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会议:毒舌影评人“毒战”杜琪峰

2013/4/13 8:37:01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杜琪峰真正北上之作《毒战》自上映以来,口碑坚挺,又因其尺度之突破、文本内涵之丰富而深受内地影评人喜爱和推崇。对于《碟中谍4》这样的电影,观众是从世界的混沌开始,从杂乱的线索开始,一路逐渐和跟随着情节剥茧抽丝,走向清晰明确的结局。

  杜琪峰真正北上之作《毒战》自上映以来,口碑坚挺,又因其尺度之突破、文本内涵之丰富而深受内地影评人喜爱和推崇。知名电影主题群体博客Moviegoer日前组织了两场圆桌会议,对《毒战》本身、以及将《毒战》放到杜琪峰所有电影的序列中,进行了“烧脑”探讨。

《毒战》海报

《毒战》海报

  1.【短评-给《毒战》定坐标】

  为了给《毒战》找到一个最佳的坐标,以下几位影评人都将杜琪峰的所有电影作品分为了上、中、下三个级别。大多数人都将《毒战》定位到“中等”这一级。

  半辈子:

  中等。毒战比较特殊,是风格导演杜琪峰非常不风格的片,居然那么写实、简单、直接、那么香港,好像是九十年代林岭东会拍的一部戏。我会把它列入二等,从杜的生涯看,他很少这么拍,但是今次给内地人拍戏,他换了办法,用了更能代表他这一代香港导演们会用的办法,这部戏在杜琪峰,是有一定的创造性,但不算是杜的代表作。

  云中:

  中等。《毒战》是杜琪峰近些年来讲故事的企图最纯粹、讲得也最紧凑激烈的一次。其故事的完整度应该比《夺命金》还要强一点,《夺命金》楼市那一段明显挖得不够深入,三条线达不到平衡。而《毒战》就是一门心思的抛悬念与抛桥段,基本单线叙述下来,整个故事很顺——由于在分镜方面是前所未有的细碎,完全用于推进情节而不是营造氛围,所以失去了杜琪峰原来的场面调度个性,这导致《毒战》“看上去”显得不那么特别。

  赛人:

  上等。本来不想列《毒战》的,其叙事过慢,几处闲笔,还不够顺畅,但还是佩服他戴着镣铐跳舞的勇气和才情,何况完成度还是相当令人振奋的。在杜琪峰这部感***彩最弱的影片,所流溢的清冷之感也深得我心。

  九只苍蝇撞墙:

  中等。《毒战》各种技术环节和场面设计都合格紧凑。如果古天乐的性格能有时间和空间被展现的更完整深入就更好了。老杜的用心依然险恶,所有毒船上都飘着国旗,审讯室里观众在警察的身影后看到牌子上写的是”公安逼供“,干练强大的中国警察最后的敌手是一群傻傻的聋哑人和拖家带口的毒贩。

  风间隼:

  中等。《夺命金》和《毒战》是我欣赏的那种方向,丢掉形式上的羁绊,让它为故事服务,爆有自信地带着观众往前走。但同时又耐得住回味。可惜,很多方面还不完善,这是作为实验品必然的阶段。很正常。

  亲切的柚子:

  中等。我之所以觉得《毒战》不够好,在于它完全可以更好,但是在资金、制作周期、大环境的限制等方面,杜琪峰最多只完成了7成。杜琪峰对于大陆公安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这也许是受限于审查制度,但更多的是他不熟悉这里的环境。我相信他和韦家辉一定还会做得更好。

《毒战》古天乐剧照

《毒战》古天乐剧照

  2.【关于《毒战》的“烧脑”分析】

  “阐释”派

  九只苍蝇撞墙:古天乐的名字不是“蔡添明”,而是“香港”?

  《毒战》在剧作上很特殊的是,它不像我们看上去的那样,是一个双雄争锋的对手戏,而是在众多被细致刻画的超级大配角(孙红雷是其中最大号的一个)环绕包围起来的一个独角戏,哪怕是在形式上眼花缭乱的配角们喧宾夺主占据了主要舞台,他们在内核上所衬托的仅仅是一个人物:他外表孤独,内心极其矛盾难以捉摸判断,时而市侩时而背叛时而怯懦时而心狠手辣时而又情感宣泄,善恶交织爱恨交加,精神备受煎熬但却行动力超强。这个人物的名字不仅仅叫古天乐或者蔡添明,他更符合那个被裹挟而没有选择余地却又想在夹缝中杀出一条生路的城市的性格,也因此他的名字其实更应该是——香港。

  杜琪峰和他的班底自从97年以来的很多剧作中都埋藏着针对陆港两地地缘政治形态的含沙射影绵里藏针:像两集《***》已经是意图非常明显的明喻嘲讽。《毒战》的过人之处在于它放弃了对具体事实的隐喻关联,而将陆港关系拟人化为人物的性格和他们之间的联系。他首先为影片设置了两层不同的道德对立关系:

  在表层文本中,干警追捕毒贩是一件天经地义无需质疑的事,这一层针对普通观众的设置让观众很容易地接受了这个正(警察)邪(毒贩)对立的立场,让后者顺畅地进入表层剧情当中。但实际上,杜琪峰因为常年受黑色电影的影响,其过往作品中的正邪之分早已非常模糊,而在《毒战》中,这样一个黑色电影的模式被埋设到了到潜文本中:当我们摆脱开预先设置的立场和一些符号——比如警察、毒品和毒贩——所通行的道德伦理所指涵义,开始仔细观察孙红雷及其队友的行事逻辑,这实际上是一群甩开人与人之间的信义、忠诚和信任而为达到特定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他们裹挟古天乐去诱捕其他毒贩的做法,本质上带有以“黑”手段胁迫“黑”去吃“黑”的逻辑特点。

  在这一点上,杜琪峰并没有像梅尔维尔在《武士》或者《红圈》里那样完全沉的住气,让观众通过纯粹的电影化手段中去颠覆预设的正邪立场,实现道德理解上的乾坤倒转。老杜采取了香港电影人特有的技巧性小聪明,把这层潜文本意图通过异常符号化的手段在几个点上戳破表层文本让其流露出来:于是我们看到了审讯室里被警察背影遮挡的牌子上写着“公安逼供”,所有出海的毒船上都迎风招展着国旗,一群强大训练有素的干警最终和两个聋哑人以及老老少少拖家带口的几个“家庭”毒贩血拼到了最后一滴血……通过这种符号化的手段,他让“正”被邪气所渗透,让“邪”大摇大摆打着正的旗号耀武扬威,让强大的“正”面对羸弱的“邪”而疲软无力等等等等……杜琪峰把他潜文本的意图通过一种极度嘲讽的小技巧相当隐晦的传达到表层文本之上。

  解读到了这里,真正的关键人物古天乐才进入分析的视线。在片中,他不断公开表露的唯一动机,就是“求生”。但仔细回顾他以令人捉摸不透的态度和反复变化的立场,似乎顺从、阴谋、背叛还是冷血这些外在行动之下,他自己也徘徊犹豫在并未完整透露的选择当中,这一点在公路边他持枪去制服两个吸毒过量的司机的时候,那股选择的困惑便汩汩而出:这是一个他可以冒着生命危险逃走的机会。当我们用文字翻译这两个选择的时候,其实它们是“求生”还是“自由”?在这一刻古天乐选择了“求生”,但这一刻为结尾埋下了伏笔,因为那时他选了“自由”。在这儿,如果我们把古天乐角色的名字从蔡添明换成“香港”,而把孙红雷的名字从张雷换成“老大”。这个地缘政治形态视角下的对应关系简直清晰地无法再清晰了。

  在老杜的眼中,被“老大”所强力挟持的“香港”这些年来所艰难面临的抉择正是要“求生”还是要“自由”。它为了这一个强烈的“求生”欲望,为了能双手沾到那一层大肉的肥油以支撑自身的生存,正如古天乐一样,从原先所认同的价值观上逐渐滑落,沦为无信义的“工具”和“玩偶”。但在保全性命的同时,“香港”也陷入了古天乐一样的困惑,是不是该转而去选择危险的“自由”?在电影里,老杜给了他机会去尝试,起码我们看到的现在这个结尾,在“自由”被“老大”拼死的那最后一拷而最后破灭以后,古天乐连“求生”的机会也失去了,无论他再怎样“出卖”,迎来的最终是自我毁灭。

  在《毒战》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老杜对这个“香港”充满了复杂的悲剧性的既唾弃又无法不怜悯的心态。为了生存,在他的价值观里,他的人物也是他赖以生存的那个地方,不断在让出自己的底限,这种无奈,来源于一旦转而尝试反戈的时候所面临的巨大的被毁灭的威胁。

  这样一个无奈消极怜悯惋惜类似天鹅之悲鸣的情绪氛围以及思想价值观才是“拨云见雾”后《毒战》的真正内核。一个标准的“黑色电影”的精神实质。

  仁直:《毒战》保留了银河映像的核心冲突——秩序/反秩序。

12下一页