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部《编辑部的故事》火遍全国,这部电视剧的阵容囊括了当今影视界的顶尖人物,总策划郑晓龙,导演赵宝刚,编剧是王朔和冯小刚,剧中打造的戈玲和李冬宝也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22年后,郑晓龙再拍《新编辑部故事》,当年的《人间指南》从大众刊物转变为时尚刊物《WWW》,戈玲(吕丽萍饰)终于熬成了主编,离开编辑部去演戏的李冬宝成了大明星,黄海波、陈好、王千源、焦俊艳等一批“新人”重组撑起了整个编辑部。
昨天下午,郑晓龙携吕丽萍、王千源、童正维、焦俊艳现身上海,为该剧4月20日在东方卫视开播做宣传,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能看得出,作为《编辑部的故事》中的核心人物,郑晓龙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新编辑部故事》依然是喜剧,但深深痴迷老《编辑部的故事》经典台词的观众或许会有些不适应,因为《新编辑部故事》是融合了多种元素的喜剧,台词在剧中的魅力下降。
新老编辑部大不同
著名导演郑晓龙不是个跟风的人,当别的导演都忙着拍抗战剧时,他低调地拍摄了《甄嬛传》,热播程度难有电视剧望其项背。《甄嬛传》热播期间,他又拾起了《新编辑部故事》。郑晓龙称,老《编辑部的故事》是话题剧、系列剧,故事是讲不完的,而《新编辑部故事》的剧本他筹备了十几年,也换了5拨编剧。说起新老编辑部的异同,郑晓龙说,依然跟生活联系特别紧密,反映生活中的热点事件,但我们的观念,电视剧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最大的不同有三点:
第一,话题不同。社会话题是在不断更新的,现在人们关心的是房子、车子、股票等等。即使同样的话题随时代变化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老《编辑部的故事》中的“金星撞地球”关注的是灾难,《新编辑故事》中的“2012”依然是灾难话题,可大家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多年前,大家觉得“金星撞地球”是荒诞的、唯心的,而现在大家明白了,如果我们不爱护地球,就会有灾难降临。
第二,样式不同。制作《新编辑部故事》时,创作的难度加大,样式也发生了变化。二十多年前的剧本是王朔、冯小刚操刀,现在的剧本很难达到当年的水平,干脆就保留语言的幽默,把各种喜剧元素融进来,包含了无厘头、黑色幽默、相声中的贯口、荒诞元素等。
第三,人物不同。戈玲还是戈玲,但升成了总编了;牛大姐老了,退休了,变得更宽容了;李冬宝成了大明星,余德利开了广告公司,刘书友去世了……新加入了一批年轻人,编辑们从50后到90后,有各个年代的代表。
此外,郑晓龙透露这部戏制作上也很不同,镜头变得更活,剧中还用了特技,使色彩更艳丽更丰富。他还提醒观众,看电视剧的时候多看看编辑部的窗外,很有看点。
一直关注年轻人喜好
说翻拍也好,说续集也好,《新编辑部故事》播出后,观众难免要和老《编辑部的故事》对比。对此,郑晓龙早有心理准备,“大家肯定会比,但实际上没有可比性。《人间指南》改成了时尚杂志《WWW》,编辑部也有新鲜血液的融入。我如果把原来的人都找回来,太老了。”但郑晓龙不否认的是,《新编辑部故事》的剧本,特别是台词,肯定赶不上老版,所以就把各种喜剧元素融了进来。记者疑问,作为王朔多年的老友,为何《新编辑部故事》不请他继续操刀?郑晓龙委屈地回答道:“这十几年,我不止一次邀请过他,但你们要知道,王朔不做没有把握的事儿。”除没有邀请到王朔,李冬宝的扮演者葛优因档期冲突,也没到剧中客串,让郑晓龙备感遗憾。不过《新编辑部故事》和老版一样,除了编辑部几位成员,刘蓓、孙海英、英达、梁天等明星演员的精彩客串也让剧情更有看点。
从片花上看,《新编辑部故事》的几位编辑们表演夸张,记者担心老版的忠实粉丝们会难以接受这种改变。郑晓龙说:“片花是剪辑后呈现的,观众看不到前后剧情,看不懂很正常。”谈起荧屏上喜剧佳作难觅的现状,郑晓龙表示无奈,他直言自己有时候也不知道观众想看什么,“听说《爱情公寓》很火,年轻人爱看,我回头要好好研究一下。”关注年轻人的收视喜好,一直是郑晓龙拍戏的重点,“20多年前拍老《编辑部的故事》就是在讨好年轻观众,凡是创新的、喜剧的、带有话题性的电视剧,年轻人都会喜欢。
《渴望》难翻拍
《甄嬛传》电影版将有新意
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左右的电视剧,如《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等都已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这些经典剧是否会陆续走上翻拍之路。郑晓龙直言:“《渴望》很难,因为它是个封闭的故事,而且已经讲完了;《北京人在纽约》的故事空间很广,还可以有拓展。”
除了重拾经典,郑晓龙也在不断突破自己,《甄嬛传》就是最好的例子,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带动了连环效应,郑晓龙告诉记者,美国引进版权后重新剪辑,今年11月份就会在美国的电视上播。《甄嬛传》的电影版,他也一直在筹备中,“《甄嬛传》的电影版,现在还很难说是续集还是前传,我希望搞一个有意思的戏,我不希望因为《甄嬛传》火了,我就赶紧造一个衍生品,去影院赚把钱了事,我希望电影版没有电视剧的影子,如果跟电视剧有关的话就让别的导演去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