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倡导小题大作 李安热鼓舞人心

2013/3/26 18:36:37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台北电影委员会总监饶紫娟透露,三年前她曾陪同李安在台湾看景,走访电脑公司、木栅动物园等。台湾近年先后出现《鸡排英雄》、《阵头》等强调“台味”的电影,虽然有些片子被视为“电视化”作品,但票房成绩亮眼。

又一部“台湾神话”

又一部“台湾神话”

侯季然作品

侯季然作品

  没有什么比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次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更令台湾电影人为之振奋的事了。近日在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展会上,台湾电影的展台上“寻找下一个李安”的宣传照特别惹眼。今年是台湾电影前去香港参展人次最多的一年,共有7部影片参加本届影视展,其中《女朋友。男朋友》《南方小羊牧场》《甜·秘密》《逆光飞翔》等4部影片入围本届亚洲电影大奖,《明天记得爱上我》《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阿嬷的梦中情人》等入选其他不同单元,两个入围创投会的项目分别为《哈特清洁公司》及动画电影《十兄弟》。

  近年来台湾电影涌现出的新人新作不断,台北电影委员会总监饶紫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台湾导演的代系“换血”是近年来台湾电影“直线反弹”的重要因素。台湾新一代电影人似乎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出路——贴近民众,关注面多元化,展现出台湾电影“小题、大作”的能力。下一个李安或可以预见。

  “李安热”鼓舞人心

  李安的成功之所以让台湾如此着迷,除了李安生在台湾、长在台湾、去了他乡仍念念不忘台湾外,应该也和《少年派》主要在台湾拍摄,可能为台湾带来难以预测的商机和电影业的再兴,让大家充满无限想像和期待有关。

  台北电影委员会总监饶紫娟透露,三年前她曾陪同李安在台湾看景,走访电脑公司、木栅动物园等。她说:“李安曾表示,台湾的动画很强,但是视效很弱。”于是通过《少年派》的拍摄台湾电影从业人员有机会亲身参与(在台拍摄期间,剧组共767人,其中449人来自台湾)、感受好莱坞专业严谨的拍片模式。不过她也很清楚,《少年派》是台湾电影产业花费10年、20年努力也无法复制的高塔,李安给予台湾电影最大的鼓舞在于“给了很好的典范”,“他的作品寻求到人类的共通性,也给新一代年轻导演期待,台湾的电影人不再是看着自己的肚脐眼说故事。”

  曾几何时,台湾电影成了“艺术闷片”的代名词,或许能叫好,但肯定不叫座。199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衰退,以及台湾电影市场解除引进片限制,但对本土电影又无任何保护措施,好莱坞电影便长驱直入一统天下。从1994年起,好莱坞电影便占据90%以上的台湾电影市场份额。2000年后,台湾电影年产量大多徘徊在10部左右,所占市场份额最惨不忍睹的时候甚至只有0.1%。当时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等导演的电影虽然屡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但却缺乏本土票房的支持。侯孝贤不无凄怆地自嘲,“台湾电影就是我和杨德昌搞死的。”

  2008年,魏德圣的《海角七号》横空出世,吹响了台湾电影复兴的号角。这部电影创造了5.3亿元新台币(约合1.1亿元人民币)的台湾影片本土票房纪录。2010年,钮承泽导演的《艋舺》继续跟进,获得2.5亿元新台币(约合6250万元人民币)票房。2011年,叶天伦导演的《鸡排英雄》、林育贤导演的《翻滚吧!阿信》、九把刀导演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魏德圣导演的《赛德克·巴莱》,都打败了同档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据饶紫娟总监透露,去年台湾票房总收入50亿元新台币,其中本土电影占了12亿,本土市场所占份额高涨到24%。

  台湾电影除了在票房上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一批青年导演集体登上舞台。魏德圣、钮承泽、林书宇、林育贤、九把刀、陈正道、叶天伦、戴立忍等,开始走出侯孝贤、杨德昌等上一代导演的阴影,绽放出自己的光彩。新一代的台湾导演不再将主要兴趣放在海外影展,而是关注本土、关注自身进行创作。饶紫娟总监说:“我们也累积了十年,台湾的变化也很大。台湾电影之所以能够起死回生,是因为新导演贴近民众,贴近自己的成长,所以才能把失去的观众,重新找回来。”

  《大尾鲈鳗》的启示

  今年年初,又一部“本土神片”《大尾鲈鳗》创下台片新纪录,16天破3亿元新台币票房,打破去年《阵头》45天卖3亿多元新台币的纪录,台湾中南部戏院更热卖到出现“站票”及“板凳票”盛况。该片亦超过目前台片票房冠、亚军《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的同期表现,目前总票房超过4.1亿元新台币。《大尾鲈鳗》是圈内地位显赫的大牌艺人“推手”邱瓈宽的导演处女作。邱瓈宽曾经是王菲、那英的经纪人,人称“宽姐”,早年她曾跟随朱延平导演拍戏,从场记做起。近日在香港电影节的台湾酒会上,“宽导”自嘲现在终于名副其实地成为“亿元俱乐部”的导演,过去的她只有“失忆和回忆”。

  台湾近年先后出现《鸡排英雄》、《阵头》等强调“台味”的电影,虽然有些片子被视为“电视化”作品,但票房成绩亮眼。《大尾鲈鳗》也是一部相当台湾的电影。该片讲述猪哥亮扮演的乡下摄影师意外成为黑帮老大的故事,因为黑帮也要国际化、企业化,所以老大取了个英文名“David Loman(台语:大尾鲈鳗)”。虽然片中有杨佑宁、郭采洁这样被年轻观众喜欢的演员,但真正的招牌却是猪哥亮、素珠这些台湾演艺圈的资深前辈。尤其是猪哥亮,他是1970年代的秀场巨星,1990年代因为躲避赌债而销声匿迹,2009年复出后依然大受欢迎。他的表演、主持风格十分草根,台味十足,各种台语俚语信手拈来。《大尾鲈鳗》的本土台湾味及俚俗语生荤不忌的喜剧台词,深获观众欢迎,迅速流行。

  饶紫娟指出,《大尾鲈鳗》创下惊人票房给台湾电影人最佳的启示是台湾电影积极与外界合作的同时,不该放弃本土市场,“此前的台湾影片,台北市的票房占全台票房的90%,但是今年的《大尾鲈鳗》改变了这个格局,这个题材在台湾中南部更受欢迎,是台北市票房的3倍。我们原本以为台湾内需市场狭小,其实它有更大的潜能空间,《大尾鲈鳗》把一些不看台湾电影的观众也拉进了影院,40岁以上的观众如今也被《大尾鲈鳗》‘感召’了。这个基层、素朴或者不登大雅之堂的市场,是不是我们要鼓励开拓的对象?我们希望台湾出现许多《少年派》等级的电影,但是在这个理想达成之前,我们先让本土电影市场有喂饱自己的机会。”

  邱瓈宽向记者透露该片目前已经在大陆送审。由于片中粗口太多,该片在台湾只能以辅导级(未满12岁儿童不得观赏)上映。宽导说:“希望大家不要把焦点只放在话脏不脏,我的想法是要真实地呈现某些台湾草根性比较强的小人物。”《大尾鲈鳗》是否会与此前众多台湾电影一样在大陆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饶紫娟总监认为,如果该片能顺利过审,必须由一个好的编剧对其进行重新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