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独立音乐乐队有三十几支,主要有三类人群:把音乐玩成职业的独立音乐人、热爱音乐的上班族、大学生乐队。把独立音乐玩成职业的独立音乐人,类似于自由撰稿人,听上去是个羡煞旁人的职业,但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杭州独立音乐圈不算太大,大都相互熟悉,每年各自都会有巡演和杭州本土的专场演出以及获得一些音乐节的邀请。他们的宣传和推广途径一般以网络为主,豆瓣网是他们的根据地。独立音乐人的演出场地一般以酒吧、咖啡馆、大学校园为主。杭州的酒球会酒吧是众多独立音乐人首选的演出场地。
杭州是一座生活节奏比较慢的城市,因为音乐创作需要相对安静和放松的状态,所以杭州很适合独立音乐人的成长。接受本刊采访的几位独立音乐人也表示,虽然杭州独立音乐没有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种类繁多,环境也相对不够成熟,但杭州独立音乐人都比较有耐心,更能纯粹地去做自己喜欢的音乐,目前还没有出现一种杭州范儿的音乐,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在杭州做独立音乐的人,一般不会那么急功近利,乐队不会给厂牌那么多压力,有好的机会厂牌也会极力为乐队争取,但也需要乐队拿出自己好的作品来才行。
目前,在杭州除了比较活跃的独立音乐人以外,还有一些比较低调的厉害角色,他们的作品更为小众,受众面更窄。对于独立音乐人而言,创作没有好坏,只是适不适应市场,但非职业的独立音乐人是不需要考虑市场的,他们只管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他们想表达的东西,独立、独特。
独立音乐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小众的音乐,受众群体相对较窄。但随着人们越来越难以满足的精神需求,独立音乐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尤其深受青年人的追捧。每年的迷笛音乐节上,都会聚集数十万来自各地(包括国外)的年轻人,音乐节成了年轻人狂欢的圣地,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当年的乌托邦时代。
杭州是一座具有人文情怀的城市,有情怀的城市总能包容各种文化,也正是多元的文化体现了她的情怀。千百年来,这座城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人们爱在这里赏花弄月,附庸风雅,因为总能在蓦然回首之处寻到她的与众不同和美妙之处,她也总会在某个街头巷尾为不同文化留有一席之地。
树
树乐队是一支职业独立音乐乐队,也是杭州具有代表性的一支独立音乐乐队。树乐队是许钧先生初到杭州时和朋友尝试组建了“梵天”“悟空先生””“耳朵树”几支不同风格的乐队后,在2010年以个人名义成立的一支乐队。据许钧先生说,他当年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来到了杭州,醒来之后,他就一张火车票来到了杭州,而后就扎根在这座城市潜心做独立音乐,并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约定好的地方与许先生碰面,他出来接应我时,见我戴了个五星帽,他咧着嘴向我敬了个礼,完全没有所谓杭州独立摇滚代表性人物的架子。他的行头也很有范儿,戴着一顶鸭舌帽,圆润的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左边厚厚的耳垂上夹着两块黑色的弹片耳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总是忍不住要去拨弄两下他的吉他。
每一个独立音乐人的道路都不平坦,许钧先生也不例外。对于那些听上去蛮有励志色彩的陈年往事,许钧先生每次在接受采访时,只要记者问到,他都会很认真地一五一十回答出来,不厌其烦。他自己也笑称,***只有一个,我只能那么回答,每次回答不一样的话我就得撒谎了。
如今作为一名职业独立音乐人,许钧先生说自己并没有因此而觉得不快乐,还是像以前一样,在喜欢的城市(杭州),做自己喜欢的音乐,每年都会有乐队巡演、参加音乐节、不定期发布新专辑等,并且现在在物质方面也比以前好很多。他想和所有朋友分享,独立音乐这条路不好走,但既然选择了,就勇敢地走下去吧,未来总是充满希望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许钧先生说现在自己已经沉淀下来了,比较淡定,在音乐方面,风格比较温暖和积极,但也不排除什么时候出一张很另类的专辑,因为独立音乐就应该不断地创新和改变。
MLGB唱片
MLGB独立厂牌成立于2002年,旗下目前有8支乐队,风格以传统摇滚为主,乐队成员大都以热爱独立音乐的上班族为主。具有代表性的乐队是“板砖乐队”和“与人乐队”,这两支乐队在杭州是比较知名的乐队,资历最深,成立最久,算得上是杭州最早一批独立音乐乐队。其风格以调侃、批判、自嘲为主。厂牌目前也带了一些比较年轻的新乐队。
“板砖乐队”在自我简介里这么形容自己:
自2001年组建以来,以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乐队特有的敏锐和真诚,深入洞见了缔造这个伟大时代的真正力量:基层下岗人民的痛苦与欢乐。
繁华的水泥森林与人民空洞的内心的碰撞,这是来自漫天冰雪与杨柳春风的亲密融合,这是伟大的新新时代杭州乡下的愤怒青年光彩照人的感情历程和光辉道路。
并自嘲道:在当今国际唱片业中,除了PolyGram(宝丽金)、Warner(华纳)、EMI、BMG和SONY五大国际集团外,还存在着一些中小型的独立唱片公司,MLGB唱片便是其中非常独特的一个。
相比“板砖乐队”,“与人乐队”更具有自嘲和调侃精神,其新专辑“浴室拘禁”,歌词大都是在调侃经典和流行文化,有点儿串烧的感觉,颇具黑色幽默的精神。
这两支乐队是不折不扣的地下音乐,乐队成员平时都是上班族,见缝插针地进行各地巡演,偶尔做个小专场。因为热爱,一直在独立音乐的道路上乐此不疲。
厂牌负责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丝毫不掩盖自己的不耐烦:你们没必要老写搞地下摇滚的是干什么事的,做什么工作的,这些都是隐私。我们接受采访不能老跟像是接受调查户口似的,我们没什么高深的音乐理想、梦想啊什么的,有什么想表达的都在音乐里了,音乐就是我们的武器,至于其他都是假大空。
从他们的音乐中,我联想到了台湾媒体人张铁志的《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和《时代的噪音》。他们直白通俗地唱出心中的不满和愤慨,或许热血的青春中分泌过剩的荷尔蒙只能在摇滚乐中才能找到一丝出口。文人的笔墨很难描写出摇滚乐的所谓真谛和意义,这些笔墨在摇滚乐中挥洒汗水的他们看来可能是无趣的、滑稽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毕竟他们比文人们离摇滚乐更近一点儿。
迷路手册
迷路手册是一个以电子音乐为主的独立厂牌,成立于2009年年底,旗下目前有十支乐队,乐队组成以大学生为主。他们的音乐风格更为小众,更为独立。厂牌负责人陈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研究生、艺术工作者和音乐制作人。陈先生说他们只作歌给不满足的人。
陈先生对杭州独立音乐有自己的见解。
1.什么是所谓的独立?我想就是自己的音乐和乐队互为代表,我来造两个句子,“×××,他们玩punk的,玩sum41”的,或者是“树的风格?说像谁也说不上,那就是很‘树’就对了”,大概就是这样。
2.我个人喜欢把听歌分成两种状态,一种是用来不过脑的听,一种是用来过脑的听。
所谓不过脑的听,就比如在网上打游戏,我需要弄些歌,可以哼哼,缓解一下紧张的神经,这种歌一般是流行歌曲、欢快歌曲、高音质歌曲,最典范的是农业dj嗨曲,他们的特点是不给听的人灌输信息,听着不累,适合重复,朗朗上口,这些歌曲几乎是劳作的伴随产物,十分有意义,十分伟大。
所谓过脑的听,包括闭上眼睛戴上耳机听,凝视舞台上的人时听,对某个乐队和风格做过功课后的仔细听,这类的歌往往带有一定的信息量,所以其中的一些歌曲并不是每个人一听就觉得很舒适的,因为他可能故意没有选取大家都喜欢的作曲模版,也可能他触及了听众脑海以外的部位。这类歌曲往往倾注了作曲者大量的心血和情感,聆听的时候往往需要多一点点耐心,一个适合的环境,一个适合的气氛,或者一些背景知识,而且往往听完会有点累,其中有些优秀的作品是非常不适合重复听和平时听的,因为你听进去了(一遍),满足了。
我突然想到了个比喻,当我听到有人说中国话的时候,容易接受,我会讨论,会共鸣,会批评人家的发音,会选择里面的病句吐槽,这好比听流行歌曲;当我听到一个人说一种完全没有听过的语言的时候,我会听不懂,可能不耐烦,厌恶,离场,这好比听一些独立音乐。
但是我想说的是,你可以摇摇头说不喜欢,但是你可能不太应该觉得人家“发音”是不对。
3.我曾经演出的时候被台下的人说“这个人太自我了”,我一直在琢磨,这个说法有悖论,如果我专门演一首歌,让那个人觉得好,是不是也是满足了“他的自我”,在场旁边的人的“自我”怎么办,我不可能同时满足,我也不认识他,既然每个听众的“自我”都是平等的,那么音乐人在认真写歌的时候,最负责任的做法,就是“自我”。
4.杭州是一个有耐心的城市,目前还没有完全变成街上“竞走”的城市,这里是文人墨客的书房,是中国噪音的基地,绝对是好东西滋长的温床,我觉得优秀的杭州音乐人做出来的东西的确“不跟风”。
5.我觉得独立音乐从一开始就别觉得自己要让大家都接受,15%已经非常不错了。
6.杭州其实尤其感谢像“树”这样的乐队,让我们看到了对音乐的执着,确实像树一样,扎根,生长,不浮躁。现在这个全民音乐人的时代,有个电脑就可以是音乐人,随便拉几个预设就能有一个好听的半成品,然后自我满足地发表炫耀,但是每次想到它,就会觉得应该三思,真正做音乐绝对不是拿起乐器玩玩闹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