没艺术性,但也有很多传记电影艺术性非常强,即使票房不济,但囊括很多奖项,也为创作者赚得了圈中地位。2000年之后的9位奥斯卡影后中,有6人是出演女性传记片中的真人角色,传记片成了驶向影后的最佳捷径。因此拍好人物传记,对于电影人来说,都是有得有失。

  而传记电影还有个特点是容易受到主人公后人的抗议,《霍元甲》、《竞雄女侠·秋瑾》,都被其原型主人公后人抗议过。毕竟有人物原型,这多少也增加了传记电影拍摄的难度。而陈凯歌的《梅兰芳》虽然票房不错,但也没讨到多少好,被外界指责是受到梅兰芳后人的影响。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唐爱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