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2年度表彰大会将于4月12日在北京举行,在颁奖大会举办之前,协会开展了入围影片的展映活动。其中引起各界注意的是,除了那些入围作品之外,这次大会还集中展映了8部优秀的民间纪录片。有不少导演在展映现场呼吁,作为纪录社会风貌历史、家庭生活实景的民间纪录片如今在中国处境艰难,过分商业化的市场制约了它们的发展,“国家应在民间纪录片的拍摄方面予以政策扶持。”
少市场票房低迷
这次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2年度表彰大会首次聚焦中国民间纪录片,集中展映了8部民间纪录片,其中包括记录海南岛西南部原住民黎族人生活方式的《俄查》,画家邱炯炯记录自己奶奶历史的《萱堂闲话录》,讲述浮生流年下一个乡村风水师的豁达人生的《罗盘经》,讲述最后的鄂温克族人生活的“小川绅介奖”得主《雨果的假期》等等。
可是纪录片作为电影的一个类型,长期没有得到市场的青睐,在中国,很多民间自发拍摄的纪录片都没机会在银幕上公映。与商业影片的上亿甚至10亿元的票房相比,拍摄纪录片基本不可能赚钱,有的甚至连成本都收不回来。2011年,一部名为《海洋》的纪录片在中国内地上映,获得一致好评,但最终只取得了约15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而这已经是近年来最好的纪录片票房成绩。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表示,虽然整个电影市场年产值不断突破新的记录,但市场越商业化,民间纪录片越难生存。
少资金拍摄困难
那么,民间纪录片如何取得收益呢?走电影节?卖网络版权?卖给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目前国内的绝大多数民间纪录片难以通过正常途径播出,想通过仅有的几家艺术影院收回投资基本是不可能的事;而按国际电影节的惯例,一般只付给纪录片拍摄者放映费,有的会负担剧组的交通费用,但也仅仅属于业内的交流宣传。如果把参加电影节作为影片盈利的方式,也是没指望的。至于电视渠道,一位央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国内,专业的纪录片电视频道很少,相对突出的只有上海纪实频道和央视九套的纪录频道。但央视纪录频道对片子的内容及制作水准有一定要求,有些新导演的作品达不到如此高的标准;上海纪实频道则有可能播放一些民间纪录片,但费用很低,再加上网络费用,加在一起都不到10万块钱。民间纪录片播放没渠道、没票房直接导致了寻找拍摄资金困难。另外,“拍摄许可”、“公映许可”的“关卡”,又增加了它的难度。
用真实触动人心
曾经以纪录片《道路》入围法国真实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的导演徐辛表示,纪录片和剧情片不一样,“纪录片最重要的就是真实,它的讲述和拍摄手法本来就是有很多种的可能性,它的可能性甚至于超过剧情片。其实纪录片从艺术的角度,或者是从创作的形式角度,它延长的空间是巨大的。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拍纪录片更多地像一个个人的写作,充满了导演自己的探索和理解。”导演李少红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我佩服那些民间纪录片导演,他们在电影市场化、商业化的今天依然坚持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不为任何利益。这次的展映仅仅是杯水车薪的支持。我希望政府、观众和媒体都要更加关心和支持纪录片,才会让它们活下来,让我们的后代看到更多触动人心的真实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