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微电影,这一web3.0时代下兴起的,适合各种新媒体平台播放的电影新形式,成了互联网上的热门。电影爱好者、广告公司、视频网站纷纷加入制作微电影的大军,各种微电影节也随之出现。但细心的影迷发现,当微电影和商业过多地“搅和”在一起的时候,它已经逐渐背离了当初贴近生活、发掘人材的初衷,逐渐沦为商人们用来赚钱的“伪电影”。
变身高级广告
业内制作人刚子,当年曾被筷子兄弟的《老男孩》感动到掉泪,但如今随着赤裸裸的商业品牌植入,他觉得微电影已经成为披着电影“画皮”的超长广告。刚子坦言,出于广告主的追捧,越来越多制作公司已将微电影视作高级广告的代名词,刚刚火起来的微电影,正面临被商业绑架的生存之忧。连大师王家卫都“下了海”,携影帝张震和超模杜鹃,拍摄了某洋酒品牌投资的微电影。制片人小月说,最近扎堆冒出的微电影中,像初期的《父亲》《红领巾》那样纯净的作品越来越少了,“观众不是被男主角手上几分钟就看一次的腕表闪瞎眼,就是被女主角几分钟换8套的品牌服装疲劳轰炸。”他告诉记者,一部以植入广告为目标的微电影,用流水线式的拍摄方法半个月就能完成,“上次一家饮品公司找上我,他们拍摄的五分钟微电影里,饮料品牌出现20多次,正常观众看后肯定要骂啊!”
概念大大透支
举办了3届大学生微电影节的腾讯网工作人员无奈表示,现在确实是有越来越多的微电影带有鲜明的广告性质。“不少厂商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手段,就会花钱邀请导演来拍摄品牌推广短片,导致网络微电影的水准良莠不齐。”有些导演无视影片的艺术水准,为了博人眼球,将怀旧、青春、亲情等元素生搬硬套。那些不符合技术标准,却打着“微电影”招牌的广告片,不仅让网友产生审美疲劳,也透支了微电影的概念和价值。资深媒体人Wancy说,为广告商服务的微电影,其创作、生存在极大程度上依附于广告市场和广告客户,导演的自主性少,以至于坚持个人原创风格的年轻人渐渐销声匿迹,“有些理想化的年轻导演甚至拒绝在网络 上公布自己的电影短片作品,而选择在各城市电影放映室或咖啡店办导演交流会。”原本期望能够通过这一新兴方式展示艺术才华的人,正与这个平台渐行渐远,这不能不说是微电影的悲哀。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